一些人只知道徐志摩曾经在剑桥大学读过书,其实,他应父母之命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和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因为父亲徐申如是个实业家,他希望儿子也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做个金融家或实业家,但志摩感兴趣的是政治、历史和社会学。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题目为《论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的文章,取得硕士学位后,徐志摩继续在该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眼看着就要得到博士学位,他却改变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追随罗素;有人为之可惜、不解,其实,按照徐自己的说法,“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思想发展轨迹。
徐志摩曾说:“我要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汉密尔顿是美国联邦党的领袖,也就是帮助华盛顿取得美国独立的这么一个政治上的重要人物。后来志摩攻读的一直是政治和社会学。徐的选择使他父亲很失望,于此也可以看出徐是个非常有志向和抱负的人。
但是,徐志摩到英国时却扑了个空,没能见上罗素。因为罗素主张和平,反对英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且他又与自己的女秘书产生了爱情,要和前妻离婚,在非常保守的天主教主宰的国家里,这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所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就把他除名了。
当时,国内梁启超和蒋百里组建了共学社、讲学社,并先后邀请美国的教育学心理学家杜威,英国的哲学家罗素,德国的学者杜里舒,印度诗人泰戈尔四位来中国讲学。除名以后的罗素应邀来到中国先后作了“五大演讲”:依次是“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之分析”、“数学逻辑”、“社会结构学”。罗素到中国讲学,整个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都轰动了。但是
当时,徐志摩在林长民家里喝咖啡,见到了英国著名的文化名人狄更生。狄曾在1913年至1914年访问过中国,他认为西方的缺点很多,而中国文化才真正是伟大的,他写的《从中国的来信》,盛赞中国文明,因此他很爽快地把徐志摩介绍到了剑桥大学。
徐志摩原来的婚姻是建立在没有感情基础之上的。罗素认为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受其影响,所以徐产生了“要结束这个婚姻”的念头。林徽因虽然只有16岁,但她在思维、文学、艺术、政治、历史、谈吐上都非常敏捷,人又长得漂亮,徐志摩一见倾心,开始追求林徽因,很快产生了爱意,后来狄更生介绍徐志摩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做特别生,徐志摩如鱼得水!剑桥大学确实是个学习的好地方,环境优美,人文氛围很深,所有的建筑都美仑美奂,在那样的环境里学习,徐志摩渐渐爱上了康桥,爱上了康桥的一切(剑桥当时翻译成康桥)。
林徽因知道徐志摩是结了婚的人,尽管徐志摩像大哥一样,喜欢接近她亲近他,爱慕他,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情,也是既爱慕又羞涩。当林长民发觉女儿跟徐志摩常常待在一起,很亲密,在康河畔散步、划船、闲聊,为此,林长民就突然带着林徽因回国了。
那时,徐志摩跟张幼仪已有了裂痕,虽然,他们在沙士顿租了套房子,并叫了一个中国留学生郭虞裳跟他们同住。但他经常到附近一家小店,说是去理发,实际上是寄出并取回信件。与张幼仪的关系有些恶化,徐直截了当地对张说:“无爱之婚姻无可忍,我要跟你离婚,你我都解放了,自由之偿还自由。我们要先自作榜样。”后来徐志摩与张的婚姻的结束成为民国第一件离婚案。
期间,徐曾公开邀请爱丁堡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袁昌英到自己的家里(称她为“
张在十分无助的情况下,写信给自己在法国的二哥
离婚时,张的肚子里有了第二个孩子。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在1918年4月份出生的,叫徐积锴,是徐志摩的大儿子,是2007年去世的,终年89岁。曾到海宁访友、祭扫。我曾经与他会面两次。他学的是理工,后来成了联合国土木工程的官员,参与了纽约帝国大厦的设计。1922年3月,徐志摩赶到柏林,一定要张幼仪在离婚书上签名,张幼仪毫不犹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在旁见证的有著名的学者金岳霖、吴经熊,及其他两个朋友。
徐志摩回到英国后,他两头都空啦。林徽因回国了,张幼仪离婚了。无奈之下来到了剑桥。他在剑桥实际上只待了一年多,但徐志摩认为:“我的真正的康桥生活开始啦!”剑桥大学是学院制,一个大学内有三十几所学院,其中国王学院跟三一学院是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写徐志摩的书上,都说他上了王家学院,实际上王家学院就是国王学院,它的全名是“圣玛利亚与圣尼拉斯皇家学院”。在狄更生的帮助下,徐志摩很快爱上了康桥的生活,他有一句话:“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的欲望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他爱康桥,他甚至想在康桥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
康桥确实很美,今年的
徐志摩在剑桥念书时,从行动到文字都是个充满诗意的人。天上打着雷、下着雨,别人纷纷躲到房间里,他却从房间里奔出去,要接受大自然的洗礼,要看暴风雨过后西天升起来的彩虹。他的行为虽然和旁人不一样,但是引起了剑桥对他的好感。他还有个奇特的习惯,每次走来走去,腋下总是挟了一些中国书画,拿着几本中国的线装书,后来认识狄更生后,就把家藏的一本康熙56年版的《唐诗别裁集》送给了他。我们这次看到了狄更生的画像,是挂在走廊墙壁上的,徐志摩还送给他一顶中国式滴子帽,狄更生戴这个帽子的样子有些滑稽。徐志摩适应性很强,他参加了伦敦的一个上层知识分子的沙龙,“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很快地融入到其中。到剑桥后,又参加了剑桥的“邪学会”,这个名字似很难听,邪教的邪。为什么叫邪学会呢,因为当时英国所有的学术都要在宗教的控制之下,不能越雷池半步。但是邪学会就是要超越宗教,要在科学上有新的发现,有所突破。
著名的新批评学派文艺理论家瑞恰慈、欧格敦、吴雅各三人写的《美学基础》完成后,有意识地在该书最前面的扉页上竖排印着占据了一页纸的两个大大的毛笔汉字——“中庸”,这两个汉字是特请徐志摩写就的,“中庸”这两个汉字旁的前一页上是一幅大海的画面:海面上后面的巨浪推拥着前浪,一直延伸到画面的尽头。中庸之道是国粹。从今天来说,徐志摩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桥梁,尽管他在剑桥只呆了一年时间,但徐志摩却在英国留下了名声。剑桥给他写的评语是八个字:“持智守礼,放眼世界。”
这次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剑桥对徐志摩非常地重视。他当年住的房间,现在还留着。参观那天正好是假日,走进剑桥我们远远就看见了徐志摩的房间,还有徐志摩的恩师罗素的工作室。剑桥是1209年建校的,2009年正好是800周年。在校庆的时候他们出版了一本《二十世纪剑桥文学史》,里面唯一留了名的中国人就是徐志摩。他的名字与培根、弥尔顿、著名的湖畔诗人华慈华斯并列,更荣耀的是,科学家牛顿、大诗人拜伦的名字也在上面,徐志摩就被称为“东方的拜伦”。康河的上游有一大片水面,叫拜伦潭,是拜伦经常去的地方,下游我们这次去参观了,就在旁边的草地上,“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这棵金柳下面安上了一块徐志摩的诗碑,我在诗碑旁边朗诵了他的诗歌。当夕阳照过来的时候,整条康河都是彩色的,很漂亮很漂亮,两边都是草地。诗碑上刻了两句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见这两句诗,海宁来的人就觉得自豪,因为在整个剑桥只有3块碑是关于中国人的,一块是孔子,第二块是徐志摩,第三块是金庸,三块碑海宁人就占了两块当然,现在还有一块新的碑石,是香港明星翁美玲。
金庸的碑在圣约翰学院,我们也想去看,但时间不够。剑桥的等级观念很强,那里有块草地叫做院士草坪,只有英国皇家院士才可以走的,但是陪同我们的麦克法兰院士,他说你们从中国徐志摩的家乡远道而来。今天我就破例带你们走一走,结果在那里的几个留学生以前没有机会,也不敢踏上一脚,这次“托我们的福”跟着走了一次。
穿过草坪就来到了教堂。英国国王学院的教堂是欧洲最漂亮的教堂。虽然德国科隆大教堂也十分有名,但是从精美的角度来说国王学院,这个教堂最有名。我们这一次才知道,剑桥大学原为牛津大学的一部分。牛津大学,建于公元1167年。牛津也是个村庄,当时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和法国人关系不好,禁止英国留学生到法国巴黎大学念书。巴黎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结果英国人就在这个村庄里建立了牛津大学,由于当地农民和大学闹矛盾,发生了殴打师生的事件,结果部分老师就带着学生逃到了剑桥,当时,剑桥先成为牛津的一个教学点,后来才成为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历史比剑桥大学要早,剑桥大学是公元1209年建立的。现在世界公认的前四所著名大学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志摩的表弟
为什么叫哈佛大学呢,它原名美国剑桥学院,是英国人到美国建立起来的,但是后来从剑桥大学毕业的一位哈佛爵士,他把自己的遗产、图书全都赠送给了这个学院,结果他们把大学名改成了哈佛大学,这个历史正是公元1636年,中国明朝末年的时候。
这里呢,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很多地方上教育部门任意地改换学校的校址,把文脉都切断了,哈佛大学1636年建立,还在那里,剑桥1209年建立,还在那里,这是历史的记忆,是文脉。还有学校的档案记录,很全!我们中国有个学者叫杜维明,他到美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院去演讲,该大学的
徐志摩在剑桥留下了两句话:“徐志摩朋友遍剑桥”、“徐志摩创造了剑桥神话”。在剑桥800年历史上,其中最辉煌荣耀的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0年,一战结束。剑桥的黄金时期在维多利亚女皇的时候,她的丈夫阿尔伯特曾担任剑桥的校长,维多利亚女皇和我们中国的慈禧太后差不多,比慈禧太后还要厉害的多了。她占领了印度,鸦片战争也在她那个时期发生,维多利亚的塑像高高地竖立在那里。
31所学院,其中有一个丘吉尔学院,丘吉尔我们都知道,是英国著名的首相。这次,我们还去参观了丘吉尔庄园。牛津的首相比剑桥多,剑桥的首相是14位,牛津则是26位。所以这两所大学很厉害。拜伦是剑桥的,雪莱是牛津的。徐志摩作为中国的诗人,能够在英国产生那么大的影响,而且徐志摩朋友那么多,英国著名作家威尔斯、福斯特,包括意识流小说家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有一篇小说《墙上的斑点》,选入了我们高中语文课本。志摩很欣赏这位女作家的另一篇小说《到灯塔去》。这些都是密切了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所以,徐志摩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他第一个还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介绍进中国。他与弗莱(也译“傅来义”)、曼斯菲尔德、魏雷、卞因、哈代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同时,志摩也力求把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介绍给英国,尤其是梁启超和胡适的著作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1929年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徐志摩、徐悲鸿是主办人。当时徐悲鸿写了篇《惑》,他认为梵高、莫奈、塞尚、马蒂斯、毕加索、高更这些画家的作品不应该在我们的展览会上展出,结果徐志摩写了一篇《我也惑》,表示不同意,正是由于徐志摩坚持,才引进了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两徐的论辩中,上海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中最后还是展出了这些名作。现在证明这些都是世界公认的大画家……这些画家的作品在我们中国的美术馆、博物馆里都有。徐志摩在这一点上是有贡献的,同时他把我们中国的书画送给英国人,他挟着中国书画,在一个雨夜去拜访了英国著名美女作家曼殊斐儿(即曼斯菲尔德),称其为“不死的二十分钟”。
徐志摩有一个特点,他虽然搞文学,但视文学和艺术相当。他对艺术特别地爱。他认为音乐和美术是诗歌的两翼。他在飞机空难丧生的时候,还带着一幅陆小曼的山水画长卷。这幅画现在在上海的博物馆里。他对美术很爱,他对音乐很爱,他将文学和艺术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我觉得上海市北中学也做得非常完美,让他们学生从小就有文学艺术的细胞,他们的诗词,他们的歌声,都是那么完美。所以我觉得搞文学的人也应该注意把艺术引进文学世界,所以我们举办的文学晚会将歌唱、舞蹈、话剧、朗诵都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美的和谐的氛围,这样对孩子们心灵的培养很有好处。昨天,市北中学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希望大家回去在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参考。
徐志摩是个诗人,但他在音乐、绘画、戏剧方面都有许多评述。他的好朋友,就是大画家刘海粟,和陆小曼一样,是常州人,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
徐志摩在英国所建立的这种关系,这种缘分,我们现在想延续下去,我甚至有一个想法:以后文学社也可以参加这类交流,现在他们已打开大门,欢迎我们去念书、学习。但英国是有规矩的,你想进牛津、剑桥,必须进伊顿公学学习,那是英国皇家办的质量很高的一所学校,相当于我们的高中。所以凡是伊顿公学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进牛津和剑桥,他们有这么个精英理念。自由教育和精英主义的传统,学术自由氛围下的学科多样性,总体来说,剑桥突出的三条经验,是学院制、导师制和精英教育思想,使得这个学校全世界出名了。
上一篇:乾隆盛世:贫富差距之大世所罕见
下一篇:沈龙朱:作品是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