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个获得此项殊荣的新西兰作家,埃莉诺·卡顿创造了布克奖的两大历史之最—— 年仅28岁的她不仅是史上最年轻的布克奖得主,同时,其长达832页的获奖小说《发光体》,也成为布克奖史上最长的一部获奖作品。
布克奖评审主席称:“这是一部耀眼、发光的作品,浩瀚却不涣散。”“我们反复读了三遍,对其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每一次阅读都会有非凡的收获”。新西兰总理则赞誉到:“这是新西兰人在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大的成就……它证明了埃莉诺·卡顿突出的才能和勤奋。”
埃莉诺·卡顿1985年出生于加拿大,6岁时随家人回到新西兰。曾在坎特伯雷大学学习英语,并获得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09年,她获颁“年度小说黄金女孩”称号。目前,卡顿居住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并在马努卡理工学院教授创意写作课程。
卡顿的处女作《彩排》于2008年出版之后便颇受好评。此次获奖小说《发光体》是其第二部作品。卡顿于25岁时开始创作该小说,27岁时完成。 小说《发光体》能从此次参赛的151部作品之中脱颖而出,受到评委的青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小说的结构和技巧,二是其小说的情节和内容。
在结构上,《发光体》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其与占星术的联系。卡顿将800多页的巨著按照占星术的原则安排。其中的人物不仅和黄道十二宫图以及日月(也就是小说题目所指的发光体)相联系,并且按照预定的天体运行轨道彼此互动。
卡顿的这一创意来源于她对星座的兴趣。当她最初打算写一本关于新西兰淘金热的书时,开始接触到星座。通过一年的观察,她发现某些星球一直都跟随 着彼此,于是便萌发了把这样的现象与小说相结合的想法。因此,卡顿使用了《天文和望远镜》杂志中的图表以及一个叫做虚拟天文馆的软件来安排星体的运行。小 说中有12个与12星座相对应的“恒星”角色:毛利宝石猎人、银行家、新闻记者、旅店老板、金矿大亨、中国金匠、代销商、药剂家、船务代理商、法院职员、 吸鸦片的淘金工人以及牧师。他们是这个故事里固定的恒星星座(每个人的星象图都决定着他的行动及作用)。在他们的外围,围绕着其轨道运行的是7个“行星” 人物:寡妇、商贩、政客、监狱长、探矿者、女人,最后还有作为阐释者的侦探穆迪。而这12个恒星角色和7个行星角色都围绕着小说中的“地球”角色——克罗 斯比·威尔斯——运行。小说中的一系列神秘事件也围绕着这个被谋杀的角色而展开。同时,小说的12部分中,每一部分的篇幅均为前一部分的一半,正如月亮由 圆到缺的变化过程。
这样的结构安排似乎有些复杂和矫揉造作,但事实上它与小说主题紧密联系。《发光体》这部小说阐述的悖论就在于:人物既定的命运和对自己命运的主 宰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卡顿对于什么是小说以及小说可以有怎样的形式进行了探索。如果一个故事的情节被预先设定,这会改变读者阅读它的 方式吗?小说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精神慰藉,小说的意义是存在于作品的个体人物还是结构?
从情节上来说,《发光体》是一部传统的维多利亚式的悬疑小说。卡顿融合了威尔基·柯林斯和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风格,同时也有所创新。“当你最开 始读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像是一个慵懒的怪物,但是随后情节发展逐渐加快,扣人心弦。”评委们认为《发光体》是一部具有灵魂的小说,是一个关于爱、欲望、贪 婪和谋杀的故事。小说中美、希望和爱最终战胜了贪婪与丑恶。即使读者完全不懂星相学,仍然可以享受这个故事。
小说以19世纪中叶新西兰南部岛屿西海岸的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通奸、盗窃、阴谋、非法交易、敲诈以及谋杀等一系列悬而未决的犯罪案 件:1866年1月27日晚,刚刚到达新西兰霍基蒂卡淘金城的穆迪闯进了一个酒店的吸烟室。有12个男人正在那儿讨论一系列神秘事件:一个探矿者消失了, 一个隐居者死亡了,一个女人惨遭毒打。所有这些人都彼此相互联系,并与这些事件脱不了干系。小说的第一部分用将近400页的篇幅回忆了12个人在这一天的 经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事件后,他们最终在夜间会议上相聚。随着各个人物逐一诉说自己的故事,新西兰南部岛屿上霍基蒂卡小镇所发生的一切也随之明了……
评委会主席罗伯特·麦克法兰认为《发光体》是一部宏伟的巨著。小说“复杂的结构让人惊叹,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对那个充满黄金和贪婪的世界进行了 充满富有想象力的描述”。他希望读者们不要因为其篇幅长度而望而却步,因为《发光体》就像是一个金矿,它给予读者的回报是丰厚的。相信每个读者都能从小说 纷繁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