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文学评论 > 小说评论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标签与阐释——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动物小说略论 2014-06-11 15:15:36  发布者:闻瑛  来源:中国作家网 聂 梦

 

从各种角度看,黑鹤都是一个很好的评论对象。他天然带有许多被虚线框起的区域,供人们粘贴标签:自然、动物、边地、游牧……大家称呼他为自然之 子,羡慕他与生俱来的优势——只写自己足以。头巾、长发、左耳的一个耳洞,鄂温克族长辈亲手缝制的皮坎肩,身旁永远跟随的巨犬。这些放在今天的语境中,总 是令人惊讶的、时髦的,容易被簇拥、标榜和崇尚的,包括那些趋附行为本身,也随之更加易于理解——在他身上,呼应和满足着各类幻想。但黑鹤却并没有因此而 傲慢。或者说,他的傲慢并不源于上述标签和趋附。画面中,他与他野兽一般的大狗们并排坐在地上,所眺望的那个远方,与标签上的词语因惯性而附加的内涵,不 在同一个方向。

  媚俗或其他

  米兰·昆德拉曾透过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看到人类的两滴“媚俗”(kitsch)的眼泪。第一滴眼泪说:瞧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们,真美啊!第 二滴眼泪说:看到孩子们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真美丽!只有第二滴眼泪才使媚俗成其为媚俗。随后,这个现代美学中最令人困惑、最难于把握的范 畴在我们身边蔓延开来。受“坏趣味”感染的人们仿佛患上了消渴症,不加区分地痛饮各式各样的水,期待在虚幻的替代经验和对“净化的戏仿”中,寻得片刻的滋 润和安宁。

  动物与边地的主题同样在劫难逃,它们是水中的盐跟糖。饮者怀着热望飞奔而来,在杯子和水组成的镜像里,与野兽亲密无间,热闹并郑重地反观、重构人性,同时用取景框记录下别有一番味道的风俗和传统,让自己一并进入一种陈列展示的状态当中。

  黑鹤的动物小说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这样的需求。与两头乳白色蒙古牧羊犬相伴,在草原与乡村的结合部度过童年,这位蒙古族作家习惯这样描述自己 的来处。如今他供职于油田,从办公室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到广阔的田野和空中一闪而逝的游隼。每年他会花几个月游历北方广袤的草地和森林,在营地中优化繁 育大型狼犬,并将幼犬无偿赠送给牧民。每当有小狗诞生时,他不得不将各种事务压缩在一周之内完成,全心全意照料看护。

  然而,凡事总有个然而。这位固执的作家固执地选了一条不那么有吸引力,但自认是正确的道路。他用科学的求真的精神打破了许多人与野生动物共眠的 梦呓,提醒人们面对自然时,最应当遵从的理想秩序绝不是和动物相互拥有,而是顺其自然,彼此尊重。他对杜撰和风情展览时刻保有警觉,试图通过具体的生活方 式和具体的人,来复述一个正在消逝的荒野,向最后的古代致敬。

  真的就是真的

  从对峙、搏斗主题凸显人类强力,到友好、珍视与再发掘,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演变,透露着人们通过对象物来确认自身位置的行 进轨迹。不过,当我们开始幻想与动物超乎常规地亲密相处、动物大规模地成为小说中被赞颂的主人公时,人类是否就真的做到了准确的关系把握与自我定位?

  在这一点上,黑鹤的写作伦理鲜明且不容置疑。他反复在各种自述性文字中引用法国作家让·凯罗尔的话:“假如我向你说谎,那是因为我要向你证明假 的就是真的。在动物小说的创作上,我无意说谎,因为真的就是真的。” 黑鹤自诩是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几乎读遍了所有在中国出版的动物小说,以及相关的散文和观察笔记,他认为目前很多动物小说的素材基本源于固有的认识和传说, 缺乏应有的理性判断和对自然环境的切身观察。对他而言,写作动物小说,科学的精神尤为重要。拥有理论基础和基本的科学依据,不背离自然界本然的生命秩序, 不扭曲动物的基本属性,绕开传奇、寓言、童话、神话或探险故事,只描述自己所了解的——真正优秀的动物小说必须以细节真实为基础,“不能再误导本来自然知 识就已经十分匮乏的人们了”。

  关于野生动物,作者告诫我们,不要相信有人在野地里捡到奄奄一息的小狼,把它们带回家抚养长大(《狮童》),也不要相信能够从圈养的野生动物眼 中看到快乐的目光(《黑焰》)。从被捕捉的一刻开始,伴随它们的就不再是自由,而是无尽的恐惧。所以,请将野生动物留在荒野中。同样的,人类的道德与情感 也不应当随意附加在动物身上。让不会说话的生物使用人类的语言是童话,而带着动物的面具探寻人性迷失则很可能沦为闹剧。人与动物相亲相爱,并非自然界最本 然、最真实的存在关系,那不过是我们善意无知的想象跟自以为是。

  面对那些可能与人亲近的生灵,平等这个词总是不断被提到,尊重对方的尊严,则是黑鹤对平等这一抽象概念做出的进一步阐释。比如与狗之间,尊重意 味着谦逊、敬畏,也意味着各有各的骄傲和无与伦比的溺爱:被外祖母家黑色长毛牧羊犬跟在身后,曾经幼小的自尊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阴影巨大到让我 这个人类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和自己心爱的罗杰、阿雅在一起,它们俨然是可以抱在怀里的小小童年,是北风带不走的黄昏和冬日里最后的篝火,“他们不牧羊, 而我,就是它们的羊”。

  黑鹤像个动物行为学家一样,在作品里不厌其烦地为人们做着讲解,其中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却丝毫没有妨害小说的文学性。他的每一部小说,都不是简单 的画面临摹、场景描述。那个作为叙述者的“我”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器官,跟随动物一起去知觉。他们走过静静的山谷,面向地平线坐下,听风掠过金草地,观望亘 古不变的落日。

  黑鹤希望,他的小说不只讲述动物,表现勇敢、自由、信任和忠诚,更要构筑一个正在消逝的荒野,留住曾经辉煌于万顷草场之上的游牧文化——一个想要恢复时可供参照的标本。

  “永远的消失了”,是作者反复提及的一个心理意象,与它相关联的,是满眼焦渴的枯黄,牧羊人溃散沙层般瘫下马来,牧羊犬卧在草坡顶上,再也不会 奔跑回来的背影。它属于逝去的时光,只能通过回忆去复述,寻找。黑鹤竭力避开遗忘中最可怕的一种——杜撰与想象,不迷恋古老刀剑的光亮如初,而是试图恢复 因岁月磨蚀沉积下来的斑驳锈迹。

  通常意义上,人们更喜欢描述空间,空间让人联想到流动性,而事实上,地点才是我们身份的布料,记忆和身份都扎实地缝在上面。黑鹤回忆中的“陶 杯”就有着确切的生长地点——草原。它南起与蒙古国毗邻的贝尔湖,其中蜿蜒流淌着乌尔逊河,北到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这 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草地,仅仅是一种关乎古典和传统,简单坚忍、离天很近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可以 获得物理意义上的安静,听到万物细微的喘息声。

  当“这地方上”几个字出现时,后面接续的既可能是沈从文、汪曾祺笔下施展人性、承接永恒美学思想的风俗画卷,也可能是为了特意酿造所谓的地方情 调而进行的烦琐累赘的知识堆积。显然,后者愈发远离敬仰。边地题材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对于身处不同寻常的地点、占有丰富资源的写作者来说,有太多不为人 熟知的段落、细节想要倾诉,很容易跌入陈列、汇览的庸常境地中,用习俗风情附会古老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对于这一点,黑鹤有着清醒的认识。

  乌托邦是一个关于回忆的隐喻,它的热情、依赖、爱和忠诚都依附于具体的人和他们最寻常的生活。黑鹤的小说中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外)祖父和 (外)祖母的形象。前者是沉默不语的扎布、青格勒,他们一遍遍擦拭着镶有银饰的古老马鞍,用巨大的弯形针为牧羊犬缝合撕裂伤口。后者是乌兰托娅和芭拉杰 依,用最温暖的手,在以阴燃的马粪熏制的皮袍上,为“我”留下关于草原的永恒气息。没有具体的样貌、姿态甚至性格,他们可以被想象成任意的样子。

  牧民们有着独特的信仰和复杂的情感:他们愿意彻夜不眠地为抛弃小羊的母羊唱劝奶歌,也会在宰杀时默念“我生不为挨饿,你生不为受罪”;隐晦地称 呼狼为野狗或天狗,憎恨它们对家畜的残害,对不再有狼嚎犬吠的夜晚,却始终难以释怀。黑鹤说,如果所有的道路都被尝试,所有的禁忌都被破坏,那么就会失去 最重要的东西。人,无法割掉身后的影子一个人走。他的小说就像一曲蒙古长调,淹没了外界所有迟钝的话语和嘈杂的静默,胸怀天地,雄浑悲怆。

  前不久,黑鹤获得了2013年度青年作家奖,授奖词里这样写道:“黑鹤的小说写作涉及到当下中国和世界的重大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他还 将一种边缘生存的族群经验带入到中文的表达中,并在成人世界与儿童文学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授奖词很短,只容得下标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 之所以能够担得起这一个以及其他的各项殊荣,毫无疑问,更是源自标签背后丰富阐释的不可通约、韵味深长。

上一篇:青铜重器的分量——读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
下一篇:聂震宁:《白鹿原》后面的故事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