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在全国及各省市的语文高考阅读题中,占大多数。所以,加强散文阅读训练十分必要。文章总是由段落、句子组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就是理解文章的基础;也因此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高考常考题型。文章中重要句子的意思理解,固然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但一定要在语境中把握意思,这是方向是原则。真正实践时,有没有更清晰明确的抓手,能否找到更易操作的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备考的关键,也是学生获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对高考和模拟卷七篇散文中的十二个句子含义题作了一点分析、整理和归纳后,发现,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完全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外部的语句表达方式入手,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一是结合语句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下面,我们先提供这十二个句子:
⑴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答:一语双关,用拟人的手法交待天色已晚,说明黑妮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⑵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答:黑妮对我的购买感到高兴;从我的支持看到希望;暗示“湘援游”工作进展不顺。
⑶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答:组织“湘援游”,在游客和湘西苗族间起到桥梁作用;聚集当地志愿者,参与“湘援游”,为湘西生态的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选自2011年全国卷《针挑土》
⑷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
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红柳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依然顽强而旺盛的生长,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喜爱与赞美。
⑸好像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答: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沙丘被挖去了红柳后的惨状,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粗暴破坏环境的行为的强烈抗议和谴责。
——选自2007年北京朝阳模拟卷《离太阳最近的树》
⑹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
答:把司马祠当成历史大书,四个“读”字连用,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司马迁的人格精神。
——选自2009年北京卷《司马祠》
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答: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
——选自2010年上海卷《天目山》
⑻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不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答:一直有一种强势的经济效益至上的思想、理论,鼓动人们掠夺土地,忽视农业,忽略人类对土地、农业的基本依赖,导致有些人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的获得。
——2011年北京西城模拟《大地的语言》
⑼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在这样恶劣环境里,胡杨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给人启示。
⑽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虽然环境单调荒凉艰难,人却可以通过劳动,通过主观努力在这样的地方创造丰富多彩的人生。
——选自2009年全国卷《彩色荒漠》
⑾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大河家地处偏远,原始古朴,是一个地理枢纽,连接甘肃青海两省,能见到回、藏两族的人民。在精神上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⑿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在生活中放任自流找不到生命意意时,要深入底层民间,在那里能找寻中国文化的要根及人生真谛,可以激励自己。
——选自2010年全国卷《大河家》
第一,从表达方式来看,这些句子可以分成三类:叙述句、描写句和抒情议论句。其中议论抒情句有第⑼、⑽、⑿句这三个句子;描写句有第⑴、⑵、⑷、⑸ 句这四个句子;叙述句有第⑶、⑹、⑺、⑻、⑾句这五个句子。
句子的表达方式不同,自然理解就有不一样的路径。比如,议论抒情句,多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如:第⑼句的答案其实就是在回答“我为什么喜欢这些树,它们给人类兆示了什么精神榜样”——因为“在这样恶劣环境里,胡杨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能给人启示。”;第⑽句是回答“为什么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相同的第⑿句就是在回答“为什么说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答案的构成就是在原文中提取信息回答这个“为什么”。
而描写句的理解,多是把句中的修辞还原成质朴直白的语言表述,答题时要注意回答手法,和效果情感等。如:第⑷句“对着高原的酷热和缺氧微笑。”答案是“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红柳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依然顽强而旺盛的生长,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喜爱与赞美。”这就是用还原的方式作答,要分别从情感、效果、手法等方面回答句子的含义。
第三种情况,叙述句的句意理解,多是把句子中的抽象词语,高度概括词语、双关词、代词等含意丰富的词语解释,用自己的语言重组句子。如:第⑺句:“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这句话的解释其实就是把“夙愿”和“仪式”两个词,解释出来,然后关注到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是文章开头部分,且是单独成段,有开启下文的作用,而下文的内容就是去缅怀先烈,去寻找记忆中的那棵有故事的树。把以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整理出来就是答案。
再如第⑻句“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强大的声音试图在告诉人们,重要的不是大地,重要的是大地哺育人类的那些根本的东西。” 我们研究它的答案是在解释一个个抽象概括词语,“强大的声音”、“重要的不是……不是”,“不是大地”是什么,把“强大声音”宣扬的“重要的”是什么,把原文的信息提取出来,再组合文字,就是这道题的答案。
第二,从句子在文内出现的位置上来看,出现在文章开头部分的句子有第⑶ ⑺ ⑾句;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的句子有第⑹⑽ ⑿句;在文章中间、段落中间的句子有第⑴⑷⑸⑻⑼句。 句子出现的位置对于句意理解肯定是有影响的,其中的基本规律是出现在文章开头部分的句子意思,多是对下文内容的暗示和提醒,答题时要关注下文内容,要概括下文内容,才能答好。如:第⑶句:“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第三自然段,单独成段。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表达上,它是一个叙述句,要把代词“其中”指代的内容答出,“穿针引线”一词的内容答出。答案的两点就是上文和下文的内容概括。
再如第⑾句:“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个句子是一个叙述句,“不露痕迹”、“沟通”这两个词需要解释,这个句子也是出现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结束。我们发现下文的内容正是在写这个地方是甘肃青海两省的交界,这里能看见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的人民,显然,这个句子有引出下文内容的作用。把句子的主语补充出来,把下文的内容概括后,就得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大河家地处偏远,原始古朴,是一个地理枢纽,连接甘肃青海两省,能见到回、藏两族的人民。在精神上心灵上沟通了中国。”
如果句子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含意多要从文章的主旨考虑。文章结尾部分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主旨所在,出现在这个位置的句子,理解时要考虑到这一点。如第⑹句“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 作者在文章结尾,把游司马祠的感情用这样一种句式表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司马迁的人格精神,这正是写作目的所在。再如第⑿句“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用一种呼告的方式,告诉那些迷失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怎样才能静下心来,怎样才能找回原本的自我。这是作者在大河家的感悟,也是作者对现代人的呼吁和希望。
句子出现在文段中,意思理解多要关照语境和上下文。上下文是会把这句话的意思透露
出来的,联系上下文语境,就能提取信息能把句子含义答出。如第⑼句:“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它们是人类怎样的精神榜样呢,这句话所处的语境段落是《彩色的荒漠》第三段,它的前句是“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读者很容易就理解,这种精神榜样是这些树“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答案的关键词就出现在第⑼句之前的句子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阅读文章,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时,往往要把句子的表达方式和它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结合起来,从两个方面共同思考,具体分析其,这样才能准确全面的把句子的含义解析出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教师 李良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