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成了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命题角度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转向以欣赏能力为重点,由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考查。下面以近年中考典型试题为例,围绕古诗词鉴赏常设命题角度,谈谈2014年中考古诗词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八个方面。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即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品析字词,应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其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2年陕西中考卷)。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 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解析:这两句写诗人到山农家后,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焙茶烧柴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好客的主人因此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朴实、好客的性格和雨后初晴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要明白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能对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常见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往往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和所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3.借助注释与小序。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对理解内容起重要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
例2.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2012年江西中考卷)。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 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式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诗,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两句描述自己寻觅时“走遍”的行动和“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其实是寻而未觅到结果。所以B项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考生“批文入情”即透过文字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蕴含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比较固定,如杨柳、孤蓬、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那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2年河南中考卷)。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句意为“自古以来谁不能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这需要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2年陕西中考卷)。
过山农家
【唐】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解析:这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句写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接清澈泉色,耳闻叮咚水声。后一句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求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
例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2012年连云港市中考卷)。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它们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第9题(2012年临沂市中考卷)。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例7.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2012年株洲市中考卷)。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发情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中学语文教师 王礼平)
上一篇:2013年天津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