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当代精品 > 剧本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于无声处》剧本简介 2014-01-20 15:52:29  发布者:南枫  来源:本站整理

于无声处_校园文学-中国教育文学网

剧本简介:

 《于无声处》话剧剧本,宗福先作于1978年。

剧中,青年欧阳平为悼念周总理,并支持参加自发悼念周总理的人民,编写了一本名为《扬眉剑出鞘》的诗集,到处散发。他因此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全国通缉。这天,他与被陷害摧残的母亲——坚强不屈的老共产党员梅林一起,来到了母亲曾搭救过的老部下何是非家中,落脚之外,也是希望能够获得老战友的支持,并寻找失去联系的同志。怎知,何是非为了自保,已经投靠了四人帮,一方面不顾自己的女儿何芸与欧阳平深深相爱,将她作为活礼物许配给上海民兵组织领导成员唐有才,而另一方面,正是当年出卖了梅林的他,再次将梅林的儿子,热血青年欧阳平交到了唐有才手中。最终,在梅林的鼓励下,欧阳平昂起头颅与四人帮顽强斗争。被父亲安排为公安干部的何芸,也终于认清了父亲的面目,与她的哥哥何为一起,愤然离去,追随梅林和欧阳平。而两年前便发现了丈夫丑恶行径,一直自责矛盾,深深压抑,被看作精神病的何是非之妻刘秀英,也终于爆发,跟随儿女离开了这个气派但却闷热的家。

现实意义:

《于无声处》是新时期第一部“冲破禁区”的话剧。它至今仍然是新中国话剧“演出团体最多、观众人次最多”的一部戏。这部戏在创作完成之后,很快,在逐渐恢复起来的院团,在全国各地工厂、学校,演过戏的、没演过戏的人们,都在演这部戏——此时,“演戏”变得不那么重要,而借“演戏”说话、表达,显得比一切都重要了。

  它的创作、演出,在“四五”天安门运动被公开“平反”之前。它所寄希望的“不会总沉默”的人民,果然不再沉默:它激发了一种集体的声音,这声音被压制了许久,终于成了一声惊雷。

  生活有时比戏剧更具有戏剧性——19781116日,《于无声处》在北京首演的当天,报纸刊登了“北京市委宣布‘一个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坐在剧场里观看这部作品的众多参与过“四五”天安门运动、编选过各类“天安门诗抄”的人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看这部戏的;也由此可以想象,当“不会总沉默”的人们爆发之后,形成的社会力量又是如何排山倒海。

  《于无声处》在中国话剧史中的独特地位,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话剧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在根底上是如何与集体心理、集体记忆甚至集体无意识紧密相关。《于无声处》开启了一条“社会论坛”的通道,在它之后,《枫叶红了的时候》、《报春花》、《丹心谱》、《权与法》……这一部一部的作品,触动了当时最尖锐的社会问题,抒发了人们积攒了多年没有渠道发泄的心理情绪。话剧充分行使了“社会论坛”功能,再一次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声。

  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以及步伐的迅速加快,社会问题日渐繁杂凌乱,人们的共识、集体主义的社会心理也逐渐消散;与此同时,“社会问题剧”也逐渐有了固定的套路,有些成了僵化的模式。尽管事后人们或许就认定僵化的“社会问题剧”是要对话剧在80年代中后期的衰落负责,但,回到起始点,由《于无声处》等一系列作品展开的话剧与社会的紧密联结,也确实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段华彩乐章。

上一篇:《天下第一楼》剧本简介
下一篇:《名优之死》剧本简介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