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初中校园 > 社团导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让我们以校园文学构建“学校精神” 2014-09-25 16:24:27  发布者:闻瑛  来源:本站 王世龙

 

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我们的学校如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发展学校文化,使受教育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立校,文化立人,文化立国”的愿景,已经成为办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许多学校与时俱进,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了属于自己的“学校灵魂”。

我们作为全国的一支校园文学研究团队,近年来总结整合提升校园文学的有效经验,提出了“文学滋养心灵,文化激发力量”的多层理念,积极引领学校开展校园文学课题研究。语文课程教学是发展学校文化的基础,通过校园文学活动衔接课堂内外,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育效率。同时,以校园文学为切入点,激活学校文化积淀,从创建“文学校园”入手进行“文化强校”建设,发挥校园文学特殊的育人功能,开辟提高学生文学修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挖掘情商,陶冶心灵,启迪智慧,使学生通过培养审美能力自觉形成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文化品质,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而在开展校园文学课题研究中,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校就是成功的典型。

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申报立项了课题“校园文学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在校长汤兴文、主要负责老师曾国涛的带领下,结合学校教学工作,求真务实,计划周密,措施有力,认真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今他们结集出版这本书,让学术成果得以推广共享,更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情。

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校苑寻芳”是课题组老师们的研究论文。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课题进行深入探索,观点鲜明,材料翔实,都具有创新性。其中汤兴文校长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基》一文,尽管谈论校园文化的著述很多,但作者从一个校长的角度和校园文学的视点,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令人深受启发。而《浅谈课题研究资源的发掘、整合、分配与优化》具体梳理了课题实施的切入点和新的途径、办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我曾经提出,校园文学活动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研究如何将校园文学活动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吸纳整合各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新方法,融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教育(美育)、人文教育等于校园文学活动之中,就是倡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校园文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看到他们的《建设文学班级,促进校园文学进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一文,第一次提出“文学班级”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经验,并且在《构建“文学班级”三题》对文学班级的概念、做法又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我认为是科学的,确实是在校园文学研究理论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引起我的共鸣和极大的兴趣。他们的做法,很值得推广。

每一篇论文都凝聚了课题组老师们的心血,都有切实的新做法与生成的新经验、新观点,我再次由衷地表达敬意,谢谢老师们对课题研究所做出的贡献。

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去构建学校文化,无疑是会成功的。

第二辑“桃李芬芳”精选了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的优秀习作70篇,这些习作,内容生动,手法多样,展示了孩子们的精神风貌,是他们开展校园文学研究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文学写作彰显学校文化发展的可喜收获。

当然,攀枝花第三十一中小学校所取得的成果也离不开多年的积累,离不开学校历届校长的贡献,构建学校文化更需要一脉相承,厚积薄发。他们从1988年创办“清香”文学社,一直坚持到今天,在本书的后记里,曾国涛老师充满感情的书写,表达出的那种对校园文学的坚守和对教育的信念,不能不叫人生发出敬意。

我们的教育发展还有许多问题要探索,我们的校园文学事业还面临许多挑战。汤兴文校长在他的文章里谈到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时说,目前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处在“制度层”(制度文化)上,而“精神层”(观念文化、学校精神)仍有待发展,学校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大众化,千篇一律,没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我们的校园文学能否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一条有效途径?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校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回答。

愿有更多的学校能从他们这里吸取经验,构建校园文学教育体系,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

                                    2014年5月6日北京大运河畔

 

(王世龙,全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校园》主编)

上一篇:我们的文学教育应该让每一个孩子受益
下一篇:赖晓春:我与《百草香》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