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散文随笔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李陵的悲剧(第五届“叶圣陶杯”一等奖) 2014-12-04 14:37:58  发布者:素岚  来源:叶圣陶杯大赛组委会

 公元前99年,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于浚稽山一带遭遇匈奴主力,遭十余万匈奴骑兵围困,他浴血奋战长达八天,但仍因寡不敌众而投降。从此,他便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这并不是李陵的错。首先,李陵率领的不过是五千步兵,这在强大的匈奴骑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步兵以血肉之躯很难抵挡骑兵的疯狂冲杀,相信汉武帝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但他却未能给予李陵有效的援助,甚至在一开始,就把这支部队给孤立了,忘记了这是汉军的一部分。他在给李陵的诏书中只讲到见不到敌人就如何如何,至于如果见到敌人、甚至遇到敌人的主力乃至倾国之兵该怎么办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错误。

作为汉军的主将,李陵本打算单身擒拿单于,但看到匈奴军队戒备森严,无从下手,只好回来。后来又准备以死报国,被部下劝阻。部下劝他权且投降,再寻机回去,还会受到当今皇帝的优待,李陵没有答应。在突围中,校尉韩延年战死,韩延年是功臣、李陵战友韩千秋之子,李陵痛感“无面目报陛下”,于是抱着“庶几乎曹柯之盟”的目的投降匈奴。后来,由于汉武帝听信谎言,诛杀了李陵的老母和全家,李陵抱着无涯之憾长没匈奴,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

从李陵被单于围困开始,匈奴就集中全国力量来攻打李陵。而这个时候,汉武帝在做些什么?汉武帝统率下的大汉帝国军队,麻木不仁,徘徊观望,从始至终竟无一兵一卒增援。李陵部队在万分不利的情况下,顽强拼搏,浴血奋战,大量杀伤敌人,并把他们一步一步拖向自己国家的大门口,为汉军聚歼匈奴军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支小小的部队,已经为大汉帝国的军事利益做了自己所能够做到的一切。但是直到最后,汉军却毫无反应,眼睁睁地看着战机丧失、部队覆灭。

从独自出击,到遭围被俘,乃至于以后的身败名裂,李陵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源,即在于他与汉武帝意见的不统一。

首先是政治观点的不统一。李陵为大汉效忠,因此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朝。而汉武帝喜欢中央集权,他要让所有的臣民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意志。武帝对李陵的爱重和信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要他无条件地服从于自己的意志。而李陵对武帝的忠诚和崇敬却是出于把他看成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这种朴素的感情。所以当他看到武帝选将非人时,就委婉地表示了异议,而这就与汉武帝的极权意志发生了矛盾,武帝对他的态度也就由爱重、信任一变而为恼恨、猜疑。所以汉武帝让李陵独自出兵。所以在李陵被困之时,汉武帝的态度是让他自生自灭,而不是积极营救。所以在李陵被俘之后,汉武帝很快就灭了他三族。

其次时军事观点的不统一。李陵的战略构想是一小分队出击,互相配合,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达到“以少击众”的目的。汉武帝则不然,他主张大规模地用兵,正如后人批判封建帝王所指出的“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不顾路途遥远,劳师动众,穷兵赎武,几十年用兵不止,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在用人上,更是一贯推行“任人唯亲”的路线,多选用得宠外戚担任主将。这样的路线,无疑与李陵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陵精兵报国的军事追求和“以少击众”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李陵为了实现这一军事追求和军事思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且李陵这样做,又是从忠于汉武帝、忠于大汉帝国和汉民族的动机出发的,但是由于他无意中触犯了汉武帝的极权意志及其错误的军事路线,也和他所从属的五千健儿竟然像弃儿一样被无情地抛弃。悲哉!悲哉!

为何会有这样的悲剧?是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使然,无非是李陵太杰出了,他的主张如此正确,以至于被一群持错误主张的人所排挤打压。他同他的祖父李广一样,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是祖孙两人真实的写照。他们的悲剧,都在于落后的制度与先进的思想之间的碰撞,而他们就像流星一样,一闪便消失在专制时代漫漫长夜的黑暗太空,只留下悲壮的故事千古传颂。

李陵事件造就了司马迁,也造就了《史记》这本不朽的名著。在司马迁之后,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冲破了“华夷之辨”的界限,冲破了封建社会君臣伦理的道德范畴,对李陵悲剧进行审美观照,甚至自己进入角色,代人立言,创作出了“苏李诗”、“苏李书信”等冠绝千古、文情并茂的文学杰作。南朝江淹的《恨赋》更是把李陵作为含冤负屈的典型加以刻画:“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李陵看到这些,心里或许会有些欣慰吧。

 

    (作者:辽宁沈阳东北育才学校初三王宇健,指导老师:张有志)

 

    点评:《李陵的悲剧》把重点放在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的上,不仅说明了具体原因——“他与汉武帝意见的不统一”,而且揭示了根本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统治使然”,同时评论了这一事件的影响,这就使文章的意义超出了事件本身而具有启发性。

上一篇:琴弦上的思绪(第四届“叶圣陶杯”一等奖)
下一篇:遥想江南当年(第五届“叶圣陶杯”一等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