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消息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发展校园文学 培育追梦的人 2013-06-04 21:59:43  发布者:phpcms  来源:钟湘麟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青少年学生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努力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追梦的人。”最近,参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的专家和老师们用这样的语言,表达他们对“中国梦”的感悟。他们表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学独特的教育功能,让校园文学在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文学教育、建设校园文化、推进课程改革中释放重要的正能量,为培养“追梦的人”做出新贡献。

 

加强文学教育,滋养美丽心灵

    “追梦的人”首先要有美丽的心灵。而塑造美丽心灵,离不开文学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学。

    对于文学教育和校园文学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作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有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去年年底在深圳市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和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上,与会专家与教师代表对此达成了如下共识:“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是贯穿其始终的基本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文学教育不仅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无不与文学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良好的品性、道德、情操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学的滋养。文学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乎民族文化的积淀、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进步,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全国中语会秘书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在谈到语文素养与校园文学的关系时说:“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也包括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而校园文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具有很大的引领、推动作用,而这一点恰恰是基础教育所缺乏的。” 深圳市红岭中学校长田洪明说:“校园文学能够成就一种高贵,能够成就人生的品质,能够提升一种境界。”

    各地在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深圳市中学生文联把校园文学融入城市文化建设,融入一年一度的深圳读书月,涌现出阳光写作范式、创意文学和创意阅读课程等多种崭新模式,并发掘社会各界资源,为校园文学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全面推动中小学的校园文学建设。这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面貌,他们思考和关注的就更有层次、更有深度了。深圳红岭中学毕业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区琳写出新书《我的深圳,我的上海》,表现了中国两个文化先锋城市的文化现场,彰显了第二代深圳移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圳翠园中学毕业生、现华南师范大学国学班大一学生谢然,写出国内首部中学生系统读论语心得文集《不读论语枉少年》,成为亲子阅读、经典阅读的范例。深圳市毕业生、现复旦大学文学社社长袁博,中学时期就关注生态文明和民生幸福,组织社团活动,创作动物小说,发表长篇小说《大漠落日——一个鸵鸟家族的故事》、《火烈马》。

    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同深圳市十佳文学少年代表夏梦奇所述:“当前一些所谓的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在社会大行其道,在我们某一部分中学生中颇有市场,其中很大部分是属于思想消沉、矫揉造作的,有的中学生却对其盲目追捧,受到消极的影响,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也是内容空洞,人云亦云,不生动活泼,华而不实。”他们有待于实现由“追星的人”向“追梦的人”的转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这个阵地,高雅、积极、向上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俗、消极、颓废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

    因此,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指出:“我们要提升对校园文学建设的认识,将校园文学发展与语文教育巧妙联系起来。以校园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开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鉴赏和写作活动,发挥文学特殊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完善自我,陶冶心灵,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营造出最优质的校园文学生态环境。特别是全国广大语文教师及其他一线校园文学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校园文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学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努力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我们要不断丰富校园文学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学活动形式,探索为广大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人文教育途径,让广大青少年深入社会现实,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参与到美的创造中来。让文学引领成长,让热爱文学成为一种普遍的校园风尚。”

提升校园文化,推进文化强校

    培养“追梦的人”,要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的战略背景下,校园文学的作用更加显现,通过校园文学活动衔接课堂内外,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进而建构文学校园,实施文化强校,这不失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一条途径。浙江萧山十中教师张旺认为:“我们可以因校制宜,从各自的特长出发,建构自己的理想校园,而文学校园作为实施文化强校的重要行动策略,应当是重要的现代学校新形态之一,是我们的新愿想、新追求、新境界。”

    校园文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是校园内的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 一般分为三个层面:表层面(物质形态)、中层面(制度形态)和深层面(精神形态)。一所学校固然需要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也需要具有自己特色的规章制度,但更需要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支柱的校园精神,而校园文学活动就是校园精神的生动载体。一个好的文学社,一本好的文学校刊,往往成为一所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标志。

    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岱深有体会地说:“一个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学校,必定会给校园文学提供宽松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体现为舆论上的倡导、经济上的投入、实践中的指导。文学的活动功能及教化功能可以帮助营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力推广第二课堂的教育形式,努力开拓学生的思想及知识面。一种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价值体系,校园文学的繁荣会营造出引导生活在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并且在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完成每个人价值观的实现的健康的校园文化。”该校对通过校园文学建设校园文化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实践。学校鲜明地提出“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以“高远、大气、宽松、求新”的学校文化作根基,以创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作保障,努力创办“高境界、高品质,能够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学校文学社团活动十分活跃。空间文学社、国学社、演辩社、左岸文学社、兰亭书社、蓝山社、望朔话剧社、青年读书会、雅风社、爱心社等社团积极开展各项活动。编辑和读者都是学生的《校园心理》、《空间》发行百余期,培养了80后作家群领军人物张悦然等大批写作精英。

    在这方面,深圳市红岭中学同样认识深刻,行动有力,创造了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的经验。他们认为,文学氛围是学校文化氛围的最重要体现,阅读是学校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将文学教育特别是阅读活动作为突破口和杠杆,开展读书月活动,开办语文活动周,创办少年文学院,鼓励学生编辑杂志等。他们将文学教育作为丰富学生的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的主要手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重要途径。学校让每个孩子在红岭学习期间参加一届文学大观园或文化大观园游园活动。如2012年12月就举办了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大观园,高一、高二45个班级2200多名学生,每两个班为一个单位,自由选择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设有莫言、泰戈尔、叶芝、萧伯纳等展园,同学们发挥各自的特长,设计歌舞、书法、绘画、魔术、情景剧、诗歌朗诵等表演活动,呈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和文学成就,成为一场盛大的校园文学狂欢节。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世龙评价:“活动创意非常有特色,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惠及每一个孩子,让每一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到了文学活动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一种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这项活动已成为红岭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传统活动。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进行着从校园文学走向文化强校的探索,他们通过包括校园文学社团活动在内的校园文学活动去丰富语文大课堂,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学校园,进而迈向文化强校的目标。

融入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追梦的人”,不是一时之需,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根本任务。这就必然要在课程中得到体现。校园文学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发挥校园文学的作用,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些学校进行了让校园文学活动进入课程的改革。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特级教师、北师大基础教育研究员邓虹认为,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必须合理配置时间资源、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以课堂为主阵地,以课外活动为广阔纵深的拓展空间。他们语文组开展了多方面的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办好文学报刊,指导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组建文学社团,指导学生开展话剧节、诗歌节、朗诵节、课本剧表演、文学人物模拟秀等文学欣赏、创作和表演活动;开设选修课,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名篇,借鉴名家名作,提高写作水平,每学期向学生提供文学选修课12种以上;组织探究小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文学探究活动,如探访曹雪芹纪念馆、山东曲阜孔庙等;设立文学研修专用教室,如仿建了三味书屋、杏坛等。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育空间,拓宽了语文教学平台,形成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补充、文化修习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相互促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和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他们还对校园文学活动评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在设计学生语文成绩评价方案时,制定了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基本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并建议班主任将学生在文学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写进评语。这些扎扎实实的措施,让学生学生有了更为广阔、更加多彩的课堂,享受到了自主性、个性化发展的快乐。

     一些学校把校园文学活动与校本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结合起来。北京市潞河中学结合校园文学活动实践,开发了“运河·潞园文化”、“刘绍棠与乡土文学”等校本课程,并形成相应的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如《运河·潞园文化》分为运河岸边、通州人物、潞园记忆三个板块,被北京市基教研中心语文室主任刘宇新评价为“一本带有大运河气息和潞河校园色彩的校本教材”,“内容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该校还将文学社团活动课程化,设置鉴赏与写作、采风与创作、潞园访谈、社团交游等模块,并安排了专职指导老师。北京市一○一中学在设置写作类选修课程时,开设了一门“高级写作”,其中就包括论文写作和校园文学创作,该校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说,对于校园文学,“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出来,给文学以一席之地”。

    对于包括校园文学活动在内的文学教育如何进一步改革,专家们从各方面提出了看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校园文学委员会会长吴思敬教授犀利地指出:“长期以来仅仅把语文课看成是一个工具课,这使得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一度强调实用性,像诗歌在语文教材中所占的位置就比较小,然而诗歌最能体现独创性,反对同质化。校园文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即培育学生的独特性思维。”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语文教育专家苏立康更是呼吁,文学作品的教学要遵循文学作品的规律,情感才是文学创作的动力:“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偏离了文学教学的规律,教诗歌不遵循诗歌的规律,教散文不遵循散文的规律,只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堂上以老师讲为主,根据教参把重点确定,最后把学生引导到结论中来。” 她认为:“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想作者所想,感受作者的感受,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作家张之路强调:“老师对学生阅读的影响是直接且巨大的,老师读书的数量、质量,以及老师个人的修养、品位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阅读。”他建议老师应当在阅读上给予引导、甄别、遴选,让学生们读到有利于他们成长的好书。他说:“在‘如何开卷才能有益’的时代,中小学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责任重大、功德无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张鹏举从教材对传统文化传承方面,举出其统计的教材中古诗文分布数据(小学49篇、初中114篇、高中186篇),认为排序不科学,古诗文应更多在小学阶段大量积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本在哪里?文学教育应该从哪里做起?”他认为,“古典文学很重要。我们语文教学要承担这个神圣的使命,在语文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有很多不足。今天我们从校园文学的视角谈文学教育,谈文化强国,是我们正需要的,文学教育确实责任重大、任重道远。”专家们的这些意见,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和优化文学教育是很好的启示和指引。 

上一篇:王世龙:校园文学铸就滋养学生内心的阵地
下一篇:第十一届“叶圣陶杯”新作文大赛在京颁奖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