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和表达的舞台。
编者按
在媒介和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不同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有时候,教育者语重心长的教诲在顷刻间受到侵蚀甚至瓦解 。
这是我们教育的现实和危机。
校园文学应该发挥更大作用,要和各种媒介去争夺影响学生的“地盘”。这是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给出的一剂“药方”。不“争夺”意味正放弃,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给学生一个美好、坚强的内心的重要价值,通过校园文学种种形式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那些直指人心的力量去修筑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堡垒。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沉寂,校园文学正在经历复苏而壮大。一场“放飞青春”的诗会在南方打动了很多人,而另一场北方校园文学的雅集也聚集了许多爱好文学的教师、校长。这些星星般的火焰,正温暖、指引更多教师、学生,在教学相长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世龙
日前,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联袂举办的首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展览会”,在孔子故里曲阜成功举行。论坛得到了文学名家白烨、吴思敬、曹文轩等和语文教育名家苏立康、顾之川、张鹏举、程翔等悉心指导与支持。来自全国各地开展校园文学活动并取得可喜成果的300多所学校校长及其文学社团指导教师热情参与了论坛讨论。
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论坛,大家认为,《论语》或许是最早的关于“校园文学”的文本,2000多年前,校园文学就在这里萌芽,作为校园文学正本清源的寻根之旅,一是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创造先进的现代文化而走向光辉未来的扬帆之旅。
记忆: 冰心先生给“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题名
我在开始研究校园文学时就提出一个观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校园文学发展史。20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涌现出来大批文学社团及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校园成为新文学的摇篮。只不过那时没有“校园文学”这个概念。而到了20世纪末的80年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不可阻挡地走进青春校园,于是就涌现出了“校园文学”现象。校园文学的蓬勃兴起,其标志是各地学校纷纷办起了文学社团,文学深入到了乡村校园与民间,可谓达到了高潮。
那时我高中毕业当中学教师,酷爱文学的我,先是自己埋头学习写诗、写小说,而后不自觉地带动起一些青年教师、学生涂鸦文墨,于是组织办起了山泉文学社。
折腾到1993年春天,我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萌发了编选“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的念头,为那些和我一样的文学社指导老师们摇旗呐喊。在文友的帮助下,我打听到文学家冰心先生的地址,便冒昧写了一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冰心先生很快给了回复,并题写了丛书名,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在各方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下,好歹编选出版了《当代教师诗歌散文选》、《当代中学生诗歌散文选》四卷本,却没想到受到广泛的关注,《文艺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报刊进行了报道。在编选过程中,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我接触了全国各地的教师同仁和一些大报大刊的主编,从而对校园文学开始有了实践研究的兴趣,打开了我的视野。因而,我深深地体会到,文学不仅对教学有独特的魅力,也成就了自己。山泉文学社推出的文学青年,最有影响的是在《诗刊》社做编辑的诗人蓝野——当年的山泉文学社副社长、副主编。
1995年9月,我来到北京进修,后来在《中学生》杂志当了编辑,又不断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文学社社刊,被许多仍坚持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同仁感动,开始思考“校园文学”的独特文化现象、内涵及其教育意义与价值。后来,思考集中在《校园文学与创作》一书中。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0年前就设立了关于中学生文学社团的研究机构,先后命名为中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中学生文学社专题组,到2008年以前,先后举办了12届年会,独立或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了多次关于校园文学的研讨会和文学社的评比活动,对于组织校园文学指导教师队伍、推动校园文学社团建设、促进校园文学社团报刊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4月,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老会长张炯先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现任会长、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吴思敬教授等支持下,由我具体筹备在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成立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这样,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关于校园文学课题研究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呈现“文学”与“教育”双翅起飞的最佳态势,为我们的校园文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0多年过去,校园文学取得了巨大成果,为素质教育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成为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目前校园文学的价值与贡献,还没有引起教育部门和社会的足够重视,许多文学社团指导教师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现在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有些沉寂。
实践: 校园文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
早在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就把文学教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
校园文学是改革开放30年校园里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教育现象,它密切联系着教育与文学两大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枢纽。我曾总结“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策略,试图把校园文学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一条语文教育的新途径。其基本特点是综合实践活动性,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衔接课堂内外,重建语文教学思维与秩序,搭建起一个“投身世界”、“拥抱生命”的平台,以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由被动地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组组长、高级教师王岱多年来带领学生自主创办空间文学社,实践“校园文学大课堂”活动,成效颇丰,不仅培养了张悦然等新作家,而且为每位学生都铺设了文学之旅。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钟湘麟,1984年创办陬溪文学社至今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总结了对校园文学理论和实践活动(创作活动、批评活动、鉴赏活动、社团活动)的校园文学教学模式。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树人文学社苏万马,以文学社活动及编辑出版社刊为平台,紧密结合教学,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设计出了一系列极具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学活动方案。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高级教师、散文作家陈友中,创办红枫文学社20余年,培养了数位小作家,他总结多年来的写作教学经验,提出“生态写作”,著书立说,《生态写作》一书已正式出版。宁夏西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作家赵炳廷,自己笔耕不辍的同时,创办月窗文学社,开展校园文学活动研究,实践“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成果颇丰。山东济宁市长沟镇中学青年教师王亚桥,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开发地方资源校本课程,编写出版了《长沟乡土文化》,成为真正的校本教材和选修课程……这些校园文学开创者与建设者们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现在,中国校园文学委员会和全国中语会及其“校园文学与社团研究”课题组,以“文学”与“教育”亲密牵手的姿态,以全新的视野和理论高度,共同制定了全国校园文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研究计划、实施方案,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研究、校园文学创作研究、校园文学社团研究、校园文学理论研究四个方面设计课题,体现校园文学定位的多元化、活动课程的多功能、理论研究的多方位,吸收那些热心于校园文学的学校老师承担课题研究,设立实验学校,制定课题管理办法,严谨规范,求真务实,组织开展好校园文学课题研究。总结、整合、优化、提升校园文学业已取得和不断涌现的成功经验,建立校园文学理论体系,倡导创建“文学校园”,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学在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校园文学成为有效教育模式,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使校园文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期待:校园文学要争夺教育学生的阵地
我们从2011年的首届全国校园文学成果奖评选活动中看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文学的激情。但激情中有困惑,该如何去实践才能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学的发展。
白烨认为,正是现今宽松的文化氛围、多元化文化共存并不断相互融合的文化环境,滋生了校园文学的蓬勃发展。他认为“校园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青春期”。更为重要的是,校园文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该起到更大的作用,要和纷杂的社会去争夺影响教育学生的“阵地”。在这一点上,校园文学有先天的优势。
语文教学专家、校园文学委员会副会长程翔认为,学生写作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性灵,写作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应试不是我们写作的第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张鹏举提出了“校园文学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都应该指向教育。他从中美两国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对非洲贫困儿童援助计划的制定这个案例,说明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现在的教育指向出现了错位,从而指出教育包括校园文学教育,首先要指向受教育者的德性。校园文学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教育行为,是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学教育的研究就是探索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从而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作研究要有一定的学养,了解基本的学术规范,不要与学理相悖。要以文学之心鉴赏文学,以文化的情怀拥抱文化。对文学作品要掌握正确解读的方法,要有更丰厚的古典文学滋养。
展望校园文学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召唤着,探索着,奋斗着。
王世龙 笔名海生、海川。现致力于校园文学研究,创办中国教育文学网站和《文学校园》。先后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编委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编辑“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几十种;出版过诗集《乡土恋情》、《山庄》、《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论校园文学》(合著)等。
中国教育报链接:http://www.jyb.cn/basc/xw/201111/t20111113_463459.html
上一篇:著名作家庄之明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发展校园文学 培育追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