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本月11日全天的庙宇文化之旅,我深深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与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更引发了许多遐想与深思。
洛阳大伯公说是华人的神庙,却是妙在“三合一”:那里供奉华人的大伯公,马来人的拿督公,还有印度人的象神。这已经够妙的了,更妙的是,许多善男信女对三大神明一视同仁,拜了大伯公,又拜拿督公、再拜印度象神。
撇开拜神的事不说,就洛阳这个地方的历史来说,就可作大文章。几十年前,这里原是个小渔村,住着华巫印三个民族,主要从事捕鱼、种植,还有些是奎笼的渔工。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和睦共处,亲如一家。
洛阳大伯公庙正对着乌敏岛,两地隔着一个浅浅的海峡遥遥相望。乌敏岛的民风跟洛阳渔村一样,淳朴得像未经污染的海水。洛阳这边有华巫印三合一的庙宇,巧的是对面的乌敏岛也有一座华巫两族合建的小庙:拿督姑娘庙。
拿督姑娘庙的故事说来话长,我就长话短说吧: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与德国是交战国,德国人在新加坡的资产被当作敌产,有的被查封,有的被冻结。当时在乌敏岛有个德国人经营的咖啡、可可园,被英国武装军警前去稽查,德国园主被扣留,他们的一个年仅十来岁的女儿惊慌万分,从屋子里逃走,跑到一座石山上,失足掉下,摔死在坚硬的花冈岩石上,少女的鲜血染红了白白的岩石。
后来,当地就传出了这名德国少女冤魂不散的故事,附近的华巫两族村民于是商议,为这名德国少女盖一座小庙,让她的亡魂安息,所以,这座庙有个华巫合璧的名称。
这是我多年前到乌敏岛采访时,听当地老前辈讲的故事,我们也参观了这座相信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小庙,发现里头的供品全是女孩子用的粉膏与花露水。
不说也许很多人不知,新加坡的外岛龟屿,有座大伯公庙,虽然不像洛阳大伯公庙是华巫印三合一,但是那里供奉的不仅是华人的大伯公,还有一对由他收养的马来神童。关于这座大伯公庙,已故历史学者许云樵做过一番考证,许云樵说,当年人们去拜祭龟屿大伯公都不用猪肉,因为大伯公的义子是回教徒。
这座大伯公庙更妙的是还供奉大伯婆。有没有搞错?新加坡人只听说有大伯公,哪有大伯婆?没错,作为土地神的大伯公在中国一些地方并非孤家寡人,而是有老婆的。不晓得怎么搞的,土地公到了新加坡,老婆都不在身边,难道土地公跟当年的“过番客”一样,把土地婆留在中国乡下?但是,龟屿大伯公似乎是例外。
撇开迷信,换个角度来看,洛阳大伯公、龟屿大伯公与乌敏岛的拿督姑娘庙,那是用石头与木头撰写的三大民族和睦共处,守望相助的赞美诗。遗憾的是,我们对这几座庙宇所做的研究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