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息化生态课堂
2013-04-23 10:12:03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高阳中学 于莹莹
信息化课堂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判断是否为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参照依据: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判断一堂课是否是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首先就要看是否从“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看四要素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人;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还是能够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如果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
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察以下三点:一看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积极参加、踊跃发言、相互协作,而不是指表面看似很热闹,实质是表面上、形式上地参与;二看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三看有没有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3、广泛的认知范围
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仍然只是教材上的知识,那么就称不上有效的信息化课堂。
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流协作工具、认知加工工具、探究发现工具等为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将它转化为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得依靠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否则信息非但无用,还会使学生淹没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同时也影响正常的学科教学。所以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5、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对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由问题解决者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存储的信息构成。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信息化生态课堂要看其是否注重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而不是机械的反复做练习、考试。
信息化课堂是指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判断是否为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参照依据:
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判断一堂课是否是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首先就要看是否从“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看四要素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人;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还是能够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如果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
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察以下三点:一看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积极参加、踊跃发言、相互协作,而不是指表面看似很热闹,实质是表面上、形式上地参与;二看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三看有没有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3、广泛的认知范围
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仍然只是教材上的知识,那么就称不上有效的信息化课堂。
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流协作工具、认知加工工具、探究发现工具等为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将它转化为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得依靠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否则信息非但无用,还会使学生淹没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同时也影响正常的学科教学。所以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
5、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对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由问题解决者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存储的信息构成。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信息化生态课堂要看其是否注重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而不是机械的反复做练习、考试。
上一篇:以合力实现教育发展战略目标
下一篇:信息化生态课堂让学生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