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在呼唤“儿童阅读走进语文课堂”的今天,我们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和学生如何打开儿童文学视野?哪些真正意义上的经典童书不容错过?当儿童文学走进语文课堂,究竟该体现怎样的价值追求,呈现怎样的课堂风貌?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与普遍意义上的语文课有什么区别……近日,以“走进世界经典童书,探索儿童文学课堂”为主题的南京玄武区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在珠江路小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级语文教师王栋生以及玄武区24所小学的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瑞典儿童文学作家林格伦的作品,通过展示公开课、现场互动、专家评说等,为老师们打开一扇世界经典童书之窗,进一步探索儿童文学课堂的目标定位、价值追求和教学方法等。
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
提到儿童文学,大家都知道瑞典的安徒生,其实瑞典还有一位作家也是儿童文学大师,那就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被亲切地称为“童话外婆”的林格伦,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已出版90多种版本,发行量达到1.3亿册。林格伦推崇的是自由的儿童教育思想,用神奇的笔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儿童世界,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生动的儿童形象。如:力大如牛的长袜子皮皮、淘得惊天动地的埃米尔、破案神奇的小卡莱、手持宝剑的米欧王子、叽叽喳喳的吵闹村的孩子们……他们完全是独立的个人,其自尊心、创造力和个人的天性得到了最大保护。
珠江路小学校长林虹自称“吵闹村”村长,她认为,林格伦的作品拥有一种打动孩子心灵的神奇魔力,能够给予小读者心灵的哺育和滋养,是塑造儿童性格和品格的精神佳品。学校现在每周有一堂阅读,通常是学生自主阅读或者由老师带领阅读,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比如低年级学生进行绘本阅读、听读欣赏;中年级学生喜欢体验,尝试表演;高年级的阅读课堂,教师会设计一些话题让他们学会思考、深度探究,用创意的练习、评价助推阅读……让儿童文学阅读植根于生活,生长于课堂,在每一个孩童的心中播下关于儿童文学阅读的幸福的种子。
在公开课上,余艳老师与孩子们一起阅读了《长大做个好爷爷》,品味生与死的真正内涵;听赵昌竹老师分享《敌人》,像在感受一部“美国大片”,意犹未尽又饱含哲理意味;郭东霞老师则生动地讲述了《侦查鬼》的故事,步步是悬念,极富感染力。接着,张晓艳老师的《淘气包埃米尔》阅读推介课、戚志蓉老师的《长袜子皮皮》读后交流课,以及黄海娟老师的《大侦探小卡莱》儿童文学欣赏课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了林格伦的世界,通过孩子们的朗读、绘画、拼图、诗歌、散文、戏剧和歌曲等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也展现了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指导和教学探索。
“永远不要低估儿童,儿童文学教育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王栋生非常欣赏几位老师在课堂中的机智应对和绘声绘色的情节讲述,“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读者,努力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的想象能够自由驰骋。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现在很多老师把做题看得比阅读还重要,即使阅读也是无价值的阅读,因为那些阅读也是为了做题,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理”。
耐心等待花开的时候
研讨会的当天正好是玄武区教师读书会的时间,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够一起分享并参与讨论,南京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黄雅芸把这个常态活动带到了研讨会上,袁媛、甘蕾、肖娴、赵洪湖、刘晓等老师畅谈了自己对林格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分享了对儿童世界的认识,并和梅子涵老师进行了思维碰撞。
因为儿子喜欢读才开始接触《淘气包埃米尔》的甘蕾老师说,这本书让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淘气故事,其实,成人长大以后常常会忘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可当我们读儿童文学时,就好像照镜子一样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孩子真实的面貌。刘晓老师坦言,通过看儿童文学作品,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儿童,同时也会用更恰当的方式爱儿童、去与儿童交往,才能引导他成为真正的人。
的确,教师阅读儿童文学,不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还能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更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国家督学成尚荣曾说:“研究儿童,这是老师的第一专业。”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读林格伦和其他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研究儿童的必读书目呢?
“在我看来,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这方面的素养,这也是我策划这次活动的动机。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想进行教师的培训,因为只有老师走在学生阅读的前面,他才能真正去引导学生。”黄雅芸告诉记者,“这次上公开课的老师不是名师,都是普普通通的一线教师,教师上课本身就在阅读作品,这个过程对老师非常必要,比观摩别人的阅读课要有用得多。”
黄雅芸告诉记者,他们以区小语骨干班为研课团队,每8人为一组,分3组以“作品阅读――个体备课――分组选拔――上课议课――作品研讨”的模式,共同经历研究过程,激发团队力量,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及研究水平。“我要求教师们读大量的书,上一学期推荐了65本儿童文学,这学期是读林格伦系列作品,每个骨干教师就像一粒‘种子’,带动他所在的学校,然后再影响更多地区的教师和学校。这是一种浪漫和现实的结合、理解和等待的结合,我会坚持把这个活动做下去。”
教师在教学中的三种角色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之外过一种文学的生活,这是林格伦作品的意义,也是文学的意义。”梅子涵认为,儿童文学在孩子心里和在我们眼里是不一样的,成年人总是把文学和现实生活联系和对照,所以感觉很沉重,比如看完《长袜子皮皮》就想:“如果我们班里有一个长袜子皮皮,怎么办?”其实,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补充,只是给你的一个梦幻般的实现。今天,孩子读了这样的文学故事,很少有人会像长袜子皮皮那样试试能不能把什么东西举起,她只会记起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的故事被一个作家给叙述出来了,让她在儿童时期有一个阅读满足和长大以后的频频回忆,那么我们说,文学的意义就实现了。
“文学是一种象征,长袜子皮皮是一种童年的象征,不能简单地把文学拉到现实中,但是它会对生活有启发,文学和现实是一种诗性和哲学的关系。”当教师把儿童文学带进课堂的时候,你是否应该思考一下:你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吗?能把儿童文学真正带给儿童吗?
“实际上,每一次带给就是一次种植,一本书就好比一粒种子,一堂课就好比挖一个洞,种子播下后生根发芽。每一次种植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一本书是不够的。”在梅子涵看来,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着3种角色:不仅是讲述文学给儿童听的人,而且是组织儿童进行文学阅读的人,更应该是能够教会儿童读文学的人。“但是,老师在把文学带进课堂时,千万不要仅仅满足于把好词好句带给他,因为所谓好的语句其实是最不重要的,好的文学是看它整体的叙述、情感、幽默感、大气和深远的哲学涵义。”
针对目前一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习惯于依赖和模仿,梅子涵认为,儿童文学的课堂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哪怕你只是把书讲给学生听,孩子读懂也好,没有读懂也不要紧,只要读过了,就会有阅读的记忆,这个比以什么方式教学更重要。“这也是现在为什么问题很多、行动很少的原因,成人应该当埃米尔和长袜子皮皮,确信我是有力量的。”
“理想的儿童文学课堂是完全文学性的阅读,有足够的快乐、文学的情感和诗性的体现。”梅子涵坦言,当前,我们不是要排练成一个代表国家水平的教学课堂,而是追求一种普及、一种校园阅读的开始,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接触到这些书,这是一个漫长又有意义的过程。
上一篇: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座谈会举行
下一篇:课堂:文学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