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培养语感至关重要,学生们平时应该多阅读、多动笔—— —
莫言:阅读带我走上文学之路
“ 跟孩子们在一起感到由衷的愉快, 被孩子们围追堵截感到特别幸福。” 近日,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著名作家莫言受邀来到北京一零一中学, 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和文学创作体会, 畅谈自己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 他鼓励学生们, 通过多阅读可以间接地了解社会,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要获得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经验, 还要亲身经历和体验, 希望大家能跳出书本进入社会。 他坦言: “ 20多年的农村生活体验是我最宝贵的文学创作资源。”
阅读为农村孩子打开一扇窗
“ 大量和集中的阅读, 使我的鉴赏能力提高很快。”
“ 一个作家首先是一个读者,然后才可能写作。 因为阅读培养了他的文学兴趣, 逐渐建立起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并完善了对语文的鉴赏和感受能力。”莫言说,自己生长在农村,学历很低,小学五年级因 “ 十年动乱”辍学回家。但非常喜欢读书,十五六岁已经是一个很痴迷的读者了, 把周围村子里的书都看遍了。
那时候正值中国上世纪60年代末期, 人们吃不饱、 穿得单薄、 精神生活也被禁锢, 所以能够读到的书的数量不多、 种类也贫乏, 但阅读还是开阔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眼界, 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同龄的孩子, 并且对文学创作有了幻想。 莫言笑言: “ 童年时候的梦想就是长大后一定要当作家, 为了一天三顿吃饺子。”
那时候莫言对农村深恶痛绝,1976年, 他离开农村去当兵, 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由于一位战友的未婚妻是图书管理员, 他有幸第一次进入书库, “ 想不到那里满书架全是书, 有几千本, 都是我没读过的, 这让我大吃一惊。 于是, 我每个星期去借书,两三年时间读了几百部小说, 包括俄罗斯和法国的。 通过这样大量和集中的阅读, 自己的鉴赏能力提高得很快,” 除此之外, 莫言还从很低的薪水里取出一部分订阅了《 人民文学》、 《 解放军文艺》、 《 十月》 和 《 当代》 等5种刊物, 尽情地汲取着阅读带给他的养分。
莫言回忆道, 自己的文学起步是从河北保定当兵时开始的, 当时创作了 《 春夜雨霏霏》,这是一篇写新婚妻子思念远在海岛当兵的丈夫的小说。“ 由于当时自己刚刚新婚,妻子不能随军, 于是便写了这样一篇小说。虽然环境是虚构的,但是人物写得很真实, 所以获得了文学界的好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作品, 大多是以个人的生活经验为原型。 莫言劝告中学生,如果将来有志于文学创作,那么可以先从自我出发, 写自己的故事, 慢慢地, 再将别人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出来。
模仿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 不要怕模仿,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在模仿多个作家之后语感就会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就会形成。”
在当时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中, 莫言特别提到了 《 售棉大道》 和 《 民间音乐》, “ 这两部小说都是我的模仿之作。 ” 在莫言看来, 作家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语感, 有时候人物有了, 故事想好了, 结构也想好了, 但总是开不了头, 就是没有一个让你滔滔不绝讲下去的语感。
莫言认为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受, 比如读完一首唐诗, 立刻能根据那种鲜明的节奏、 营造的氛围写出类似的诗歌。 模仿是培养顺畅语感和流利表达的有效途径, 能奠定良好的写作功底。“ 不要怕模仿,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在模仿多个作家之后自己的语感就会建立, 自己的语言风格就会形成。 当你有一天需要写出悲伤情绪的文章时, 那些词汇就会从你脑海里涌现出来。 就像学习书法, 刚开始需要临帖, 慢慢地才写出自己的风格。”
莫言建议, “ 中学阶段培养语感至关重要, 学生们平时应该多阅读、 多动笔, 刚开始不妨有意识地模仿, 再慢慢地把自己的各种生活感受融合进去。”
如果说, 莫言在创作前期是在模仿, 那么在创作的中后期则建立了自我鲜明的风格, 使文学作品来源于民间, 并回馈民间。
好作品来源于深刻的生活体验
“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 经历过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
1984年, 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 班里30多个学生是从各地部队集中在一起的业余作者。 那两年, 他们聆听了北大、清华以及许多成名作家的讲座,还进行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阅读。 “ 当时正值外国文学译介到中国来的高潮期, 很多作家都被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所俘虏, 所以写作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我很快就觉悟了, 中国作家要写出代表中国鲜明个性的文学作品必须摆脱西方的影响, 一定要向民间学习, 尤其要向老百姓和沸腾的生活学习, 我在农村21年的生活经验是宝贵的资源。”所以, 莫言深深地感悟到: “ 那两年的时间与其说是学到了不少知识, 更重要的是解放了思想、找到了自我。”
当记者提起“ 《 透明的红萝卜》 是否被选入中学教材” 这一社会议题时, 莫言笑着说, 如果能选入当然是好事。 “ 这本书里有我童年的影子。 我从小辍学在家, 比一般孩子更早地接触社会,我在桥梁工地上当过一段小工,家庭出身又不好, 我是一个饱受孤独折磨的儿童, 所以当我成年以后回头再写这段生活时, 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在莫言看来, “ 这部小说有一种天籁之音, 因为当时自己并不懂文学理论, 也许懂了文学理论, 反而写不出这样的作品了。 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是对生活有深刻理解的、 经历过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的人”。 但是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社会经历少、 生活单纯, 如何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呢? 莫言建议, 可以通过多阅读间接地了解社会。 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要获得最真实的、 最有价值的经验, 还是要亲历, 希望大家能跳出书本进入社会。
在谈到怎样塑造典型人物、 怎样使语言更有个性时, 莫言认为,除了多阅读、 多学习和多模仿成名作家之外, 更重要的是向生活学习。 “ 很多人说我的作品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较深, 但我个人认为更是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影响。 如果说马尔克斯是我的老师, 那蒲松龄更是我的老师, 尤其是我村子里会讲故事的叔叔、 大爷、 婶婶、 大娘……他们口头传授的技艺使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