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的探索
2013-04-19 11:22:26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吴锦淑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山东青岛 266109)
摘 要:课程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指标。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网络信息化, 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化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指标。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各环节的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一、明确建设思路,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我校结合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梯队,一套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制度”的课程建设目标,把教学计划中所占地位和比重大的,对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知识结构影响大,受益面广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到精品课程建设范围内。确立了按省、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重点课程,院级合格课程分级、分层、分类、分批系统建设的思路,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长效性,由点及面提高课程的整体水平。
二、建立“学习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了同行、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管理干部听课、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积极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教学奖励评选活动,各学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获得者的教学观摩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地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让其担任学科主干课程的部分授课,在课堂教学、论文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学和科研素质和水平。对师资不足或结构尚不合理的课程,通过引进人才、在职提高、内部调整等方式加速培养,建立“学习型”课程团队,促进形成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课程教学团队和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定期进行教研与教改讨论,进行课程分析和教学指导,并在课程负责人的整体规划下,集体对教材、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授课计划的制订,实现精品课程教学的接力。
三、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划拨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就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验学时、各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提高性实验教学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置、内容、比例、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与管理等进行外出考察、学习,了解经济发展对知识结构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在近3年校级教学研究立项中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研课题106项,占校级总立项课题数的34.6%,在2005年省、校级教学成果奖中有12项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8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视播放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环境与支持。对骨干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教研工作,近3年在校级教研项目中有关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105项,占学校教研立项总数的34.3%。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出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电化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通过 “考试+课程论文”、“理论考试+实验实践考核”、“笔试+口试”、“理论考试+作品设计”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四、加强课程网络信息化,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和128门精品课程、优秀课程、重点课程的课程网站,把课程教学大纲(理论、实验)、授课教案、电子讲稿、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教材及参考文献、教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及现场讲课录像等都传到网上,使广大学生和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课程网站还设立讨论区,利于学生和教师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学、教、研相长,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了精品课程负责人工作QQ群,探讨最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各兄弟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利于课程负责人就如何建设好课程、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设计和优化课程网站等问题随时进行探讨和研究,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及评审程序,对所申报课程严格评审。对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实行滚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阶段检查,对进展缓慢、责任不落实或经费使用不当课程责令限期整改,并要求课程建设负责人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严把评估验收关,精品课程验收改以往单一的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验收变为教务处组织,学院参与;校内与校外专家共同验收的形式,有利于教务处、学院对课程建设情况的全面了解,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课程建设的管理力度,促进了教研成果有效服务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将课题延期率和结题率与学院申报名额挂钩,提高了课程建设验收率和课程建设完成质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授予“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组进行奖励,并在奖励评定、课题立项、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近3年建设了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高等学校基础学科专项资金资助课程、4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5门校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吴锦淑(1971—)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青岛农业大学教务处,山东青岛 266109)
摘 要:课程建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指标。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通过建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网络信息化, 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等措施,提高精品课程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水平。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内容 网络信息化
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指标。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在全国高等学校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我校以此为契机,积极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加强各环节的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一、明确建设思路,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我校结合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教师梯队,一套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套科学的考试制度”的课程建设目标,把教学计划中所占地位和比重大的,对教育质量、学生素质、知识结构影响大,受益面广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列入到精品课程建设范围内。确立了按省、校级精品课程,校级优质、重点课程,院级合格课程分级、分层、分类、分批系统建设的思路,保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长效性,由点及面提高课程的整体水平。
二、建立“学习型”精品课程教学团队
建立和完善了同行、领导、教学督导、教学管理干部听课、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并积极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等教学奖励评选活动,各学院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能手”、“教学名师”获得者的教学观摩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通过传、帮、带作用有计划地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让其担任学科主干课程的部分授课,在课堂教学、论文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提高教学和科研素质和水平。对师资不足或结构尚不合理的课程,通过引进人才、在职提高、内部调整等方式加速培养,建立“学习型”课程团队,促进形成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的课程教学团队和能够担任精品课程教学的后续师资队伍,定期进行教研与教改讨论,进行课程分析和教学指导,并在课程负责人的整体规划下,集体对教材、理论与实验实践教学大纲以及授课计划的制订,实现精品课程教学的接力。
三、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1.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划拨课程建设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就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验学时、各课程或系列课程的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提高性实验教学项目(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置、内容、比例、实验教学的组织、安排与管理等进行外出考察、学习,了解经济发展对知识结构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中的先导作用,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实践,在近3年校级教学研究立项中有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教研课题106项,占校级总立项课题数的34.6%,在2005年省、校级教学成果奖中有12项关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奖,其中有8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电视播放系统等现代化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环境与支持。对骨干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开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教研工作,近3年在校级教研项目中有关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研究105项,占学校教研立项总数的34.3%。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出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电化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鼓励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通过 “考试+课程论文”、“理论考试+实验实践考核”、“笔试+口试”、“理论考试+作品设计”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四、加强课程网络信息化,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学校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和128门精品课程、优秀课程、重点课程的课程网站,把课程教学大纲(理论、实验)、授课教案、电子讲稿、课程习题、实验指导书、教材及参考文献、教学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及现场讲课录像等都传到网上,使广大学生和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课程网站还设立讨论区,利于学生和教师教学互动,促进了学生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与借鉴,学、教、研相长,促进了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了精品课程负责人工作QQ群,探讨最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各兄弟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等,利于课程负责人就如何建设好课程、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如何设计和优化课程网站等问题随时进行探讨和研究,提高了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五、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
学校明确规定申报条件、申报及评审程序,对所申报课程严格评审。对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实行滚动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阶段检查,对进展缓慢、责任不落实或经费使用不当课程责令限期整改,并要求课程建设负责人根据专家、学生提出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内容。严把评估验收关,精品课程验收改以往单一的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验收变为教务处组织,学院参与;校内与校外专家共同验收的形式,有利于教务处、学院对课程建设情况的全面了解,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思路更加明确,对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课程建设的管理力度,促进了教研成果有效服务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并将将课题延期率和结题率与学院申报名额挂钩,提高了课程建设验收率和课程建设完成质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授予“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组进行奖励,并在奖励评定、课题立项、师资培养、教材建设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优先考虑。有效的管理与激励机制,极大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近3年建设了8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高等学校基础学科专项资金资助课程、4门省级教学改革试点课程、25门校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吴锦淑(1971—)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上一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遵循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下一篇:校园文学活动与校园文学活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