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学 > 中学生文学 > 文学新蕾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风华从朴素中来——小作家潘韵 2013-04-27 10:05:47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潘韵,女,17岁,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该生酷爱读书,勤于写作,已有小说、散文、随笔、日记等30余万字,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20余篇,多次获奖。2004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文集《静听回声》。

 

>>   获奖理由

 

文章感情丰富,语言真诚,充分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怀。

 

>>   成长之路

 

爱书的女孩

  莉(江苏省徐州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在我的案头,摆放着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清秀文静的红衣女孩站在一个小竹排上,她用双手握着一根长长的竹篙,略显稚拙,却颇执着。她就这样哟,用热爱和理想作帆,撑着她的小舟,撑进了文学的海洋里。

她的名字叫潘韵,是我们学校的学生。

从小,她就是一个爱书的女孩。不论是在她自己家还是扯她爷爷的家罩,读书足她的最爱。家庭的熏陶、文学的浸染,给’r她灵秀的气质,灵动的文笔。未及长大,她就成了一个爱写的女孩。九岁的孩童,尤其是城市里长大的独生子女,还正是跟父母撒娇耍赖的心肝宝贝呢,而她,已经在报纸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的潘韵看到自己写出来的铅字,快乐与满足,一下子就溢满了小小的心窝。长大以后,她成了一个爱想的女孩。她的视野越过了课本,越过了学校,越过了文学,观察牛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关注亲人、关注朋友、关注社会。于是她的文笔愈发流畅起来,她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2002 年,她的作文《关于凡高的追问》荣获了全围中学生阅读杯读书征文大赛一等奖,2004年,她中国文联出版社为她出版了个人散文集《静听回声》。2005年的暑假,她进京领奖,捧回了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十佳中学生小作家的金杯。面对闪烁的镁光灯,她仍是那样文静的笑着。在领奖发言中,她用简练的话语总结她的文学之路:父母给予启蒙,老师给予栽培,学校助其成常:酷爱读书,勤于写作;常常深夜不眠,沉浸书海,并养成了每读必记,每看必记,每思必记的好习惯。

朴素的语言一如朴素的潘韵。如果在校园哩,周围是同样充满朝气与灵气的学生,你可能会找不到哪一个是她。她的风华与灵秀全都表现在她的文章里了。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田崇雪先生一口气读完潘韵的散文集的时候,便再也不能入睡。激动而欣喜的田先生用心灵纯,情感真,味道足,路子正来评价潘韵的写作,并动情地说道:感谢作者,感谢她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绿色的文本,在这里,我们聆听到的足一颗健康的心灵。

不是每个爱书的孩子都能够写书,但是,写书的孩子必须先爱书。几十年来,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学活动薪火相传,晨钟文学社也经成立了二十年。作为文学社的指导教师,我们期待更多的潘韵成长起米。撑一支竹篙,我们和他们一起,驶进文学的海洋,驶进生活的海洋……

 

>>   写作感言

 

风华从朴素中来

田崇雪(江苏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导师 )

 

万籁无声,寂静的歌唱。

案头摆放着的是一部中学生的书稿《静听回声》。

中学生?而且还静听回声?哦,该是多么契合我此时的心境!尽管中学时光对我来说不止是一场噩梦,但我仍然时不时怀念那些噩梦般的岁月:紧张、忙碌、充实;执着、浪漫、纯情。当一口气读完这部中学生的散文集的时候,我便再也不能入睡,为那似乎已经回归的青春岁月而激动,为那似乎再次觌面的感伤时光而摇荡心旌。

心灵纯,情感真,味道足,路子正。感谢作者,感谢她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绿色的文本,在这里,我们聆听到的是一颗健康的心灵。

也曾接触过不少中学生的作品,老实说,看过之后更多的是担心:担心小小年纪怎么能有那么多的玩世不恭?担心怎么还没有开始真正的人生就好像阅历万般,对任何事都可以冷眼旁观,担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如此地感喟人生?虽然也遭受了些许委屈。于是,便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活计,认认真真地去倾听,倾听他们压抑得快要支持不住的心声;实实在在的去抚慰,抚慰他们近乎扭曲的心灵。

心冷,文自然地就冷。

读《静听回声》刚完全不是这样,我更多的是欣喜、欣慰和欣赏:人格健全,文章怎么可能不健康?!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小作者生长在一个差不多是冰心式的家庭:虽然说不上是钟鸣鼎食但也至少是诗礼攒缨:从爷爷那一幕慕传奇的经历可以看出,从爷爷那一幅幅透着自然之趣的花鸟画中可以看出,从奶奶那不失闺秀做派的风范可以看出,从爸爸为女儿精心设计的封面可以看见……难怪小作者的笔下是一行行的温馨,一排排的幸福。

不信吗?请你欣赏:

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淋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不喜欢在屋檐下躲雨的安适。在人生的路上遭遇到狂风暴雨,也是可以躲得了的吗?(《夏天的雨》)

如果不是亲耳聆听,你能相信这样自然的人生感悟是出自一个年龄还不足13岁的小女孩之心灵吗?那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场大雨,当看到众多的家长撮拥在校门口时刻准备着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时候,小作者义无返顾地冲向了雨幕。

我仍睡在我常住的小卧室,在黑夜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以往晚上睡觉前,爷爷总是过来给我亲自关窗户。关严,销死,说是怕坏人进来,我说爷爷不要紧,坏人来了,我就打110。爷爷哈哈大笑说你喊爷爷就行了,爷爷就是110,爷爷比110快。这些话语,犹仍在耳,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无处告别》)

这是小作者在爷爷去世后去陪伴孤独的奶奶时深情的回忆,我不知道这世间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这样的真挚的纪念更能让逝者的灵魂得到慰安?笔法的高妙还是其次的。说是其次的其实并不然,世间所有的好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也就是:用最朴素最简单的语言和文字去表达最真挚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我不敢说《静听回声》的每一篇都做到了,但至少,写亲情、友情和师生情的几篇是做到了。

“10月份,奶奶搬出了那套大房子,最熟悉的电话号码也成了空号。(《无处告别》)用一个电话号码来表达人所共知的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不由你不佩服作者捕捉细节的能力是如此的自然天成。

情感分寸的把握最好的篇章应该是《忧伤的奶奶》。在失去爷爷的陪伴之后,奶奶陷入了无人理解无法排遣的孤独。这样的题材按说应该是最好的抒情借口,但小作者却表现的很节制。看来她非常明白善文者从来不会让感情的潮水肆意奔流的文律,只是用了几个非常常见的细节就让我们唏唏不已。

《瞬间》《父亲的眼泪》等诸多篇什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了作者捕捉生活中瞬间的诗意和美丽的能力。《一元钱的价值》则表现的是童心的稚嫩和悲悯。

青年男子谁个不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怀春?这是人世间的至善至纯!是的,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过纯真烂漫的少年情怀?可是,能用一种非常干净利落自然淳朴的笔墨把这种人间至情非常恰切地表达出来的人恐怕就不是谁个……的问题的了。

我那时在注意一个高瘦安静的高三男生,我经常碰巧与他坐同一班公交车上学,看着他细长的背影。在刚开始我甚至记不住他的长相。有一阵他换了外套我就找不到他了。在重新辨认他以后我就开始每天起得很早去他等车的车站等车,那个车站离我坐车的车站中有一站的路程,并不远。于是我每天在清晨穿过一条巷子到达那里,巷子中有一棵树,静静开满白花,每天走过它,我都感觉富足而美好。(《在路上》)

相信这一段描写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我想这也就是作者的成功。

拥有且善于表达,也许对那些精于舞文弄墨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接下来我敢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那需要境界。

知足、自省和感恩,善良、悲悯和同情(《感恩》《琐忆》)。这是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整个族群都已经丧失得差不多了的伟大的情愫,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富足精神匮乏的喜剧时代。请问那些肠肥脑满的芸芸众生有多少还知道感恩两个字是怎么写的?更不要说悲悯和同情这些个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更为希缺的精神资源了。难能可贵的是,《静听回声》的作者拥用了,做到了。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是的,亲情是一种深度,友情是一种广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阳光沐浴;友情是一种浩荡宏大、可以随时安然栖息的理想坦岸;而爱情则是一种神秘无边、可以使歌至忘情泪至潇洒的心灵照耀。体验了亲情的深度,领略了友情的广度,拥有了爱情的纯度,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生。

情感的浓度与思想的深度差不多是成正比的。

作者有一个好的习惯:每读必记,每看必记,看思必记。她对冯小刚的批评:独到而深刻;她对冯小刚的表扬:恰切而真诚;她对冯氏电影的评价已经很专业了。

冯小刚以关注小人物生活,讲述小人物的故事以及独特的冯氏冷幽默赢得了大众……冯小刚一直站在大众中间,以温情的目光注视着小人物的生活,拍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回归的冯小刚》)此外还有挑战的勇气更是难能可贵:为什么要去设想舒伯特成为一个大款呢?舒伯特的作品并不是因贫穷而产生的,如果生活富裕,相信他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并不是贫穷造就了舒伯特。(读《设想舒伯特》)

当然,作为一个中学生,人生之路与文字之路都才刚刚开始,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磕磕绊绊,但那只是在路上的事。对一个中学生来说点好”“路子正比什么都重要。也正是看好了这一点我才写下如许的笔墨。

(田崇雪先生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   代表作选

 

夏天的雨

 

校门口站着不少躲雨的人,还有不少送雨具的家长,正眼巴巴地张望着自己的孩子。没人叫我的名字,妈妈没来!这正合我胃口!她们女儿不是个娇气的人!在四周诧异的眼光中,我推着车冲进大雨里。

雨可真大,一道一道的雨线直直地砸在地上,发出啪啪的声响,若地面有知,一定会发出阵阵呻吟。叶子噼里啪啦地响着,却显得那么有韧度,这么大劲的雨却也打不破这薄薄的叶儿。

这雨,不比细腻的春雨,春雨里有鹅黄的柳芽摇曳,春雨里有素洁白梨花瓣儿飞舞,春雨里有一种烟雨迷朦胧支离。

这雨,不比清丽的秋雨,秋雨里有空中淡淡的云彩,秋雨里有黄蝶似的枯叶飘落,秋雨里有擎着油质伞漫步小巷的静谧。

这夏日的雨是粗暴而爽气的,像是一个拥抱因为太热烈而把对方弄痛了。可对于裂得像龟背一样的土地,干得打卷儿的植物,这真是莫大的恩赐。炎热的夏日,忽然下了这样一场雨,把人身上的汗,心中的烦全部都冲掉了。

雨幕永远在面前,怎么狂骑也冲不出去。发,早已湿透,一缕一楼地往下滴水。裙子贴在腿上,怎么也飘不起来了。唇已是冰凉。雨中的手很是好看,被水浸得嫩嫩的。我不时地抹着脸,拂掉脸上的雨水,拨开额前的乱发。

街上人不多,我在水中狂奔着,四溅的水打在腿上。我放纵着,尽情地享受着雨打在身上的爽快、刺激。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淋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不喜欢在屋檐下躲雨的安适。在人生的路上遇到狂风暴雨,也是可以躲得了的吗?我们是活力四溢的少年,我们需要这样一种冲动,这样一种磨炼。

回到家,我成了水人,浑身都在往下滴水,望着镜中的自己,我无声息地笑了,心中却有股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20001212夜(13岁)

 

永远的家庭

——读《小妇人》有感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500多页的长篇小说。对于我,这是很少见的,面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我总是缺乏兴趣和耐心。而这本厚厚的小说,我竟一口气看完了,足见它的艺术魅力有多么吸引人。

哭哭笑笑了好几回,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看看时钟,已是凌晨3点半了,窗外的黑夜似乎开始淡了,而我却无法入睡,书中一张张面孔在脑中浮现,一个个故事在继续上演,一些问题使我不得不去琢磨,去思考。《小妇人》就像是一本小说化的家庭日记。文中介绍了马奇家的四个姐妹:漂亮、温和、虚荣,向往奢华生活的大姐格洛;像男孩一样冲动、有活力的乔;善良、倔强、古怪、喜爱写作、追求自由,性格腼腆、羞怯、为家庭默默服务,喜欢弹琴的小贝思;有着一头金色卷发的艾美,自私、优雅,虽然最小却言谈举止派头十足,一个讲究风度的年轻女子。还有乔的好朋友:热情、调皮、爱恶作剧却颇有修养的劳里;古怪、和善的老劳伦斯先生(劳里爷爷),善良的马奇太太等等。展现了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的生活,描述四姐妹和劳里成长中一个个鲜活有趣的故事。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乔。她是那样坦诚、纯真、心地善良,又具有牺牲精神。乔热爱自由,讨厌虚假和矫揉造作,她喜欢和劳里在一起,做一些有刺激冒险的事,她那不安分的脑子总是想出一些新鲜主意。嘴巴总是不饶人,还有着一付火爆的脾气和坚强的个性。可她也有十分温柔的一面:艾美掉进冰里,她痛悔不已,涕泪交流,贝思得了病,她不分昼夜的照顾,她和劳里纯直的友情,黄昏时分的交心,共同分享的快乐。乔对每一个人总是充满真挚的爱,她拒绝了劳里的爱,而当劳里和艾美结合时,她有些难过,但很快高兴了起来,衷心为他们祝福。乔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奋发精神,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她出去做工,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她勤奋写作,终于成了为作家,敢于追求真爱,敢对虚假、矫情、黑暗大声地说:不!乔爱她们的家庭,不容任何人来拆散破坏,这就是乔。

小说语言朴实,文风清新、流畅,像一枚刚摘下的果实,透着一股新鲜、水灵,散发着自然的芬芳。每个故事,每段话,每处景,人物的每个动作,都是那样有趣,生活中的普通事经过作者的描述也是熠熠生辉,描写得细致而恰到好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挚无比的感情,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捧腹而笑,时而让人感叹唏嘘,痛心不已,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小妇人》属于古典名著系列,可我读它时,却丝毫感受不到陌生之感,历史的沉重感,革命的压抑感,它是如此贴近我们的心灵,仿佛是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就是那句似曾相识的感觉。一八六八年,路易莎写成了这本小说,打动了无数美国读者的心弦,而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在读这本书时,仍旧看着这些小姐妹的脸,不由得露出灿烂的笑容,或者是因为读到喜爱的小姐妹的死而热泪盈眶。它用无限温馨、甜美的家庭生活打动着许许多多读者的心。

尽管年代、国家、年龄各不相同,读着《小妇人》都会从心里达到共鸣:甜美永恒的世界、甜美永恒的生活、甜美永恒的家庭。从此,也可看出穿越一切的艺术魅力是怎样甜美永恒。

译者刘春英女士在译序的结尾这样写道:作为一个亲人,一个妈妈,有一个地方永远是她们最钟爱的,那就是我们都曾生活过而且一直生活着的家。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只是想稍微换一下:无论任何一个人,有一个地方永远是她们最钟爱的,那就是我们都曾经生活过而且一直生活着的家。

感谢路··奥尔科特,感谢刘春英,感谢生活,感谢家。

2001127夜(14岁)

后记:写了这篇文章,心里踏实多了。虽然十天前便读完了《小妇人》,却迟迟不能下笔,时而觉得杂乱繁多,时而觉得言语枯竭无从下笔。直至今日才写成,读了好书,一定要有所表示,否则便会愧疚不安,如今心中的确畅快多了。

 

读三毛

 

真的是太喜欢三毛了,喜欢她这上人,喜欢她的文章,尤其是《温柔的夜》《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这几本,我是永远都看不厌的。

她是个真正生活过的人,她是个有着丰富生活的人,不停地旅行,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她的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精彩的戏,而再经她敏感的心感受过,又由她细细的感发球描绘出来。那么真实,那么丰富,似乎读者也随她万水千山走遍,心情也随着她或喜或悲或平和或激烈。

三毛是个善良的女人,她有颗怜悯的心,她总是能捕捉到打动她的点点滴滴,动人地写出来,这不是刻意大利追求,那些文字,你看了就知是刻意不来的,唯有真性情的人才会有这样流畅、自然、动人的文字。

经过撒哈拉的磨励后的三毛,不再苍白,不再单薄,不再自闭。带着健康的古铜色,她笑嘻嘻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生活教会了她怎样生活,怎样去爱,生活的美好使得她积极乐观,她的那些文字,洋溢着爱,勃勃生气,看她的书,我似乎就看到了她。她喜气洋洋地忙上忙下,在她的家里;在街上,和她的大胡子丈夫荷西在一起,和她的朋友莫里在一起,和她的女友戴娥在一起,又似乎看到她将脸转向我,笑嘻嘻地和我在一起,好真实,好真实的感觉,似乎她的人生大戏,我都参与演绎了,这便是她文字的魔力。

19岁到西班牙,然后去德国,然后去美国,然后回台湾,然后又去西班牙,去撒哈拉,和她的至爱荷西结了婚,会说西班牙语、德语、英语、日语,去了很多地方,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在世界各地都有朋友,旅游、写书、画画、做主妇和荷西彼此相爱。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这样的饱满而丰富,42岁,也已经够了。

三毛……一个让我爱及一生的人。

2002718150分(15岁)

 

无处告别

 

转眼已是2003年的深秋了,唯美的冬季即将到来,许多北方的城市早已大雪纷飞,而在这个苏北城市里,我还在期待初雪的降临。

用回忆在天空里勾勒爷爷的形象,他轻盈的体态,他豁达的性格,他稀疏的白发,甚至他开门的样子、写字的样子、打乒乓球的样子,一切的一切都还是那么清晰,似乎伸手可以触摸。只是,他已经离开半年多了。

童年

期待初雪吗?下雪了,离新年也就不远了,童年记忆里的新年,是一片黄灿灿且芳香扑鼻的腊梅。年夜饭,家庭总是充满着祥和,一大群人围坐在爷爷奶奶身边吃饭。守岁、放炮,尽情说笑,好像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即使听完了新年的钟声,热烈的气氛也丝毫不减。大年初一的清晨,揣上红包,爷爷便领着我和哥哥去院中折几枝待放的腊梅,泡在瓶中,于是,芳香弥漫了整个新年,灿烂的花朵开遍了童年的记忆。

我的童年是跟随爷爷奶奶在市郊一个叫做马场湖的地方度过的,马场湖没有湖也没有马,有的只是稻田、树林和山丘。小时候,爷爷给我适当教育的同时又给我充分的自由,我可以在山野问自由奔跑,捉无数只昆虫,做我积木城堡里的王子公主,且听风吟,且听鸟歌,我在爷爷的慈爱呵护下长大。那段童年,给予我健康的体魄和质朴的心,我以为那是我生命中重要的财富。

小小的我对爷爷长长的经历总是充满好奇,他也总是乐于告诉我,于是我几乎知道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他曾是个有病的瘦弱少年,在上海念大学,在南京当军官,因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他改行做兽医,在北大荒工作的尽职尽责,去新疆医马途中遇狼,出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专著,培育了那么多学生……传奇的经历可以拍一部电影。有一次说到他的小名,他正在厨房洗菜,而我跟在旁边穷追不舍地问,他先是不愿告诉我,耐不住我问,于是神秘的顽童般浅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能告诉别人。我满口答应并勾手承诺,于是他告诉了我,又忘乎所以地告诉我二爷爷的小名。许多年过去了,我仍是忘不掉爷爷的那个笑容,而我答应他保密的那个誓言,也永远藏在我心中,每每想起,心中竟泛起一阵甜蜜,这是我为爷爷守着的秘密。

离开

412同下午一点多,我得知消息赶过来,一路上只是不相信,而当我穿过众人看到躺在床上的爷爷,泪便不能停止了。医生已经宣布死亡,爷爷神态安详。我望着他不断地流泪,于是有人不断地拉开我说眼泪不能滴在他身上,我只好努力克制,将他尚还温暖的手塞入衣服直贴我的皮肤,他的手在我胸口上微微弯曲,我将它按直,感受着我有力的心跳,心里默默说到:爷爷,爷爷,你摸摸你孙女的心跳,多么健康,多么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你给予的,理当还属于您。然而他终究没有因我而醒过来。我俯下身子拥抱他,闻到他肌肤特有的香味,于是我不断俯身去闻,生怕自己忘了这味道。

我和哥弟给前来吊唁的人行礼,看到他们真挚的痛苦,看到满院子数不清的花圈,我为爷爷感到了一点安慰,他的和善慈祥、淡泊高尚、博爱多学在亲朋好友中是众人皆知的。

这是我第一次面临亲人死亡,离开的竟是在这个世上最爱我的人,那么突然,没有弥留,没有遗嘱,没有只言片语,一切和我想象中的死亡太不一样,一点余地都不留,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

生活

七、八月份的暑假,我时常来马场湖与奶奶同住,在这个没爷爷的家里或走或坐,心酸,会突然袭来。收拾过的家里仍是充满了爷爷的各种痕迹。我总是觉得他马上就会微笑着,叫着我的名字从某一个房问走出来,听见钥匙开门的声音,我也会想:是他回来了么?
我仍睡在我常住的小卧室,在黑夜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以往晚上睡觉前,爷爷总是过来亲自给我关窗户。关严、销死,说是怕坏人进来,我说爷爷不要紧,坏人来了,我就打110。爷爷哈哈大笑说你喊爷爷就行了,爷爷就是110,爷爷比110快。这些话语,犹仍存耳,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满农衫袖"

我记得我从背后抱他的感觉。冬天,隔着厚厚的衣服,干净、厚实、柔软,就是去年过年前他带我去超市买东西,我穿着橘色风衣,带着红格子围巾挽着他的手臂,内心平和温暖。

他是爱极我的,从小爱瞎打扮的我,无论穿什么稀奇古怪的衣服,他都说好看,他似乎挺觉得他孙女像个天仙的。我拍的写真比我本人美许多,所有人都说不像,唯有他。伯母拿去给他看,问他是谁,他只看了一眼便说我孙女,谁说不像,我一看就知道是韵韵,我孙女什么样子我都能认出来。有一张照得不好看,他便指着说:这一张失真了,你的鼻子决没有这么大。我总是固执地相信我是爷爷最喜爱的人,妈妈告诉我,对哥哥、我和弟弟,爷爷都是一样喜欢,没一点偏心。是啊,我知道爷爷爱着许多人,也有许多人爱着他,他活了74岁而和我相处的日子只有16年,可我依然相信我们是互相热爱最深的,在这16年中的每一天每一刻,都被爱装的满满的,不曾空缺。我,一直都相信。

然而这是一个来不及告别的年代,我每天匆忙地学习生活,爷爷的悄然离去,使我忽然间意识到我的童年已经过去了,16岁的我再也不是孩子了。马场湖再不是供我玩耍的地方,而且再没有人和我一起回忆过去的时光。我童年的见证人已经不在了,带走了我们可以共同分享的快乐。他的离开宣告了我孩提时代的结束,他用离开的方式告诉我,我长大了。这,难道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尾声

过完中秋,我再没回过马场湖。

10月份,奶奶搬出了那套大房子,最熟悉的电话号码也成了空号。

可以想象,空洞的房子,落寞的样子,我已无处告别。

初雪将至,新年就不远了,我只是在想,今年的春节,会在哪里过昵?

2003111816岁写)

上一篇:为理想打造一双搏击的翅膀——小作家陈安琪
下一篇:成绩来自于兴趣——小作家祝师恩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