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学视野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知识经济时代应避免“梁小斌困境” 2013-11-28 20:04:49  发布者:闻瑛  来源:新京报 叶匡政

 

  莫言、邹静之、残雪等作家诗人都很推崇梁小斌的作品,但因为梁小斌崇尚“文化上的少数人”,一直未能被大众关注。这次因病入院却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是悖论,是幸运?深感无奈。

  12日傍晚,诗人简宁发微博说:“诗人梁小斌因脑梗塞被送北医三院急救”。因我对梁小斌生活境况有所了解,记者采访,我道出了朋友们的担心,梁小斌老师已60岁了,既无退休工资,也无社保医保,他未来的生活确实令人担忧。

  哪知这条新闻发表后,在微博上引发更大范围的热议。很快,梁小斌家乡的报纸《合肥晚报》主动提议向社会募捐,紧接着《安徽商报》、湖南卫视的芒果V基金也行动起来了。这些募捐消息在微博转发后,章诒和、邹静之、北岛、翟永明、画家石虎等都纷纷捐款。仅10天时间,社会各界就为梁小斌募集了95万余元善款。26日晚梁小斌主动请求停止募捐,至此,一场自发的社会救助活动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过去我虽参与、呼吁过一些救助行动,但身处行动之中,这还是第一次,让我很震动。不能不说,中国的民间社会、媒体和民众已变得越来越成熟、有力量了。我深切地体会到公民力量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能改变一个当事人的命运,也在让更多的民众开始对公共事务观察、思考与讨论。可以说,正是这种成长中的公民力量,推动着这个国家的进步,也改变着一些官方机构处理事务的方式,使它们的反应变得更为快捷。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致电与捐款,中国诗歌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捐助,安徽省作协、合肥市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捐助与探望。虽然梁小斌的社保、医保及未来生活问题,目前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的可能。

  真正的悖论在于,因为梁小斌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和作家,所以他才会身陷生活的困境。他诗歌的历史影响不用我来重复,他还是一个执著的思想者和文体家。莫言、邹静之、残雪等作家诗人都很推崇他的作品,但因为梁小斌崇尚“文化上的少数人”,一直未能被大众关注。前些年,我从他20多年百万字的手稿中选编过《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三本书出版。这些年,我再也没有遇到过像梁小斌这样的作家。当大多数作家追求流畅的生活的时候,梁小斌允许自己扮演的只有一个角色,一个真实的思想的人。梁小斌并不是我们习惯意义上所理解的文学家或诗人,他扔掉了一切拐杖,在一个智性写作的空间中爬行。他不积攒引文,他不重复权威,他诚实地处理生命中每一种经验。他不属于任何传统,他发现的永远只是他自己身上的力量。

  7年前我在《南方周末》一篇评论“作家富豪榜”文章中说过:“如果作家没有其他职业的收入,80%的作家至多勉强维持温饱;而诗人没有第二职业的话,99%都会饿死。”作家和诗人的这种生存状况,到今天也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我当然不期望政府和社会包办一切,但如何建立一个严密的版权保护法律体系、如何降低过高的稿费所得税、如何通过文化基金等方式来保护作家和诗人的原创力,却应当成为每个人要思考的问题。现在喜欢说“到了一个知识经济的年代”,但再好的传播平台、再便捷的信息技术,如果没有文化和艺术内容的创新,都不可能带来真实增长的使用和消费。一个知识与文化的时代,它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保护文化和艺术的原创力上。只有从版权保护、稿费税金和文化基金这些基本社会机制上做文章,才能避免让更多的作家诗人身陷“梁小斌困境”。

 

上一篇:首家网络文学大学成立 莫言任名誉校长
下一篇:梁小斌住院折射中国当代诗人生存困境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