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教育:语文课程的现实责任
2013-05-09 10:03:41 发布者:phpcms 来源:摘自网络
★李斌辉
一、 问题:一个严峻的现实
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另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轻生自杀。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如果说这些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那么浙江徐力弑母,东北一初三学生因嫉妒杀伤同学,某地几名初中生将一女乞丐虐待致死,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小学生愚人节在饮水中投毒“愚弄”同学,以及时见报端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另外,虐待、残害动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四川有学生将一只活生生的宠物狗放入微波炉烤熟,北京的硫酸伤熊事件等等。人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至今都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Leviton在首刊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死亡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目前美国程。美国的做法被许多发达国家效仿。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教学内容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二是“温馨你我他”。开展帮助弱者的一系列活动。学生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教材》,教师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手册》。台湾还曾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命教育起步也较快,编写有《爱与生命》教育系列教材,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灵活多样。但是,在我国内地目前不仅还没有正式的生命教育,就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缺憾和问题。
二、责任:语文课程义不容辞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二是通过综合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三是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由于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还没有起步,要想在短时期内三个途径共同作用是不现实的,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教育的途径较第一和第二个途径容易和及时,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迅速渗透生命教育。在中学各学科中又以语文学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义不容辞承担着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1.语文课程人文性最强,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了语文(历史、音乐)之外,其余课程都没有将“人文性”确定为该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而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包含了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
2.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的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些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中的一些章节,《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我的老师》。有大量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我儿子一家》《金盒子》《散步》《背影》《小橘灯》《爸爸的花儿落了》《纸船——寄母亲》《我家有女初长成》《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与妻书》《项脊轩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文章。《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飞翔的鹰》《鹤群翔空》《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长江三日》《雨中登泰山》《大自然警号长鸣》等。许多课文的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面对困难、挫折、不幸,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的陶渊明、曹操、李白、苏轼、刘禹锡等。有的作者对死亡的态度和结束生命的方式能给我们提供对生命的启迪。如屈原、老舍、海子、徐迟、裴多菲、马丁·路德·金。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如7年级的“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等。课程就是资源,只要做有心人,语文课程中就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的资源。
3.语文与人的生活更为密切,更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离开了生活谈生命教育,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所谓的人文性,所谓的精神追求,所谓的“人之为人”,所谓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韩军曾说要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同时语文又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三、策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欢歌
语文课程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但是如果在教学中不讲究策略,那么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因此,语文教学中了解和掌握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至关重要。
1.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健康的家庭很重要,同时,健康的教育也很重要。今天,我们的教学很讲究互动,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可能带来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互动绝不是指单纯的问答式的互动,而应是教师所背负的教育职责与学生在知识理论、求知欲、情绪及追求真、善、美的心态之间的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个人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避免宣扬属于自己个人的喜好,告知给青少年有关生命意义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基础上。应尽力尽量少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如所谓的片面的“死的光荣”“英勇搏斗”“生活乏味”。也许,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喜好、个人的感悟感受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害的。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要以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全身心地爱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不能干巴巴地说教,不能板着面孔训人,更不能体罚、侮辱学生。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要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要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心结。教师不要忌讳与学生谈死亡,要捕捉进行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死亡,学到求生自救的生存本领,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抓住课文的几个句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作者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对道悦“坐化”进行了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如果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就可使学生既对鲁迅这样的行动理解赞同,又使他们受到正确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其他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命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等直接抒写生命的文本更应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2)通过阅读教学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和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均是这类主题的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也才因了他们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以此为主题的课文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春》《花的话》《绿色蝈蝈》《山中访友》等,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
(3)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例如入选高中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本人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悲情”,理解韩愈因何而悲。作者悲情的由来,与韩门家庭的不幸关系至大。作者“衔哀致诚”之“诚”实则是“孝悌”观念的具体化。他在追忆往事时,点明自己幼年“惟兄嫂是依”,借用嫂所说“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来突出宗族家庭因素,在表达自己得知噩耗后的悲情,反复哀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作者是悲老成,又是悲兄嫂、悲家族。文章最后,对后事安排细致而明确的表述,更清晰地把悲情落实在今后的责任上。“教吾子与汝女”“长吾女与汝女”这是对老成的情,也是对兄嫂的汇报,更是对亲情责任的庄严承诺。韩愈在表达自己悲情的同时,也为后世的“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留下了范文。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他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自己如何为家庭、亲人负责,从而珍惜生命,重生、乐生。这类作品还有很多,由于内容、题材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更容易被感染、感化。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课文中的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比较详细的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还有一些作者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如屈原、海子等。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把握一条线,那就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无论何种原因,自杀终是不当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屈原自杀,但楚国最终还是灭亡,倒不如组织民众抵抗入侵之敌。如果海子不早逝,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肯定会更多。尽管这种观点有些牵强,但对思想未成熟,具有较强模仿和从众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还是必要的。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题材作文。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语文教师要做培养生命意识的有心人,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学生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题材普遍狭窄,把这些有关生命问题的题材带到写作教学中来,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纠正学生作文题材狭窄的弊病,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撰写自我小传,包括已有的经历和对未来生命历程的设想;也可以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比喻和象征,如“生命像一首歌”“生命像一艘小船”“生命是一棵不断成长的树”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具有诗意的美、朦胧的美、形象的美。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生命的内容,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里话,要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心理,对学生的心结及时化解。对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有违生命常理、人伦纲纪等对生命理解不正确的思想、看法,应及时正确引导。比如有学生为追求所谓的主题深刻、立意高尚,在作文中写道“为了学习,连爷爷去世都不回去”,还有写“当遇到持刀歹徒危害公共财产时,将挺身而出,作殊死搏斗”,对这样一些思想,教师就应加以正确引导。另外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要给予鼓励欣赏,让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2)开展讨论,开掘主题。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就北京、上海等地去掉中学生守则上“见义勇为”的条款展开讨论;就学生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是逃生,还是救火,救火是不是适当的行为、赖宁的事迹值不值得效仿、大学生为救一个老农而不幸死亡值不值、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进行辩论、分析,在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如教完《祝福》后,让学生谈谈写写祥林嫂的生命观、鲁迅的生命观等,巩固阅读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不强求与自己的一致,但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也可在上完充满亲情友情之类的课文后,让学生互相回忆、讲述自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故事,然后写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亲情友情故事。
(3)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研究性写作。比如在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等课文后,布置学习以“生命的起源”“我的生命观”“生命的意义”等为课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指导学生制定调查问卷向家长、老师、同学调查他们的生命观,鼓励他们利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家族”为课题,调查家族史,增强爱家、爱生命的情感。还可出一些如《苏轼性格与词风之关系》《从<论语>看儒家生命观》《我们家乡的丧俗丧礼》等题目,并不要求学生写出什么学术性或原创性很强的论文,只是借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强化生命意识。也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和续写。如学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让学生写《假如生命还有三天》;学了《我为何而生》后,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我为何而生》。
(4)坚持写观察日记,关注周围的生命状态。写观察日记是作文训练常用的手段,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生命问题并不只局限于人类的生命,还应包括与人类共处的各类生物,这就有了较多的观察对象和机会。可以是对自然植物的观察,也可以是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以是对一般生物的生命过程的考察,并把观察感受诉诸文字,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为此,教师应进行开放性教学,多让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
4.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让学生观看“生命的起源”的科教片,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生命”主题的讲座等,使学生深深懂得人的重要,生命的可贵。
(2)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医院、殡仪馆,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可以借用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如让学生参加一些追悼会,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能使学生贵生恶死。让学生听母亲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到自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生命。另外,也可让学生互相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讲述自己在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喜悦和苦恼。利用“编演课本剧”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衰、乐,然后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前提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宽容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共享。例如,在学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让学生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与关爱。再如,在学了《我有一个梦想》之后,设计一个种族歧视或不公正的模拟情境,让优势群体深切体会歧视对心灵的折磨和弱势者的痛苦,从而放弃歧视,与他人共生共融。
(3)让学生定期出《珍爱生命》的手抄报,班级出《珍爱生命》的黑板报、墙报。组织学生辩论、演讲。经常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会”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如为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笔者曾发动学生组织了一次“生命之歌”主题会,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精心组织,两名女生自告奋勇要当主持人,并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和每个节目的串讲语句。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准备了“生命的沉思”诗朗诵、静听《命运交响曲》,并能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讲故事。此次活动使学生们深深体会到活着是多么幸福,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4)让每个学生饲养一只小动物或养一盆花、一株草,精心照料,并记养花(草、猫、狗)日记,经常跟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还可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场所进行布置,让学生时时刻刻意识到生命的重要可贵。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可贵,你我珍惜”等宣传语或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我们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那么,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我们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年轻一代的生命在语文课程中欢歌!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524048)原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25
一、 问题:一个严峻的现实
据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且低龄化严重。另据调查,我国15岁以下未成年人每年意外死亡有40~5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轻生自杀。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如果说这些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那么浙江徐力弑母,东北一初三学生因嫉妒杀伤同学,某地几名初中生将一女乞丐虐待致死,马加爵连杀4名同学,小学生愚人节在饮水中投毒“愚弄”同学,以及时见报端的各种校园暴力事件,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另外,虐待、残害动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例如,四川有学生将一只活生生的宠物狗放入微波炉烤熟,北京的硫酸伤熊事件等等。人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不管是自杀、校园暴力还是残害动物,都折射出了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这些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至今都缺乏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死问题一直是人类千百年来不断追求、探索的谜。美国最先兴起死亡学研究,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就开始探索有关死亡的主题教育。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其生命教育的思想。1977年《死亡杂志》在美国创刊。Leviton在首刊中将死亡教育定义为向社会传达适当知识,并因此造成人们在死亡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的一种持续过程。目前美国程。美国的做法被许多发达国家效仿。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世纪末,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引入、整合,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是: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教学内容一是“生命的旋律”。包括生命的跃动、生命的喜悦、生命的挑战、科技与生命、生命的尊严等。二是“温馨你我他”。开展帮助弱者的一系列活动。学生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教材》,教师用教材有《生命教育手册》。台湾还曾把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生命教育起步也较快,编写有《爱与生命》教育系列教材,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灵活多样。但是,在我国内地目前不仅还没有正式的生命教育,就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缺憾和问题。
二、责任:语文课程义不容辞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它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保存生命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教会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二,发展生命的教育,即生命价值教育。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因此,发展是生命意义的标志。生命价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第三,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目的在于介绍死亡知识,让学生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使学生对各种与死亡相关的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从而更加珍惜生命。
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二是通过综合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三是各学科的渗透教育。由于我国内地的生命教育还没有起步,要想在短时期内三个途径共同作用是不现实的,相对来说学科渗透教育的途径较第一和第二个途径容易和及时,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学校教育应在各学科中迅速渗透生命教育。在中学各学科中又以语文学科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因而义不容辞承担着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
1.语文课程人文性最强,包含了几乎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义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所有的课程标准中除了语文(历史、音乐)之外,其余课程都没有将“人文性”确定为该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指出了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而人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包含了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
2.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中学语文教材如一部百科全书,包容了古今中外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的体系,具备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也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教材中有大量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紫藤萝瀑布》《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的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还有一些是体现了儒家思想生命观的课文,如《论语》中的一些章节,《孟子二章》等。有些带有传记性色彩的课文,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和热爱。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邓稼先》《我的信念》《我的老师》。有大量表现亲情、友情的课文,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我儿子一家》《金盒子》《散步》《背影》《小橘灯》《爸爸的花儿落了》《纸船——寄母亲》《我家有女初长成》《陈情表》《祭十二郎文》《与妻书》《项脊轩志》《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文章。《珍珠鸟》《猫》《绿》《斑羚飞渡》《华南虎》《飞翔的鹰》《鹤群翔空》《小石潭记》《石钟山记》《长江三日》《雨中登泰山》《大自然警号长鸣》等。许多课文的作者的事迹就体现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如面对困难、挫折、不幸,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的陶渊明、曹操、李白、苏轼、刘禹锡等。有的作者对死亡的态度和结束生命的方式能给我们提供对生命的启迪。如屈原、老舍、海子、徐迟、裴多菲、马丁·路德·金。教材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如7年级的“这就是我”“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成长的烦恼”“黄河,母亲河”等。课程就是资源,只要做有心人,语文课程中就蕴涵着无穷的生命教育的资源。
3.语文与人的生活更为密切,更能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没有一朵浪花不是生命的欢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离开了生活谈生命教育,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家园。所谓的人文性,所谓的精神追求,所谓的“人之为人”,所谓的生命的价值意义,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生活,抛弃了平淡、苦闷、压抑、无奈、欣喜,便成了远离人间烟火的空中楼阁。韩军曾说要强调人间化、生活化,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人的生命尊严(精神尊严、灵魂尊严),人的生活尊严(精神自由愿望、个性愿望、多元愿望),在封闭的中国语文教育中扩展人性的基本的生存空间。语文所表达的是对人间生活的肯定,诸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都是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同时语文又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向往着生命的辉煌。
三、策略: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欢歌
语文课程中存在着生命教育的丰富资源,但是如果在教学中不讲究策略,那么资源就会被白白浪费,因此,语文教学中了解和掌握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至关重要。
1.通过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生命教育
(1)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自身应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如果希望青少年热爱生命,就要让他们与热爱生命的人在一起,健康的家庭很重要,同时,健康的教育也很重要。今天,我们的教学很讲究互动,它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可能带来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互动绝不是指单纯的问答式的互动,而应是教师所背负的教育职责与学生在知识理论、求知欲、情绪及追求真、善、美的心态之间的互动。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会通过这种互动传递给学生。因而,教师应善于控制属于自己个人的、负面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情绪,应避免宣扬属于自己个人的喜好,告知给青少年有关生命意义一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完整的、系统的基础上。应尽力尽量少掺和个人对人生片面的、肤浅的、表面的,或某个阶段某种状态下的感悟、感受,如所谓的片面的“死的光荣”“英勇搏斗”“生活乏味”。也许,在教育的平台上,这些情绪、喜好、个人的感悟感受带给青少年的将是最直接、最感性也可能是最有害的。
(2)语文教师应做一个生命教育的有心人。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要以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要全身心地爱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不能干巴巴地说教,不能板着面孔训人,更不能体罚、侮辱学生。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了解,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要从细微的地方发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要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心结。教师不要忌讳与学生谈死亡,要捕捉进行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死亡,学到求生自救的生存本领,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时可抓住课文的几个句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作者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写道:“我不是高僧,没有涅槃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鲁迅对道悦“坐化”进行了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如果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就可使学生既对鲁迅这样的行动理解赞同,又使他们受到正确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其他如《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命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等直接抒写生命的文本更应引导学生正确解读。
(2)通过阅读教学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日本作家壶井荣的《蒲公英》和新教材选用的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均是这类主题的作品,是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例子。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也才因了他们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自己、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以此为主题的课文有《古代英雄的石像》《第一次真好》《行道树》《春》《花的话》《绿色蝈蝈》《山中访友》等,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
(3)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例如入选高中第三册第六单元的《祭十二郎文》“字字是血、字字是泪”,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本人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悲情”,理解韩愈因何而悲。作者悲情的由来,与韩门家庭的不幸关系至大。作者“衔哀致诚”之“诚”实则是“孝悌”观念的具体化。他在追忆往事时,点明自己幼年“惟兄嫂是依”,借用嫂所说“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来突出宗族家庭因素,在表达自己得知噩耗后的悲情,反复哀叹“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作者是悲老成,又是悲兄嫂、悲家族。文章最后,对后事安排细致而明确的表述,更清晰地把悲情落实在今后的责任上。“教吾子与汝女”“长吾女与汝女”这是对老成的情,也是对兄嫂的汇报,更是对亲情责任的庄严承诺。韩愈在表达自己悲情的同时,也为后世的“情感教育”亲情教育”留下了范文。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他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自己如何为家庭、亲人负责,从而珍惜生命,重生、乐生。这类作品还有很多,由于内容、题材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学生更容易被感染、感化。通过对课文作者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向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课文中的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利用“旁逸斜出”的方法,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作比较详细的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还有一些作者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如屈原、海子等。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讨论,但教师一定要把握一条线,那就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无论何种原因,自杀终是不当的。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屈原自杀,但楚国最终还是灭亡,倒不如组织民众抵抗入侵之敌。如果海子不早逝,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肯定会更多。尽管这种观点有些牵强,但对思想未成熟,具有较强模仿和从众心理的青少年学生来说,还是必要的。毕竟生命是最可宝贵。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以生命问题为题材作文。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那些自然界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语文教师要做培养生命意识的有心人,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从学生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题材普遍狭窄,把这些有关生命问题的题材带到写作教学中来,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纠正学生作文题材狭窄的弊病,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比如,撰写自我小传,包括已有的经历和对未来生命历程的设想;也可以让学生对“生命”进行比喻和象征,如“生命像一首歌”“生命像一艘小船”“生命是一棵不断成长的树”等等,让学生体会到生命具有诗意的美、朦胧的美、形象的美。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生命的内容,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作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减压”活动。教师要善于在作文中倾听学生的心里话,要从学生的字里行间发现种种细微心理,对学生的心结及时化解。对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有违生命常理、人伦纲纪等对生命理解不正确的思想、看法,应及时正确引导。比如有学生为追求所谓的主题深刻、立意高尚,在作文中写道“为了学习,连爷爷去世都不回去”,还有写“当遇到持刀歹徒危害公共财产时,将挺身而出,作殊死搏斗”,对这样一些思想,教师就应加以正确引导。另外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要给予鼓励欣赏,让学生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
(2)开展讨论,开掘主题。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生命问题进行探讨和思考,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组织学生就北京、上海等地去掉中学生守则上“见义勇为”的条款展开讨论;就学生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是逃生,还是救火,救火是不是适当的行为、赖宁的事迹值不值得效仿、大学生为救一个老农而不幸死亡值不值、生命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等进行辩论、分析,在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对生命问题的思考写出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如教完《祝福》后,让学生谈谈写写祥林嫂的生命观、鲁迅的生命观等,巩固阅读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对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不强求与自己的一致,但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世界上最可贵的就是人的生命。也可在上完充满亲情友情之类的课文后,让学生互相回忆、讲述自己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感情、故事,然后写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亲情友情故事。
(3)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研究性写作。比如在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生命生命》《我为何而生》等课文后,布置学习以“生命的起源”“我的生命观”“生命的意义”等为课题进行研究,写出研究报告。指导学生制定调查问卷向家长、老师、同学调查他们的生命观,鼓励他们利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也可以让学生以“我的家族”为课题,调查家族史,增强爱家、爱生命的情感。还可出一些如《苏轼性格与词风之关系》《从<论语>看儒家生命观》《我们家乡的丧俗丧礼》等题目,并不要求学生写出什么学术性或原创性很强的论文,只是借此来培养他们正确的生命观,强化生命意识。也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和续写。如学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让学生写《假如生命还有三天》;学了《我为何而生》后,让学生写同题作文《我为何而生》。
(4)坚持写观察日记,关注周围的生命状态。写观察日记是作文训练常用的手段,也是进行生命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生命问题并不只局限于人类的生命,还应包括与人类共处的各类生物,这就有了较多的观察对象和机会。可以是对自然植物的观察,也可以是对家中动物的关爱,还可以是对一般生物的生命过程的考察,并把观察感受诉诸文字,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人类生命的意义。为此,教师应进行开放性教学,多让学生亲近生活、亲近自然。
4.通过语文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生命知识的科普作品,或影视作品。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出书目,并让学生写出读书报告或读后感。如让学生观看“生命的起源”的科教片,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生命”主题的讲座等,使学生深深懂得人的重要,生命的可贵。
(2)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医院、殡仪馆,让学生真切感受一个人的死亡给他人造成的痛苦和伤害。可以借用身边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如让学生参加一些追悼会,伤心至极的亲人、悲痛的场面往往能使学生贵生恶死。让学生听母亲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感受到自己的“来之不易”,从而珍惜生命。另外,也可让学生互相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讲述自己在生命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喜悦和苦恼。利用“编演课本剧”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也是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亮点。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境”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衰、乐,然后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前提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宽容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共享。例如,在学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让学生模拟盲人的生活,体验盲人活动的艰辛,可以增加对盲人的敬佩与关爱。再如,在学了《我有一个梦想》之后,设计一个种族歧视或不公正的模拟情境,让优势群体深切体会歧视对心灵的折磨和弱势者的痛苦,从而放弃歧视,与他人共生共融。
(3)让学生定期出《珍爱生命》的手抄报,班级出《珍爱生命》的黑板报、墙报。组织学生辩论、演讲。经常开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会”知识竞赛”演讲会”辩论赛”。如为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笔者曾发动学生组织了一次“生命之歌”主题会,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精心组织,两名女生自告奋勇要当主持人,并精心设计了开场白和每个节目的串讲语句。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准备了“生命的沉思”诗朗诵、静听《命运交响曲》,并能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讲故事。此次活动使学生们深深体会到活着是多么幸福,他们不由自主地朗读起:“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都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4)让每个学生饲养一只小动物或养一盆花、一株草,精心照料,并记养花(草、猫、狗)日记,经常跟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还可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场所进行布置,让学生时时刻刻意识到生命的重要可贵。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可贵,你我珍惜”等宣传语或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谁也不希望如花的生命过早地凋谢,我们谁也不希望悲剧重演。那么,让我们把生命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我们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年轻一代的生命在语文课程中欢歌!
参考文献
[1]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峻松.生命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作者单位: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524048)原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1.25
上一篇:职 高 诗 歌 教 学
下一篇:诗意·读解·养气


本站视点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