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校园 > 高中校园 > 社团导师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逝水之梦——运河文学的魅力 2013-12-11 15:39:40  发布者:闻瑛  来源:北京潞河中学 张丽君

 

 

我们从地图上粗略地看,长城跟运河所组成的图形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正好是中国汉字里一个最重要的字眼“人”,人类的人,中国人的人。

你看,这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这运河不正是阴柔、深沉的一捺吗?长城和运河是中国人为人类所创造的两大人工奇迹。

巍峨的长城,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骨和肉铸造的。

深沉的运河,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血和汗灌注的。

……

阳刚的一撇是万里长城,阴柔的一捺是京杭运河,这才是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气,有温情的中国人。

这段文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型纪录片《话说运河》第一集《一撇一捺》的解说词。文字是一种文明的载体,在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由文字构成的文学又是历史长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一撇一捺”的动人描述,仍然清晰地刻印在我的心中,不时漾起一片轻柔、美丽又略带伤感的涟漪——当巍巍万里长城以中华文明的雄伟标志,带着国人的骄傲走向世界的时候,同样对中华文明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大运河,却随着近现代交通的发达,渐渐消逝了汩汩滔滔的气势,褪去了摇金荡银的波光,宛若一个老大嫁作商人妇的过时的歌女,沦落江湖间,难觅芳踪。那旖旎摇曳的岸柳,流光溢彩的龙船,游弋争流的白帆,还有那辐辏云集的富商巨贾、文人墨客,连同春风千里、繁华百代的旧梦一起,随那波澜不再的逝水远去了。

20039月,也许是“一撇一捺”的情愫太深,机缘巧合,我来到了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北京通州,得以在这“人”字一捺的起点,在大运河闪耀千载的逝波间,追寻她往昔的繁华与风采……

我落脚潞园,那里有纵横延展的甬路,端庄优雅的红楼,摇曳可人的芳草,参天蔽日的古槐,波光荡漾的协和水,静穆肃立的徳辰山,还有书声琅琅,文美墨香。这里,成就过运河之子刘绍棠;这里,成就过无数学子瑰丽的梦想和人生的辉煌——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是可供灵魂诗意栖居的地方。

2007年暑假,我刚刚带完一届高三毕业班,2003年起稿的长篇小说《山水相依》也完成了最后的修改。老校长张世义特地将著名作家王梓夫和通州文联的领导张宝玺、刘祥等几位老师请到学校与语文组教师见面,促成了我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我的文学之梦有了一个美好的序曲。

小说出版后,我请王梓夫老师点评。他给我写了这样一封信:

丽君老师:

花了两个半天的时间把大作读完了,很欣喜,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小说。现在好小说实在难得,这也是我近些年来不读小说的主要原因。

小说是写人物的,你在小说中设计的几个人物是成功的,有着鲜明的时代印痕,一看就知道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人”。特别是女性,除主人公吴雨潇外,几个女人包括着墨不多的魏老师、崔芝兰、肖洁等都很有特色。我尤其喜欢吴雨潇这个人,很有“味道”,是浸润了许多新思想的传统女性,又是追求爱情完美与崇尚心灵自由的当代“小资”,有才有貌有情感,作者在塑造她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是带着思想去写的,是让人有遐思的,可以参与“创作”的人物。

一个作家是需要一点天分的,所谓“天分”就是感受生活的能力。你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是独特的,深刻的,这是创作的基础,是最该肯定的。

再有就是表现生活的能力,你是一个善于表述的高手,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有情感,很不容易。创作是需要有激情的,是需要用心写作。你对笔下的人物有感情,有同呼吸共命运的创作冲动,你能首先流泪了,才能让读者流泪。你是个柔肠万种的作家,笔下的人物才能缠绵悱恻,动人心魄。

还有语言,是一种同样“小资”的,同样有味道的语言。语言一是干净、规范,二是有张力,信息含量大,三是属于自己的风格。作品的风格很大意义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我对这本书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至于说“缺点”,读的时候作了一些“眉批”,有些话有点偏颇,把话说厉害一点,但愿不会得罪你。

祝更成功,祝新作早日问世。

                                                                 梓夫

2008.3.9.

看完这封信,我很欣喜,得到梓夫老师的大多肯定,我大受鼓舞。他的信写在书的扉页上,我赶紧翻开看里边的眉批,也为梓夫老师的认真和中肯而感动。看着梓夫老师对结构安排或某些细节的批评,我觉得很是获益,真想马上扬长避短,完成一部新作,以期做得更好。

可惜时光匆匆,几年时间转瞬即逝,在个人创作上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但是我仍然感觉收获很大,因为我的心离大运河更近,我感觉到那断流的长河重续绵延,逝去的碧波重泛斑斓——从绍棠学长的《蒲柳人家》,到梓夫老师的《漕运码头》,再到宝玺老师的《大河惊梦》,还有刘翔老师等人编辑的《话说通州》,把运河与通州的历史,风土民情,漕运盛况以及运河人家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幻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在我的眼底心头浮现。千年流淌的历史,千里通波的故事,千年沉淀的理念,千里缠绵的情感,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想从“人”字一捺的起点,探寻延展而去的终点。

运河北端西畔,有一座高高耸立风姿隽秀的古塔,清代王维珍曾写过《古塔凌云》一诗:“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这座塔叫燃灯塔,历经千余年,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也留给人们无限的遥想。从它竖立那天起,它就成了大运河起点的标志,也成了通州的标志。

在大运河的南端杭州拱墅区有一座古桥——拱宸桥。这座桥,便是京杭大运河杭州终点的标志。这座建于明代的石桥,早已刻入杭州人的心中,远走他乡的游子见到故乡熟悉的小桥迎面而来时,总是会生出许多的欣慰和感慨——走上高高的桥面,望运河长去,拱宸桥就如同一个维系点,它将整条腾龙系于杭州这片土地,里面是家、是根,外面则是一片闯荡的世界。

绵延数千里的大运河,两个端点的标志遗迹至今已经得到很好的保护,风姿依然地矗立在大运河的两端。那么,奔腾期间的长河流水,争渡的白帆,寻梦的旅人,都随断流的大运河无处寻觅了吗?

我翻开有关大运河文化的书籍,在绵密的字行中看到了大运河两岸流逝的繁华,也看到了驻留在文字中的大运河孕育滋养的文学的美丽。

我痴迷于唐诗宋词中的大运河文学之美。唐代以后,大运河得到充分利用,处于运河和长江交汇点上的扬州发展迅速,成为可以与长安、洛阳媲美的繁荣大都市,有“扬一益二”的美称。又因为唐宋两代扬州城都经历了大起大落,繁荣与衰落,富丽与沧桑使得扬州更引人生发诸多的怀想。因此,大量诗人词人感悟扬州,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扬州诗词。

“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八方称辐凑,五达如砥平。大旆映空色,笳箫发连营。层台出重霄,金碧摩颢清。交驰流水毂,迥接浮云甍。青楼旭日映,绿野春风晴。喷玉光照地,颦蛾价倾城。灯前互巧笑,陌上相逢迎。飘飘翠羽薄,掩映红襦明。兰麝远不散,管弦闲自清。曲士守文墨,达人随性情。茫茫竟同尽,冉冉将何营……”中唐诗人全德舆的《广陵诗》写尽了扬州的富贵、风流与秀美。

扬州的繁华美丽使得诗人们不吝笔墨——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描写扬州的歌舞升平,“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张祜的《纵游淮南》铺展扬州纵横通达的城市格局,“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俆凝的《忆扬州》则是借月光来衬托出扬州城的风姿绰约,无可比拟,“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当然,诗人、词人对王朝盛衰的忧虑与感慨也在诗词中表达出来: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南宋姜夔《扬州慢》)

还有依托大运河的开凿所作的咏史诗,也引发后人无尽的思考: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给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开。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唐诗宋词的辉煌随王朝的衰落褪去了夺目的光华,但大运河的滚滚波涛却依然滋润着两岸的文化沃土,我又陶醉于明清时期大运河文学的繁荣。元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漕运的兴盛给运河沿岸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俗文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而明清俗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繁荣。

我们熟悉的明清经典作品,几乎字里行间都闪烁着大运河的粼粼波光。运河岸边城市与市镇是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或延展的首选之地,我们熟悉的风景名胜,我们熟知的历史典故,经常出现在故事的背景中。

一篇题为《明清通俗小说与京杭大运河》(《东岳论丛》2009年第8期)的文章中写道: “运河沿岸是当时中国经济文化生活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可以给小说家叙写故事提供极其广阔的人文背景。因此,只要写到现实生活,或和现实生活有关,明清通俗小说往往就会写到京杭大运河岸边的城市与市镇,以之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或延展地。在明清通俗小说中,运河沿岸城市与市镇是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明清通俗小说中,故事发生地的首选是南运河沿岸的城市。如《二拍》共写了80个故事,其中40多个故事的发生地是南运河沿岸城市(主要是杭州、苏州、常州、镇江,以及南京、松江府等地)。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拍》主要演说的是南运河岸边或与之临近城市中的故事。”

“在明清通俗小说中,还出现了不少专以运河沿岸城市及在其中发生的故事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如《西湖二集》将历史与现实、帝王将相与平民百姓发生在西湖边上的故事聚汇在一起,篇篇都和杭州西湖有关。《西湖佳话》将杭州的名人韵事与西湖的人文景观交相描写,集中反映了西湖名胜景点的形成及掌故。”

“长江以北的运河沿岸的城市,如山东段的临清等地,明清通俗小说中也成为了故事的发生地。《金瓶梅》描写了西门庆由发迹到暴亡的全过程,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当时繁荣的商业现象,又有西门庆的商业发达史以及具体的商业经营,如贩盐、卖生药、搜集商业信息、兼并小商业点等等,作者也是把故事放在了以临清为主的运河岸边的城市中展开的。”

我还从这篇文章中得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红楼梦》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都与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明清通俗小说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文人与民间说唱艺人。“一些著名小说的作者即使不是京杭大运河岸边或与之临近地区中的人,也往往会有在运河文化圈城市中生活过的经历。如《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曾经在杭州生活过;《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主要生活在南京、扬州两大城市中,并且终老于扬州;《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少年时代曾先后在南京、扬州和苏州等地生活过。”

这些记载,更加深了我对京杭大运河的敬慕和向往。我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循着古运河的踪迹蜿蜒而下,看一看大运河波光逝去的容颜,嗅一嗅吉光片羽中的古韵幽香,让大河奔流的灵光在心中闪亮,让文思织就的锦绣在笔下铺展,我的文学之梦也会更加绚丽多彩。

(作者为北京潞河中学潞园文学社指导教师,全国校园文学社团联盟副理事长,教师作家)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承载一群学生、一所学校的人文精神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