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这样的课文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吗? 2013-04-23 11:44:0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对高中语文课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几点质疑

河南省南阳市第五中学 刘永铮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教育集团铁路学校 郭仁发

 

众所周知,选入语文课本的课文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不但语言要准确优美,内容也要积极健康,使学生读了后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而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恰恰与此相反。

 

一、文不对题,概念混乱

   有人说:这篇课文的题目含蓄地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也有人说: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劈面碰上庄子,庄子会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庄子的意义,就是如何绝处逢生。
   果真如此吗?还是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吧!
   文章的题目有各种类型,但不管哪一种类型都必须保持题目和内容的同一性,并且,题目中的主体要在文章中出现。那么,《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课文是否做到了这些呢?否,这篇课文讲的全然是“庄子和庄子的寓言”,而根本不是“我们”!缺了“我们”,谈何“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不知是不懂还是装糊涂,有人竟然说:无路可走是指精神上的困惑与疲乏!其实,无路可走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客观实在的艰难处境;困惑是指对一个问题感到疑惑,是一种心理状态。作为词语或者概念,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是不容混淆的,例如:面对卿相之位的诱惑,庄子不为所动,“持竿不顾”,连头都不回,哪里有半点困惑与痛苦?这样看来,庄子何曾无路可走和精神疲乏?
二、主观武断,弄巧成拙
   让我们先来看看《秋水》中的“庄子钓于濮水”。这则寓言写的是: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拒绝楚王使者的聘请,不愿做官。庄子拿龟作比喻:“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意思是说,是留着骨头保持尊贵呢,还是要自由自在地活着?与其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位列卿相,还不如像龟那样拖着尾巴在泥土中自在爬行好些!其实,这是尊贵而劳碌和贫贱而自在的选择,庄子选择了贫贱而自在,拒绝了尊贵而劳碌。
   如果把“庄子钓于濮水”放到《秋水》一文中审视,我们便会发现庄子的一个哲学命题。“庄子钓于濮水”节选自《秋水》,而《秋水》的宗旨在于阐发庄子的颓废人生观。庄子把人的认识分为有为的小知和无为的大知,提倡无为的大知,摈弃有为的小知。庄子正是假托“庄子钓于濮水”这则寓言,说明有为(当楚国小相)只是小知,无为(曳尾于涂中)才是大知。当然,庄子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说明:无为(漱石枕流,无所作为)才是大用,只有无益于社会才能保命全年。
如果再把视野扩大到《庄子》全书,我们便会发现:“无为才是大用,只有无益于社会才能保命全年”是庄子的核心世界观和人生观。
然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一文的作者,完全无视庄子的本意,武断地称庄子不愿做官就是不愿与统治者合作。其实,寓言“庄子钓于濮水”中已经包含了完整的因果链条:由于不愿位列卿相、扬名于后而不自在,因此才不接受延聘。非常明显,这是有关人生的价值取向,与政治态度无关。我们不能撇开原文,硬从寓言之外去想当然地捏造一个理由。
有人武断地认为:庄子在《秋水》中的这段话,其实谈的也是“不要为统治者的政权和战争卖命的道理”。果真如此吗?非也!在那段短短的寓言中,庄子拒绝做官,考虑的是自由自在地活着才能保命全年,除此之外,哪里有一点点和统治者对立乃至反抗的意思?
不仅如此,有人在《庄子》中找不到证据,还到《庄子》以外的文献中去找旁证。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这样写道:“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有人把“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这句话翻译成:不被统治者所利用,终身不做官,认为这句话“把他拒绝与战国君主们合作的政治态度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了。显然,翻译者把“羁”字错译成“利用”了。其实,“羁”是“拘束、约束”的意思,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我宁可在停滞的小沟渠中游戏使自己快乐,也不愿受国君的约束。这是庄子对自在与约束的选择,一个“羁”字,两个“快”字,清楚明白地表现出了他对人生价值的取向,而与政治态度根本无关。
引证者弄巧成拙,结果是:不但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还印证了对方的观点。
三、误解词义,用词不当
课文中有“清风夜唳”一句。《辞海》这样解释“唳”:鸟类高亢的鸣叫。例如:《晋书·陆机传》:“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徐夤的诗歌《鸿》:“一声归唳楚天风。”《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唳”:(鹤、鸿雁等)鸣叫。由此可见,“清风夜唳”中的“唳”字用得不对。不仅如此,而且还是“清风夜唳的夜”!试问:如果有“清风夜唳的夜”,难道还有“清风夜唳”的白天不成?这样的饾饤堆垒之弊,是由于思维肤浅幼稚所致。
课文作者误把“愿以境内累矣”中的“累”字理解成“累赘”。《辞海》这样解释“累”:烦劳;麻烦。王力的《古代汉语》把这句话翻译成:楚王想要拿国家麻烦您了。由此可见,“愿以境内累矣”中的“累”字非“累赘”也。
课文中有“我们不能以此悬的”一句,我们认为:“此”应该指上文“惊人的内力”,而“惊人的内力”是不能用来悬挂什么“的”的。很显然,课文作者误解了“此”。
课文中“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们认为:其中的“世俗”、“杠杆”、“志趣”以及后文的“昧昧欲睡”,都属用词不当。另外,我国从来就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教会统治,因此,“世俗的权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缺乏中心,杂乱无章               
《教师教学用书》中这样提示道:课文开头一段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第二部分是解读《庄子·秋水》中“庄子钓于濮水”的一段文字,说明庄子拒绝楚使的聘请而不愿做官;最后一段写了庄子对人类的怜悯。这样的结构缺乏中心,显得杂乱无章。
五、缺乏科学的人文精神,贬低人民群众
课文作者缺乏科学的人文精神,对庄子的认识不是建立在分析历史典籍获取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先验地认为庄子怎么样怎么样,还极力贬低人民群众,说他们“心智”“渺小”,是“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某某芸芸众生”,达不到庄子的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禁要问:《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样的课文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吗?

 

上一篇:教会学生放松
下一篇:“诗”之“思”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