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资源 > 教学探索 > 方法研究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如何利用课本这个写作的后花园 2013-04-23 11:04:02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作文,一向是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事,而我从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有一种办法很简单,也很可行。那就是充分利用好语文课本,它会给写作带来一片新天地。
那么如何利用呢?我总结出这样四个字:随时随地,即随时引导、随时利用、随时探讨、随时训练。需要老师有时刻教学生学写文章的意识,努力借助摆在学生面前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学语言、内容、思想、写法等,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这样就可消除学生写作的畏惧心理,让他们敢写,能写,以至发展为善写,乐写。
       具体而言,我主要讲三点:
       一、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让学生做好积累工作。
       积累对写作而言,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面对的虽然是高中学生,但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应积累的内容,这样,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而这引导可不仅限于让学生记什么,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积累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起来。把积累当作一种快乐,讲到“让学生觉着快乐”这个好象是件难事,实则老师若换个角度,随时随地,恰倒好处的点出应积累的内容,那效果是很不错的。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一诗时,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也不止象源泉/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句中有“慰藉”一词,我问“什么意思”,学生说“安慰”,我说“换成‘安慰’怎么样,”有的同学说读着不好,这个时候我说:“今天你们收获很大,掌握了表示‘安慰’意思的另一个词语,这个词的文学色彩很浓,若大家今后再用一表示‘安慰’这个词的意思时,你可以用‘慰藉’。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词语积累得多了,还会“茶壶里煮饺子”吗?”就这样学生便有意识的积累起词语来。同样的让学生积累文段,也可以这样,而这里若融入让学生内心有触动的成分是最佳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再举一例: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要求全篇背诵,死记硬背,收效不好,而且利用价值不高。这时我就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成功失败时会怎样,大家讨论得差不多时,我就让学生齐读文中的这段话:“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读完后,学生会感觉这段话说得实在精辟,每每这时,我会说若是咱们说话写文章时引用这样的句子,对于听者来说会认为你很有水平,对于读者而言会认为你文学素养很深。也常常是在这是,学生背诵的热情会更高。就这样时时让学生明白积累什么和积累的好处,学生会把读书,记文句当作一种乐趣,而且,还会恰当提取出来。到目前为止,我所教的高一两个班的学生作摘记,背文段的兴趣很高,而值得欣喜的是他们的作文正在努力融入他们储备的知识。
       二、说完积累,接下来说说练笔。因为文章是写出来的,而就课本的利用而言就是从课文中找到可利用的契机。找契机练笔是我说的第二方面。
说到契机,我只谈可利用的三个方面:
(1)利用作者留印象
       老师在介绍作者时常常是作为文学常识向学生介绍的,这样的结果是学生只了解了人物的皮毛,不会在心里荡起涟漪。而作者是完全可以作为写作的一种素材出现在文章中的。若遇到重要作家,我会让学生课下查找关于这个人物的多方面内容,如人生经历,他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等。让作者在学生头脑中立起来,再借助课文,求得对作者更深入的了解。在做了这些准备之后,我以“我心目中的××为题写文章。因为在动笔前已储备了太多感性的内容,学生写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在学生完成后,我会找学生读,写得好的自然为写得差的起到有益的引导作用。
(2)利用作品中的人物丰思想
       课文中有时会有人物的,因为有了具体的内容,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思想等的感知会多起来,心中也自然对这些人物的行为、思想有自己的看法见解。这时我会让学生将他们的所想所感写成文段,这既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训练,也是一种思想的丰富。
(3)利用作品中的思想拓思维。
       有的课文思想深远,我就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结束后再将自己的看法用文字记录下来。比如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学生在学习文章时我让学生思考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有了深切的感受,学生在讨论后有这样一些结论:①反映了我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②反映民本思想——仁民、爱民、富民、养民。③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文明都要硬的内容。这些结论的得出证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已将文本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这说明学生不仅在读文言文,还在思考生活。有了这种思维的开阔,必然影响思想。思想有了,写作便不是难事,因为作文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思想的外化。
以上说了利用课本进行积累和从课本中找写作契机两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提到第三个方面,利用课本还可解决写得好的问题,就这方面我主要说两点:
一、学语言。这包括两个方面:
感受语言的妙处,提高语言的表现里。
为了让学生懂得词语的妙处,我的做法是遇到了好词就及时找出来让学生品味。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品评中,他们自然明白好的文章是应该讲究用词的准确性的。
(1)学语言样式,或翻新,或借用,或仿用,或引用。
语言是可以借用仿用的,而想借用一方面从读入手,读得熟了,有些语言样式会自然内化为自己的;另一方面是需要老师做一些样子的,就第二方面我举一个例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有这样的句子: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这段话结构整齐,音韵和谐,语言优美,勾勒出一幅安谧美妙的画面。在学生反复诵读之后,我适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冥然兀坐,无了妈妈的唠叨,无了爸爸的责备,也无了世人的喧嚣;有的是明月半墙的惬意,是桂影班驳的朦胧,是静听天籁的声响。我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在这样的夜晚,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白天里一定要说的话,一定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不理。”说完了,学生听得入了迷,睁着眼睛,嘴角挂着微笑,到后来,有的说这最后几句不是《荷塘月色》中的句子吗?在有了这样的引导后,可借大家兴味盎然时让他们练一练笔。。这一点实则是对刚提到的第一点“积累”的深化。
(2)学结构,学行文,学材料的取舍与安排等。
学生写文章有时是不明白内容是有前后位置的安排的,往往是想哪写哪,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旦觉得文章对学生有帮助,我就会随时提及。学习《六国论》,教给学生一种议论文的结构样式:提出观点——分析观点——得出结论,同时告诉学生一种很好的论证方式:正反论证。学习《游褒禅山记》,我提到材料的选择、安排及详略问题。多提及这些方面,学生会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在写作中适时运用。
以上就是我“如何运用课本这个写作的后花园”的三点主要做法,当然还有许多零碎的事情,如老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及时处理等等。
我深知,这才刚刚起步,有些做法还有许多疏漏,这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的。但已经起步,已经有了点成绩,我就会坚持下去,让我的学生在习作这方面有个切实的提高,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上一篇:注重听说读写,张扬学生个性
下一篇:剑走偏锋,寻找入门之钥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