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敬先生在浙江海宁参观徐志摩故居
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中,
在一个春意浓浓的晚上,记者终于约到吴老师,连线QQ,采访了这位充满激情的诗歌博导——
文学校园:吴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我们怀着对文学追求的光荣与梦想,创办以突出文学教育为特色的“文学校园”报,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向校园师生传递最优质的文学种子,让文学陶冶校园,让校园盛开文学之花,让每一位学子浸染文学之美,让文学之美引领阅读与写作,让文学精神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富有诗意而生动鲜明的人。对我们办报的理念与宗旨,请您多加指导!
吴思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一个人思想品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校园是实施教育活动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最主要的场所,校园文化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材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你们办“文学校园”报,在校园、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播撒文学的种子,这对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意义的。
文学校园:谢谢吴老师!然而,使我们苦恼的是,尽管当前推进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从理念上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提供了较好的环境,但应试教育的极端性使学生仍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并没有时间去读文学书,甚至也没有文学书可读。特别是新诗,他们了解得更少。不少人认为新诗连大人都读不懂,学生哪能读懂,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吴思敬:说新诗都读不懂,恐怕不是实际情况,实际上大多数新诗是可以读懂的。“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有什么读不懂的?但也确实有一些新诗,了解表层含义没有什么困难,但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了。这牵涉到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也牵涉到读者对新诗的特征、新诗的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方式的理解,而这后者就关系到新诗教育的问题,正是由于新诗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长期缺席,才导致了青少年对新诗的隔膜。
文学校园: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考生可自选文体,陕西有一考生写了诗歌《无题》获满分,这对诗歌是一个福音,但是也由此引发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关于限制诗歌文体有较大争议与分歧,有人说高考写诗不利于阅卷的公平。高考作文对诗歌的排斥更让人感到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同时,高考其他题型也在回避着新诗,一般都是考查古体诗的阅读。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吴思敬:诗歌在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年来已走向边缘化,现在再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一部分学生会认为,高考用不上的东西,学它何用?本来我们的教材中所选诗歌特别是新诗,已经是少而又少了,高考对诗歌又亮起了红灯,难怪我们的学生离诗歌会越来越远,这对提高我们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养是不利的。实际上,一个国家的重大考试,对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风貌会有重要影响。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有诗歌写作在内的,考官或以古人诗句,或以事物为题,让考生作五言排律六韵或八韵,题目上冠以“赋得”二字,这就是所谓试帖诗,亦称“赋得体”。我国的唐代,可称诗歌的黄金时代,文人之间、官员之间,经常唱和酬答,社会上读诗写诗风气大盛,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当时科举考试的引导作用恐不无关系。当然,历史在变化,试帖诗的时代毕竟过去了。那么,对今天的高考作文与诗的关系该怎样看呢?我的基本想法是——第一,高考作文不必要求学生写诗。这是由于高考作文是偏于实用性的写作,以检测学生基础写作能力为主,而诗歌是一种个人化强又有独特的审美要求的文体。“诗无达诂”,自古以来,判断一首诗是否是好诗,比起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是好文章,更难于取得一致意见。第二,高考作文不必特意规定不准写诗。因为一般情况下,高考作文题目并不适宜写诗,绝大多数学生也不会去写诗。但是难免会有个别学生诗人气质很强,在一种强烈的独创意识的鼓动下,敢下险招,敢走偏锋,甚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在他们的险着与偏锋中,往往蕴含了一种可贵的创造意识。因此,为了给爱好诗歌的学生一个显示才华的机会,为了不至于扼杀那些有独创意识的学生的创造力,高考题“不要写成诗歌”的禁令还是废止为好。 总之,对于高考作文,不规定必须写诗,但是允许写诗,写得好还可以得满分,这样才可以给学生,特别是那些钟情于诗的学生一个展示其独创性思维的机会,这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的甄选,对于诗歌在青少年读者中的普及,无疑是有意义的。
文学校园:新诗发展9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最高端的诗歌,无论在诗歌思想的革新,还是语言表达形式的创新,都走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前面。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是培养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关键期,因而学校应该让学生开设读新诗和训练诗歌体裁写作的课程。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了,新版语文教材也选入了如海子、王家新等诗人的佳作,您参与主编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更多地选收了一些新诗,您对诗歌进入中学教材是怎样考虑的?
吴思敬:诗人邵燕祥在他的《赠给18岁的诗人》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18岁的青年都是诗人,或者说,每一个中学生都是诗人。”邵燕祥本人就是从中学时代,十三四岁就开始诗歌创作,18岁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也是在皇村中学时代开始写诗的,在一次考试中,他朗诵自己用爱国颂体写成的《皇村回忆》,使作为贵宾在场的当时俄国最有才华的诗人杰尔若文激动不已。这位老诗人眼里含着泪水,冲出来想吻这个孩子,可是羞涩得不知所措的普希金早已跑掉了。杰尔若文赞叹道:“这就是那将要接替杰尔若文的人!”当然,我们不能据此要求中学都去培养诗人,天才的诗人从来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过中学时代确实是学诗的黄金时代,因为此时告别烂漫的童年时代不远,用郭沫若的话说:“年轻的时候是诗的时代,头脑还没有客观化;而到了三十左右,外来的刺激日多,却逼得逐渐客观化、散文化了。”(《郭沫若诗作谈·关于写作》)因此,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多读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好诗,进而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诗,这对增强学生的语感与人文修养,是极有好处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外化,是诗人自我的实现,每首诗都是一个新的世界,每首诗都是一个自由的生命。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不断地扬弃旧我、获得自由的新我。一个具有高雅的审美趣味、热爱诗歌、并能与古今中外优秀诗人对话的年轻人,他的内心世界将变得充实而美好。他的物质生活可能是穷乏的,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无比富有;他的生活经历可能是坎坷的,但他总能在诗中找到生活的勇气;他的处境可能是孤独的,但他总能在诗中找到知心的朋友。当下的诗坛正受着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洪流的双重冲击,诗人蓝蓝写过这样的诗句:“永不休耕的土地里/只有一个女人挎着篮子/默默播撒种子。”我觉得这不仅是蓝蓝的自我抒怀,更可以看成是世纪初的中国诗坛守望者的集体塑像。现在《文学校园》的朋友也与诗人一起播撒诗的种子了,这样未来收获的将不只是几株茁壮的诗坛新苗,更是几代人心灵中的爱与美。
文学校园:事实证明,开展校园文学活动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高效率,也培养了一个人的文学才能而造就新一代作家、诗人的产生,因此作为学校来讲要重视建设“文学校园”,让校园充满文学气氛,让校园生活充满诗意,我们创办本报就是要传播这种文学教育的理念。您认为我们指导青少年文学创作时,应该做的最重要的引领工作是什么?
吴思敬:不仅指导学生写作,更要指导学生做人。诗人作为文化精英,不仅要通过他的创作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惊喜,同时应当比一般人承担更多的道义上的责任:是诗人,也是君子,欲求笔正,先要正心。这就要求他不断调节自己的个性,涵养自己的心灵,让浮躁的心深沉,让庸俗的情感高尚,从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美好、纯洁、丰富、隽永,这才是写出好诗的基础。我们正在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诗是不能直接变革世界的,但是它却能对参与变革世界的人造成影响。它使人们在凝神观照审美客体的同时,也把探测的光柱投向自己的灵魂深处而扪心自问:我的良知在哪里?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何?从而激发自己摆脱动物本能和种种异化状态,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在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伟业中实现自我,做一个大写的人。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塑造人的灵魂的任务,是个系统工程。《文学校园》所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方面,却是不可少的。
文学校园:OK,谢谢吴老师啦!
上一篇: 关仁山:我以文学追梦
下一篇:文学让我们生动——著名作家毛志成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