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园文学能否形成一种气候并得以长足发展,校园里各级、各类文学爱好者们的共同努力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也许更重要,那就是在校园文学的成长中,来自于学校的主要领导、学生刊物的直接管理者以及教师们的参与与支持程度。
[关键词]校园文学;茁壮成长;背靠大树;关键
如果真像校园文学理论的首创者、研究专家毛志成、王世龙老师他们所认为的,校园文学已不仅仅是“校内学生的文学”[1]这么狭隘,那么,问题似乎就要简单得多了。可事实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中小学乃至于大学的校园里,所谓的“校园文学”,它的实际意义的确仅仅只是“校内学生的文学”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
正因为很多人对校园文学的看法与认识至今还停留在这么一个浅层面上的缘故,我们看到的现状因此就是,几乎所有的校园文学都不能走出如下几个尴尬及艰难的处境:
- 文学在校园那紧张有序的学习环境里只是花草一样的点缀。
就像青春期孩子们嘴里语焉不详的流行歌曲,有也行,没有也行。总之,不管是学校的一把手、主管学生工作的基层干部、语文老师、家长,还是学生自己,他们对文学本身的认识无不怀抱着各自的偏见。没有人会把文学等同于语、数、外里的任何一种,也没有人斗胆去拿文学抗衡或替代其他的任何哪一门公共课,对于整天一门心思只想把分数“提上去、再提上去”的学生而言,文学什么都不是,它甚至不如石头缝里挤出来的一根草的价值,因为这种“闲书”不仅会浪费他们的时间、分散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更有甚者,它还会唆使他们厌弃课堂,诱导他们想入非非、玩物丧志。因此,包括一些中小学的校长、长期教授文学类课文的语文老师,他们也基本看不到校园文学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之养成、对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思想底蕴的形成与积淀——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校园文学的悲哀——它本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幸的是,当整个校园都在忙着抓升学率、忙着培养尖子学生去参加各种竞赛以夺取各种名次的时候,校园文学犹如秋叶一般被悄无声息地扫到了校园的垃圾箱,当然,这无疑也是校园的悲哀。
- 爱好文学的学生历来在学校里就不多。
小学,这些爱好者因为基础薄弱,所以基本成不了什么气候,无非就是个人的小打小闹和一厢情愿,因此也谈不上什么校园文学。中学呢?这些文学爱好者本该成长为校园文学的主力军了,他们本该被当作校园文学的稀有资源来对待的。但实际上,在老师和同学、家长甚至于他们自己的眼里,他们更像是一个个、一群群不务正业者,他们的文学爱好其实在这里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引导和发展。试想,别的同学都在专心致志地听讲,你却因为一个灵感的突然来临而在静静的课堂里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来:或者欢呼跳跃、或者欣喜若狂、或者神游八荒、或者拍案而起、或者像痴似颠,行吗?别的同学都在争分夺秒、紧锣密鼓地忙碌着题海战,你却优哉游哉地抱着一本本“闲书”在通宵达旦地狂啃不止,并且,在别人整理笔记、完成作业、大背单词的时间里,你干的却是大抄佳句、猛写诗作,这种行为在老师的眼里、家长的心里,能叫做识时务、顾大局吗?在大学,即使是学中文的,据调查,爱好文学的人今天也是寥寥无几了。这里以上世纪80年代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的武汉大学为例,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社团里:王家新在写诗,邱华栋在写诗,方方和池莉在写小说——这些人后来均成为内地文坛的风云人物。同样的大学,同样的社团,如今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的执行主编、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家铭却十分无奈地说:“现在同学称你诗人,很大程度上带着调侃的味道……就算在文学院,你跟同学谈艾略特、谈叶芝,很多人都会摇着头走开。”《武汉大学报》副刊主编张海东对此也无不感慨:“现在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都很现实,文学青年现在几乎成了神经病的代名词。”[2]可见,在追求效益的商品加娱乐的现代社会里,有这样爱好的学生在校园里其实就像过街老鼠,人人都在喊打,他们遭到这样或那样的嘲讽、打压以至于扼杀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曾经也热衷于文学,也奔走在中学、大学大大小小、或长寿或短命的文学社团里的我们,如今回过头去再俯视依然奔走在这个队伍里的幼小、稚嫩的下一代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认为这些执着坚持的孩子,是当今校园文学阵营里不可或缺的稀有资源、有生力量,应该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就这样一支零零落落、聚散无定的队伍,成员和成员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要不是偷偷摸摸地在单打独斗,要不就像是游兵散将,即使聚集起了一群人,也是无头苍蝇一般,总是呈现出一幅一盘散沙、难成气候的景象——他们其实更加匮乏的是足够的信心与清晰、远大的奋斗目标。
第三,即使校园文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并且拥有了一个或两个属于自己的比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校园文学的绚丽景象也仍然注定只是暂时的,因为它们始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任何壮丽的事业都不能靠一个人去完成,也不能靠一代人去完成,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前赴后继地去努力。在这一点上,学校与军队确有一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具体来说,上一级学生辛辛苦苦、雄心勃勃建立起的文学社团,在他们因毕业而彻底离开了校园之后,结果又如何呢?下一级的学生是否就能有他们学哥、学姐一样的决心、爱好与魄力,把这个艰巨而美丽的事业继续做下去?好比大江大河,需要一小股、一小股的溪流汇合而成。校园文学的发展,其繁荣局面的形成,同样也存在着这么一个持续性,一旦各自为政,各管一段,那断流就是必然的。那么,后来者有没有他们学哥、学姐一样的决心、爱好与魄力,把这个艰巨而美丽的事业继续做下去呢?事实能证明的是:不能。
本人在大专院校从教快20年了,先是给中文系带文学课,后是给小教、初教专业的学生带文学课,期间所遇文学爱好者不少,所扶持、参与创办的各种校园文学刊物也有若干,但一届学生有一届学生的追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要标新立异、独辟蹊径;都对校园里过往的学生历史没有收集和珍藏的嗜好;都喜欢破旧立新、勇往直前。因此,即使曾经在上一届学生中红极一时的文学社团,在下一届、下下一届学生的眼里也不过是昨日黄花一般,懒得问津,懒得驻足。同样,下一届、下下一届学生重新创办的刊物,在其后的命运中,也会戏剧性地上演着再一次被草草收拾的残酷循环。
而这,无形中造成了多少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要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得让校园文学回到它原初丰厚而广袤的土壤(即校园)去。毛志成、王世龙老师认为:“校园文学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引起社会关注,是近年来的事。一开始,人们的理解是狭义的,只将其理解成校内学生的文学,后来才拓展到教师搞的文学,随之才把校园文学予以广义化,包括了校内校外一切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所写的与校园生活有关的文学作品。”[1]3
也就是说,校园文学的创作主体不应该只由一些孤军作战的学生构成,还应该有老中青三代老师的共同参与、有社会上那些关心学校、倾心于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若干作家、教育家以及进步人士们构成。如果,有朝一日连我们的老师也热衷于把构建校园文学当作自己伟大的教育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那么,校园文学的前景无疑将会辉煌很多。然而,老师愿不愿在这个领域里辛苦耕耘,想不想带领学生去开拓新事业,这却完全取决于校领导的认识和态度:如果校领导看校园文学是花拳绣腿,是不务正业,那么,校园文学的发展便无指望可言;如果校领导看校园文学是新生事物、是师生们共同的才艺展现,是最终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校园文学的前景才会指日可待。
我院学生各种文娱社团在近几年的蓬勃发展与戏剧性变化,就源于我们换了一个重视和倡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把手。自从我们的新院长闫林德上任之后,我院明显的变化首先是醒目的标语到处都是。麻雀大个校园,其角角落落先是被收拾得焕然一新,然后视线所及之处,都不间断地被披挂上了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形式各异的标语口号。这些标语标示着我院崭新的教育理念、今后要大力改革课堂的决心、所有教职工要与学生谋生存、共发展的信心……每天一踏进校门,身处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师生就感觉跟过年一样,精神为之一振;其次是,因为资金上从未有过的大力支持,整个校园都开始“动”了起来。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纷纷在举办和创办,每一次活动结束,总有一部分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能获得这样或那样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教师的科研、教学及娱乐项目也被安排得精彩纷呈,系与系、教研室与教研室之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合作与交流。再次,对“学生至上”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以及实践。学生的事情无小事。所以,时不时地,班主任会在学生的某一项课外活动中惊奇地发现院领导的身影,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些学生头目跟领导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了自己和领导的关系,这可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一次、两次、三次,年轻的班主任便也纷纷地、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加入了学生的队伍;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系里的领导于是也在渐次——隆重登场;本院的权威教师也不再推脱,而是爽快地应邀来充当各种活动的评委了;专家场内场外指导得不亦乐乎;校内外的名流偶尔也会光临这里……我院的文学社团在其中更是得到了大力扶持,文学社成员从过去的四五十猛增到三四百,其中,学生刊物下设的编辑部、策划部、宣传部、财务部声势浩大、人尽其才;征文活动由过去的一学期一次变成了每个月平均一次;写作内容也由过去的一己之爱拓展到了当今的很多热门话题;指导老师不再限于中文系的青年教师,而是汇聚了这个学校所有专业、年龄的各系室的文学爱好者,甚至包括当地的一些著名作家和编辑、诗人、文化名流;刊物越办越精美、气派,其内容、排版、插图、封面设计乃至于纸质,都与正规的、实力雄厚的杂志不相上下。而且,我院文学社在发展过程中还与校外其他兄弟大学建立了各种友好关系:开辟专栏互登作品、利用节假日合办活动,在有力地扩大了学生的文学视野的同时,使他们对创业、对培养自己或集体的荣誉感、成功意识等也建立了相当的信心。
就是从我院文学社的突然崛起上,我深刻地认识到,校园文学要发展,必须得依傍在这么几棵大树上。
首先,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态度和行为。
一把手是关键。可以用“上行下效”来说明,但也许古语说得更准确:“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当然,如果楚王爱好的是美德,那么下面又是怎么样呢?中层干部该怎么办,本来是职责之内的事,但在我们的各类单位里,看一把手的脸色行事,才是这些部门领导的为官之道与成功秘诀。所以,一把手的态度很重要。肯定或是否定,最终,决定一切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下属的所有管理部门只是个保证:保证拥护或服从。校园文学的生存也就是在这样的夹缝当中,因此它们需要的是:(1)来自学校自上而下的精神鼓励,至少在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等环节,相关人员都不认为这些学生是在浪费光阴、不务正业;(2)物质上也要及时地给予帮助与扶持,比如在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出刊的时候,给他们能否提供相应的帮助?比如办公室、电脑、纸张、油墨等;(3)经常帮他们创造机会,不断搭建让他们得以展示自己个性风采的诸多平台。
其次,是老师们的参与和鼓励。
包括:(1)与文学社团的成员一起规划和设计各种新鲜活泼的文学活动;(2)参与校园文学的创作。比如,给学生刊物经常写一写“卷首语”、“专栏文章”、“美文点评”等。(3)老师一方面要勇于将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学生的刊物上,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创作,同时,并给予每期作品以及时中肯的评论。(4)利用教师的优势和影响,给这些社团不定期地推荐或邀请相关专家,多举办一些与文学有关的学术报告。(5)文学社的学生会毕业,但这些老师不会毕业,所以,衔接一届又一届文学社团及文学刊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些老师的肩膀上。
再次,把当地的各种媒体当成自己无形的、庞大的阵地。
不断借助各种新闻形式去宣传自己的活动、刊物与文学新秀,在为本院构建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的同时,也为当地的大文化圈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最终,让校园文学里涌现出的一棵棵幼芽成长为参天大树!
[ 参考文献]
[1] 王世龙编著.校园文学与创作[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2] 世界晋商网晋商论坛·红尘万花筒.校园文学遭生存危机,文学青年成神经病代名词[EB/OL] .[2010-7-13 11:04] .http://wsxm.net/bbs/viewthread.php?tid=475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项目编号:FHB060353)子课题成果之一。
(注:本文作为总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的子课题已发表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上。相关研究正在陆续进行与发表期间。)
[作者简介]白彩霞(1968—),女,陕西凤翔人,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及文学研究。
上一篇:勇立潮头唱大歌——写在聊城大学校园文学研究会
下一篇:独立自尊与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