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2013-04-23 10:44:25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摘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阐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时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活动是学校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学生的许多心理品质是在课堂环境、课堂生活中形成的。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尤其是作文教学)更是学科渗透的强项科目。
【关键词】 中小学 作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健康成长关乎社会的发展,应当倍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 目标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学生写实作文的通病是对所表述的事物因为观察不仔细,不善于记忆,往往言之无物,写不具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还可以安排“听记作文”、“复述作文”等,训练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发挥特别与环境气氛有关,过于严肃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自己画画写作文、自己找画写作文)、“童话作文”、“假设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的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那么,“自我”的内涵是什么呢?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外貌》、《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兴趣爱好》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白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出好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消除嫉妒》、《我怕……》等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 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当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执教的1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 启动真情
导语的设计是“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神态表情与行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倾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
归纳起来学生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如下:
骂人、哭闹、打架、要挟、绝食、轻生念头、摔东西、不理不睬、恶作剧、撕书本、拳击布娃娃……
2、 自我感悟
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这些真话里大部分是不良情绪的表现),教师不说教,不强行灌输,不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方法做裁判员,而是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我出的冲刺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反思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疏导了心理问题,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找人倾吐、拳击枕头(或布娃娃)、宽容搞运动、写日记遗忘、看电视听广播、看幽默笑话书、欣赏风景、听音乐……
3、 自由写作
第2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写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教师“下水”
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
上述实例仅仅是作文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学生情绪调节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许多报刊上看到过类似花季凋零、青春殒落的悲剧,曾为一个个鲜活的花朵过早的枯萎而叹息,从浙江金华市中学生徐立因其母的“专横”“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到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从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的寻死觅活,到与师长情绪对立离家出走,在他们以生命的代价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里,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失衡和错位。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一个急需认真对待并加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人们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固然促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作为一个教育战线的德育工作者,如何对其进行诊断与矫治呢?
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成因
诊断一: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低。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成的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人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能力。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一面,正是导致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内在因素。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置可塑阶段,因而辩证思维相对薄弱,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对现实的判断失误,若再缺乏正确的疏导,行为极易被非理性观念所支配,承受力脆弱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诊断二:强烈持久的应激,难以承担的重负。
如今,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小学变成了中学的学前班,中学变成了大学的预科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沉浮,在考试加点中度日,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则往往导致中学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使其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焦躁、精神紧张,当这些消极情绪一旦无法排遣,挥之不去时,他们的理智就被盲目和冲动所代替,这种超高需求与自身能力形成的巨大反差,加速了过激行为的形成,为社会、家庭、校园的安定留下了祸根,应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诊断三: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使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
现行的中学教育:从内容来看,凡是高考科目,学校都加大课时密度,增加课堂容量;从方法来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或忽视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评价学生上,往往舍德取智,光看分数;在校园里,学校领导呼天喊地,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教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非好汉的怪圈之中;在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依赖性大增,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心里施以重压,再加上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不足,使其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缺乏必备的心理耐力,面对同时产生或在一定时间内接踵而来的各种压力,学生感到生活如履薄冰,各种神经之弦绷到最大值,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再也不能容纳丝毫的挫折和失意。
诊断四:心理能量无法释放,心理开关打而不开。
中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家长过分苛刻的要求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总感到自己在生活的空间中并无释放心理能量的绝对自由,或总觉得能量输出的道路并不是永远开放的,“心理开关”可能打而不开,当各种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在自身急剧碰撞而产生失衡时,自己又没有能力调整关系、重建平衡。比如,当对周围的人和事在认识上接受不了,个人的不满情绪无处喧泄,消极情绪难以除去,行为上不知如何表现时,他们往往会在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支配下,采取愣充好汉,一意孤行的过激行为,以此来缓解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诊断五:陷入心理危机,不能直面现实。
中学生的生活应是多彩的,但它绝不是理想境界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将会把他们精心编织的五彩梦击的粉碎,如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老师处事的不公,同学间的摩擦,与家长不能沟通,学习上遇到的障碍,使他们不时陷入生活与交往的困惑和烦恼之中,面临无法逃避的矛盾冲突或更大生活事件的打击,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很难在此时对迎面而来的事件做出积极正确的决策,更难摆脱心理危机,维系正常的人生坐标,从而出现过度反应,如情感震憾,极度焦虑,适应能力丧失,精神陷入崩溃,做出消极决策。
二、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矫治
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并非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反映,可这个支流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青少年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脆弱给青少年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还是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对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现象,要根据其心理特点,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矫治一,铸造科学思维,提高认知水平。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最快速的阶段,也是思维易出现片面、偏激的时期,引导不妥会受非理性思维的影响,而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学生改变需要,调整动机,转变兴趣,教会他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教育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累社会和人生经验,并会用自己的头脑对社会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制做,特别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有意识的训练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矫治二,培养自控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帮助中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在人生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合适位置,培养自爱、自重、自尊的道德人格,激发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潜能,力求防止价值取向的
失准和混乱。其次,要抓住良好品质形成的最佳时刻,利用学生的热情、活泼、敢干这一优势,教育他们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使他们逐渐形成既富有使命感,又具有责任感的性格品德。
矫治三,善于寻找机会,引导学生释放消极情绪。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特别是作为德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表达情绪的榜样,要想方设法接近学生,了解其心病,知其所想所为,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创设宽松的情境,寻找合理喧泄消极情绪的场合,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情绪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亲切的情感中释放学生的不良情绪,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重拾健康的心理。
矫治四,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熟知的道理。首先,要诱导中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炼,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矫治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不失为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让中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体验生活,或请当地工厂、农村自强不息、有突出贡献的英模到学校作报告,以此来增强中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总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而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又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因此,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培养和煅造当代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急需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号准其脉,对症下药,我国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定会伴随新世纪的节拍,步入素质教育的崭新天地。
【关键词】 中小学 作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健康成长关乎社会的发展,应当倍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在对“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中,初步探索了“渗透”的“四结合”基本模式。
一、 目标的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除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心理教育课程中的智能和创造性训练,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而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正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是小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言为心声”,作文应该是小作者心理的“反光镜”,作文教学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二、内容的结合
要强化写实作文中观察与记忆力的培养。学生写实作文的通病是对所表述的事物因为观察不仔细,不善于记忆,往往言之无物,写不具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安排“观察作文课”,让学生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在观察作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观察不仅是写作,也是任何一种专业活动都不可少的能力,并且在观察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与速度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还可以安排“听记作文”、“复述作文”等,训练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的发挥特别与环境气氛有关,过于严肃和紧张的课堂气氛会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适当减少命题作文,增加“扩写”、“续写”、“改写”、“看图作文”(自己画画写作文、自己找画写作文)、“童话作文”、“假设作文”、“寓言作文”等有利于发展想象力,有利于创意表达的作文训练。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想的领域中自由的飞翔,激起更多具有创意的思想观念。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要写好介绍“我自己”的作文。一个人能否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悦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种自我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小学生却很少有人思考和反省。那么,“自我”的内涵是什么呢?自我是指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我的外貌》、《我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兴趣爱好》等作文课,通过一定的课题设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学会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以恰当的心态面对自我,悦纳自我,并且力图用比较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
正确调节情绪,要写好感悟独白式的作文。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情绪特征上表现出好冲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出好动、不稳定、起落变化比较大,对自己不良情绪表现缺乏深刻的认识,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在作文教学中,提高他们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学会倾诉自己的真情,对他们的感悟和情感进行记录,引导倾注宣泄,可以适当安排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消除嫉妒》、《我怕……》等感悟独白式的作文训练。这种作文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表象,提炼对生活的认识,训练语言表达,调节和释放消极情绪。
协调人际关系,要写好《我与某某》的作文。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大多相信自己,接受自己,喜欢自己,他们同样地相信和喜欢别人。因此,,他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小学生的人际关系较为简单和单纯,主要包括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果因为他们简单和单纯而忽视了教育和引导,也会影响他们与同学、老师与家长的交流,影响学习和生活。在作文教学中,可适当安排《我与同学》、《我与老师》、《我与爸爸(或妈妈)》等作文题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体谅父母并学习对待同学、老师、父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三、 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自主式”教学。
“自主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是当今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自主,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决策、能力特征,还是一种人文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关爱、信任学生,才使学生对作文课兴趣盎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潜质。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性之所至,情之所动,尽情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真诚地袒露他们的童心、童趣。
下面我以执教的1节高年级作文课《我生气了,怎么办?》为例,试谈作文指导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与方法。
1、 启动真情
导语的设计是“你最喜欢写什么作文?”进行选题,理清思路,让学生试图表达,从而导入“生气了,怎么办?”这个课题。接着用半节课时间让学生充分倾吐、述说。先在小组里说说哪一件事使自己生气,生气时的表现(神态表情与行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诱发学生倾吐真情实感,组织交流,认真倾听,接纳学生各种真心话。
归纳起来学生生气时的各种表现如下:
骂人、哭闹、打架、要挟、绝食、轻生念头、摔东西、不理不睬、恶作剧、撕书本、拳击布娃娃……
2、 自我感悟
当学生真实地在作文课上说出了以前不敢说的真话(这些真话里大部分是不良情绪的表现),教师不说教,不强行灌输,不用简单的道德判断方法做裁判员,而是通过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让他们去感悟、领悟。我出的冲刺题是:“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想出比原来解气时更高明的一两种新方法?”小学生往往这样,平静下来,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反思与同学的讨论,调节了情绪,疏导了心理问题,于是解气的好办法多了:
找人倾吐、拳击枕头(或布娃娃)、宽容搞运动、写日记遗忘、看电视听广播、看幽默笑话书、欣赏风景、听音乐……
3、 自由写作
第2节课,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悟,自由选择“我生气的原因,生气时的表现,想出了解气的好办法”三个片段中的一个片段,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的方式写作,可以以文为主配插图,也可以写图为主配解说词,让学生用半节课时间独立地迅速地把自己的感悟与情感写下来,然后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 教师“下水”
在学生充分交流作文草稿后,教师写自己生气及化解的“下水”文亮给学生,让学生评说,与学生进行情感与文章的交流,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进一步修改草稿,写好全文。
上述实例仅仅是作文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结合学生情绪调节的过程与方法。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中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内容,具体教法、学法也是不同的,有变化的,但是无论内容怎样变,都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过程,从而在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和学会表达,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与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与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许多报刊上看到过类似花季凋零、青春殒落的悲剧,曾为一个个鲜活的花朵过早的枯萎而叹息,从浙江金华市中学生徐立因其母的“专横”“唠叨”而引发的弑母事件,到黑龙江七台河高二学生王洋因追求本校一女生不成而跳楼自杀,从高考落榜万念俱灰的寻死觅活,到与师长情绪对立离家出走,在他们以生命的代价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的警钟里,不难看出当代中学生心理存在的严重失衡和错位。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样一个急需认真对待并加以重视和研究的课题,人们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固然促成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脆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那么,作为一个教育战线的德育工作者,如何对其进行诊断与矫治呢?
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成因
诊断一:心理不成熟,认知水平低。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承受力是由多种心理能力组合成的一种应付环境变化的主观心理水平和心理状态,即人对心理压力的反应能力。中学生心理承受力是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一面,正是导致中学生心理承受力差的内在因素。由于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认知水平低,生理和心理还处于发育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置可塑阶段,因而辩证思维相对薄弱,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看问题易于片面化、绝对化,加之情绪易起伏,自我调节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产生对现实的判断失误,若再缺乏正确的疏导,行为极易被非理性观念所支配,承受力脆弱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从而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诊断二:强烈持久的应激,难以承担的重负。
如今,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小学变成了中学的学前班,中学变成了大学的预科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学生整天在书山题海中沉浮,在考试加点中度日,这种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则往往导致中学生生理、心理功能紊乱,使其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焦躁、精神紧张,当这些消极情绪一旦无法排遣,挥之不去时,他们的理智就被盲目和冲动所代替,这种超高需求与自身能力形成的巨大反差,加速了过激行为的形成,为社会、家庭、校园的安定留下了祸根,应引起我们德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诊断三:纷至沓来的各种压力,使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极限。
现行的中学教育:从内容来看,凡是高考科目,学校都加大课时密度,增加课堂容量;从方法来看,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或忽视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评价学生上,往往舍德取智,光看分数;在校园里,学校领导呼天喊地,谆谆教导,班主任关怀备至,婆婆妈妈,任课教师轮番上阵,喋喋不休,整个校园被笼罩在不上大学非好汉的怪圈之中;在家庭中,保姆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依赖性大增,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更加给孩子心里施以重压,再加上中学生自身生理发育提前,心理发育不足,使其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缺乏必备的心理耐力,面对同时产生或在一定时间内接踵而来的各种压力,学生感到生活如履薄冰,各种神经之弦绷到最大值,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再也不能容纳丝毫的挫折和失意。
诊断四:心理能量无法释放,心理开关打而不开。
中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家长过分苛刻的要求和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总感到自己在生活的空间中并无释放心理能量的绝对自由,或总觉得能量输出的道路并不是永远开放的,“心理开关”可能打而不开,当各种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在自身急剧碰撞而产生失衡时,自己又没有能力调整关系、重建平衡。比如,当对周围的人和事在认识上接受不了,个人的不满情绪无处喧泄,消极情绪难以除去,行为上不知如何表现时,他们往往会在这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支配下,采取愣充好汉,一意孤行的过激行为,以此来缓解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诊断五:陷入心理危机,不能直面现实。
中学生的生活应是多彩的,但它绝不是理想境界的世外桃源,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难将会把他们精心编织的五彩梦击的粉碎,如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反差,老师处事的不公,同学间的摩擦,与家长不能沟通,学习上遇到的障碍,使他们不时陷入生活与交往的困惑和烦恼之中,面临无法逃避的矛盾冲突或更大生活事件的打击,由于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就很难在此时对迎面而来的事件做出积极正确的决策,更难摆脱心理危机,维系正常的人生坐标,从而出现过度反应,如情感震憾,极度焦虑,适应能力丧失,精神陷入崩溃,做出消极决策。
二、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的矫治
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脆弱,并非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流,它只是少数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反映,可这个支流我们却不能忽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青少年成长的潜能看,还是从培养新世纪的有用人才来看,无论是从心理承受力脆弱给青少年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还是从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古人云“知其心,然后才能救其失也”,对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力脆弱现象,要根据其心理特点,摸准脉搏,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矫治一,铸造科学思维,提高认知水平。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思维发展最快速的阶段,也是思维易出现片面、偏激的时期,引导不妥会受非理性思维的影响,而造成终生遗憾。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引导学生改变需要,调整动机,转变兴趣,教会他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要教育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积累社会和人生经验,并会用自己的头脑对社会和学习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加工制做,特别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有意识的训练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技巧。
矫治二,培养自控能力,形成良好品德。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帮助中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和控制自我,在人生的坐标中寻找自己的合适位置,培养自爱、自重、自尊的道德人格,激发他们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潜能,力求防止价值取向的
失准和混乱。其次,要抓住良好品质形成的最佳时刻,利用学生的热情、活泼、敢干这一优势,教育他们理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使他们逐渐形成既富有使命感,又具有责任感的性格品德。
矫治三,善于寻找机会,引导学生释放消极情绪。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特别是作为德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表达情绪的榜样,要想方设法接近学生,了解其心病,知其所想所为,认真听取学生的倾诉,创设宽松的情境,寻找合理喧泄消极情绪的场合,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情绪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亲切的情感中释放学生的不良情绪,达到心理上的平衡,重拾健康的心理。
矫治四,进行耐挫教育,培养坚强意志。
“人生难免有挫折”,这是广大中学生熟知的道理。首先,要诱导中学生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寻找挫折产生的根源,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增长才干。其次,要教育学生端正对待挫折的态度,让学生明白只有面对挫折,坚韧不拔,知难而进,这才是战胜挫折的积极态度,也是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坚强意志和精神风貌。再次,要在德育的实施过程中,创设情境,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人生的失败、贫困、委屈、艰辛等,使之身心经受被打击的磨炼,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矫治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参加社会实践,不失为提高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好办法。让中学生到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磨炼,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体验生活,或请当地工厂、农村自强不息、有突出贡献的英模到学校作报告,以此来增强中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提高他们的自立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目的。
总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决于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而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又不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因此,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培养和煅造当代中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急需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科学分析,正确引导,号准其脉,对症下药,我国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定会伴随新世纪的节拍,步入素质教育的崭新天地。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中学作文开启学生智力教学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