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提敏·阿卜力孜,从新疆来到潞河中学就读时开始学汉语,先是用维语后学着用汉语写诗,高三上学期经学校潞园文学社指导老师张丽君推荐,有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诗集《返回》。校园文学委员会推荐其诗作《我的老爸是个农夫》在2011年11月14日8版《中国教育报》文学社团专版中发表, 2012年第4期在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下半月以头版头条7页码的篇幅推出其诗作,以一个高中生的身份亮相诗坛,一鸣惊人。不久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研讨会。2012年7月参加第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荣获“全国十佳小作家”第一名。其《写给母亲的诗》等部分代表性诗作可登陆旧版中国教育文学网站阅读,或见《文学校园》2012年第2卷。
现就读于江苏大学。
>> 写作感言
我 需 要 对 话
麦麦提敏·阿卜力孜
这本集子,就这样呈现在你的面前。我如释重负,内心充满喜悦和欣慰,犹如果树把它们的果实献给人们时,感到无限幸福和满足。
这本集子,就这样问世。为此我特意向我的父亲、母亲致谢。尽管他们看不懂我写了什么(他俩不会汉语),但是他俩把我领到这个有甜有苦的尘世,并且一直默默地深爱着我。是他们的爱,给了我希望和力量。
我还要向王美群老师致谢。当时我把我的第一首用汉语创作的诗歌《绝望的城市》给王老师看。王老师很欣赏,并且鼓励我继续创作。王老师的鼓励,造就了我今天这小小的成就。
我还要向张丽君老师致谢,是张老师发现了我。张老师认真阅读我的每一首诗歌,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张老师亲自操心这本集子的问世,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我还要向潞河中学致谢。潞河中学是我的第二个家,在这温馨的家里,我度过了我人生的黄金四年;在这温馨的家里,我超越了自我,我更加成熟。感谢徐华校长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有了他的支持,才有这部诗集的面世。
我还要向马合省老师致谢。马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不顾关节的疼痛,特意来学校和我交谈,给了我恳切的指导,而且为这本集子作序。
生于20世纪,生活于21世纪,我是一个有百年孤独的人。当然,我的孤独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不一样。我的孤独,来自倾听自我、沉没自我、解放自我;来自为寻求光明,而与黑暗交谈;来自为解放自我,而燃烧自我;来自永远地出发,却无法永远地抵达。我的内心深处一直有着一种我无法摆脱掉的孤独与忧伤,大概与生俱来。我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表达身体所容不下的自我的过程;就是释放来自孤独深渊的无限的能量的过程;就是孤独的深渊中拯救和解放自己的过程。在我的诗歌中,我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我把我分裂成许多小块,以便分散能量,以免能量聚集过多而突然爆发。通过诗歌创作,把自己的心血流到纸张——我拯救了自己。阿多尼斯相信诗歌拯救人们,当然,诗歌拯救的不是身体,而是被物质所困扰的灵魂。我无法脱离物质,但是我可以追求灵魂的解放,因而拯救自己。
我来到这个尘世一趟真不容易,是母亲疼痛地生下我。我来到这个尘世,一定是有目的的。但是,那个目的是什么?我怎么能够意识到那个目的,而且实现它?我的使命是什么?我将宣读什么样的宣判或者被什么样的宣判主宰?我手中拿着的,真的是笔吗?我正在讲着的,真的是自己的语言吗?……
我的孤独,就这样增强,并不是产生,因为我降生时就已经孤独。很多时候,我承认,孤独是我的命运。就这样,在孤独的深渊中,我越来越靠近自由的高峰。我因孤独而自由,因自由而孤独。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是一个历炼成熟的过程。我不敢保证我已经成熟了,但是我正在成熟。
在潞河的四年,我基本上在孤独中度过。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主观存在的灵魂世界。我的灵魂世界是充满光明与黑暗、幸福与痛苦、星辰和花朵……的世界。在我的世界里,每一样东西都有语言,都有高度深度宽度。我不停地与他们交谈,把我们的对话写进我的诗歌里;我不停地与自己交谈,把我的对话写进我的诗歌里。就这样,我逐渐成为哑巴,犹如能够说话的树木。于是,我被与周围的人们隔开了;我更加孤独。需要指出的是,我的这种孤独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我曾这样写过我的孤独:“我的孤独是一棵树,/ 其上长满了果实。/ 我的快乐是一座花园,/ 但其中只有光的幻影。”“孤独和伤痛的深渊,/ 使我登上果实的顶峰。”我的孤独是我的幸运。
但是,我需要对话,我需要理解。“因为对话是人性最美好的姿势。”(海子)我需要停下匆忙的脚步,就地而坐,以真诚对话和交流。我不仅需要你了解我,我还需要了解你。
我需要对话,我不仅要和太阳、黑夜对话,还要和周围的熟人、远方的陌生人都要对话。
如果你看见了我低着头,深思地走来,你一定要记得和我打招呼。也许,由此我们成为熟人,甚至朋友,而且为彼此的人生增添难忘的美好的回忆。
在这物质的世界里,在这太浮躁的当今社会,不仅我需要对话,你和他也都需要对话。我们都需要彼此对话,我们需要返回童年,伸出手臂,以真诚对话。
我期待着你,我相信,你也期待着我。
2011年12月于北京潞河中学
>> 名家点评
璞 玉 之 美
北京潞河中学校长 徐 华
欣闻2012届内高班学生麦麦提敏的诗集即将面世,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四年前,这个来自新疆的孩子走进潞河中学的时候,和其他的维吾尔少年一样,带着羞怯的表情,怀着满腔的憧憬,慢慢地、试探性地用远远说不上流畅的普通话与这里的师生交流;今天,这个天山的孩子,用一个个生动端庄的汉字,描绘出一行行优美神奇的五线谱;用一缕缕发自心底的情思,编织成一幅幅瑰丽无比的旋律——他手捧自己沉甸甸的诗篇,给潞园,给家乡,给亲人,给世界,献上了一曲曲真诚的歌。
这真诚,缘于对父母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感激。我看到的麦麦提敏的第一首诗就是《我的老爸是个农夫》。文学社的老师把这首诗推荐给我,我很快便被字里行间流露的质朴情感所震撼:他把没有多少文化的老爸与博士相比较,不是觉得老爸低人一等,而是处处流露着对老爸的感激和热爱——博士知道//村子里那条土路最终通到哪里//但老爸知道//只有一步一步走//才能走到那条路的终点——朴实无华的文字,既有真挚的赞美,又有深深的感激,还有像他的文字一样朴实而深刻的哲理。
我情不自禁地翻阅着这部手写的诗集。在《写给母亲的诗》中,感激自豪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炎热的六月天//在小麦金色的海洋里//跟母亲在一起//收割金黄的麦浪//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站在波浪平息的金色海洋//看向热闹的丰收场//跟母亲在一起//不在乎火热的太阳//不在乎苦咸的汗水//只看到无限的希望//跟母亲一起吃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母亲没有时间去欣赏明月//而明月去欣赏母亲//明月是朗朗的明镜//映着一片赤子之情……
会化妆的是春天//春天真美//从不化妆的是母亲//而母亲更美……我的母亲最美”——拳拳感恩心,眷眷赤子情,化作涓涓清流,从心底涌出,又凝结成文字,幻化成音符,谱写出人间至真至善的赞歌。
这真诚,缘于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深深的思考。一个尚未走出中学校园的孩子,用他敏感细腻的心灵,感悟着生活,体味着人生,探索着人性的奥秘,呼唤着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和谐,也呼唤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何时我放下我的架子//何时你放弃你的傲慢//穿越心与心之间的千山万壑//何时咱们彼此亲近?
何时我走出我的影子//何时你走出你的深渊//站在心灵黎明的边缘之上//何时咱们一起迎接每天的太阳?”
这真诚,还缘自对世界和平的呼唤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小小年纪,身处太平盛世,仰望宁谧的夜空,却能想到同一片蓝天下的巴格达,想到那里的母亲、孩子,企盼和平的降临,心系人类的命运——
“母亲//被战火照亮的夜空中//巴格达的星星//显得那样微渺,模糊//但它默祈:‘停息吧,人类/放下武器,不要再流血了/没有战争,你们会更幸福/没有战争,我会更明亮。’//请您举起您的手,母亲//让我们一起祈祷世界上不再有战争//让我们一起为被屠者祝福//让我们一起为全人类祝福//——包括屠杀者。”
……
我没有看完这孩子全部的诗篇,但我已经被他深深地震撼。透过一行行的诗句,我看到了一颗可贵的金子般的心——善良,真诚,理性,博爱。小小年纪,心中不仅有父母亲人,还有天下人;不仅有个人情感的抒发,还有对社会人生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我感到由衷的惊喜,也感到无限的欣慰——这是我们的九〇后,是有深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九〇后!他是潞河中学的学生,是我的学生!身为校长,我的惊喜和欣慰怎能不情发由衷?
惊喜和欣慰之余,我又感慨不已——为麦麦提敏的才华,为他的勤奋和坚持,也为他的幸运。想起麦麦提敏的家乡是和田,是美玉之乡,而他自己,不正是一块集天地之美的璞玉吗?也许他的才华源自天赋——昆仑瑶圃的美玉之灵,使他对天地人生有着深刻的体悟;而他的幸运源自党中央、国务院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举措,潞河中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使他把这深刻的体悟写成瑰丽的诗篇,使他丰富的心灵世界有了与广阔天地沟通的桥梁,也使得这块璞玉得以焕发夺目的光彩。身为校长,我有责任为这个孩子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也有责任使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今天,麦麦提敏的诗篇将编辑成册,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他将成为第一个捧着自己诗集回家的天山的孩子,也是第一个捧着自己的诗集走出校门的潞河毕业生!相信麦麦提敏——不愿意过早与自然科学绝缘的麦麦提敏(他是潞河高三理科生),这个从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的天山的孩子,一定不会放弃自己的人生追求——为亲人,为社会,为人类,献上更成熟,更壮美的诗篇!
真诚地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喜欢这本诗集,能够欣赏我们麦麦提敏的才华,热情鼓励他的勤奋和努力——您的欣赏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2012.1.16.晚
上帝的礼物
张丽君(潞园文学社指导老师)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上帝造物时,给飞禽走兽以飞翔的翅膀或迅捷的双腿,还有各色各样既轻便又保暖的皮毛;只有人类赤裸着身体,既不会飞翔,又不能潜水,还没有占绝对优势的奔跑速度。一个人向上帝提出了疑问,上帝微笑着说:“我给了你最珍贵的礼物——思想,有了它,你就会强大无比。”
我觉得,麦麦提敏是懂得珍惜这份礼物的人,他巧妙地运用这神圣的礼物,并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我的心,只有苹果那么大。我小小的心,是一个无比的奇迹,是一个充满无数秘密的神秘世界,是无限欢乐和幸福的主人,是美梦的发源地。
……
我的心,只有苹果那么大。但是,要填满这小小的心,智慧之汪洋大海,也无能为力。”
(麦麦提敏《七朵花》之一)
小小的年纪,“苹果那样大的心”,不仅能深刻感受现实人生,还能包容宇宙、未来。
我敲打着键盘,输入麦麦提敏诗歌中的每一个文字,感受这些文字对我心灵的震撼——静默无声的一笔一划,深邃无形的奇思妙想,或如丝丝细雨,或如汩汩清流,却融汇成波澜壮阔,拍岸惊天的洪流,冲击着世俗的恶浊,涤荡着现实的浮躁,警示着人类的贪欲,呼唤着未来的和谐——我感受的是思想的力量,是生命的宽度和广度。
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由于空间,宇宙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小小的麦麦提敏,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正是因为有了思想,才使自己的心灵无比充盈,成为一个奇迹——跟日月星辰相通,同天地自然相融,与万物生灵对话,和风雨雷电相应——“点燃了一支烟,让空气抽//打开了一个酒瓶,让春风喝//讲了一个人间故事,让树木听//画了一幅画,让花草看//播放了一首音乐,让鸟儿跳舞//我需要一首歌,就让叶子来唱吧//我热爱生活,就让彩虹来装饰每一个日子吧!”(麦麦提敏《我需要一首歌》)
因为拥有思想,小小的麦麦提敏睿智而坚毅,他明确自己的选择,了然自己可能遇到的艰辛,但他拥有崇高的自信和可贵的执着。请看——
“在真理的天边/在一道折射光的照射下/我见到一条偏僻的小路/并且希望走上那条路//那是一条崎岖的、寂静的小路//愈认识到这些/我的愿望愈变得迫切。
站在路的起点/我沿路看去//这条路消失在天边//我知道走这条路的艰辛和寂寞//拿一支笔作为手杖/我坦然出发。”(麦麦提敏《微风私语》)
因为诗歌,我认识了麦麦提敏;因为诗歌的精神,我渴望了解麦麦提敏。他的诗歌,让我感到极大的震撼和更大的惊喜。不是他的文笔多么优美,不是他的诗行多么流畅,更不是形式的新颖和章法的严整,而是在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情——也不只是亲情、爱情和友情,更有超越世俗的大爱之情——因为热爱祖国,所以有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地的热情赞美(《母亲深沉地爱着她的儿女》),有对现实教育忽视创造性的深刻思考(《救救孩子》)……因为热爱生活,所以有对人与人敞开心扉和谐相处的期待(《把门敞开吧》),有面对困境绝不退缩充满自信的坚强(《黑暗并不可怕》)……因为热爱自然,所以有对人与万物同乐共舞的幸福生活的歌唱(《没有唱完的歌》),有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痛惜(《感冒的城市》)……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有对制造战争践踏和平的刽子手的谴责,有对追求物质享受蔑视生命价值的当代人的警示(《绝望的城市》)……还有很多对天地人生,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这一切使我震撼而惊喜,我感觉到年轻人心中的责任感那样凝重,那样神圣而庄严,致使那默无声息的语言却足以振聋发聩!
在充斥着浮躁与喧嚣的今天,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如此年轻的心,居然有这样一种深沉与宁静,有这样一份纯真与理性!我感觉到的是海的宽阔与天的高远,还有戈壁的凌厉和雪山的静默。
我惊喜而欣慰,同时又涌上了一丝担忧——害怕哪一天步入社会的麦麦提敏也融入了世俗,不再珍惜上帝赋予的神圣礼物,放弃了心灵的追求,停止了思想的脚步,那让人震撼的诗行不再从他的心底涌出……
我曾委婉地提出我的担心,麦麦提敏回答说:“我觉得,书、笔和本子是上帝赐予我的礼物,我一定会好好珍惜它。”声音并不铿锵,语调也不激昂,但我相信,一个真正懂得珍惜的人,是不会辜负别人的馈赠的。
如此看来,小小的麦麦提敏竟是一个大富之人,拥有上帝赋予的那么多礼物——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书、笔和本子,是后天获取的帮助——他多么幸运啊!
可是,转念一想,麦麦提敏得到的礼物,我们谁不曾有?又有谁好好地珍惜过?芸芸众生,多数人抛弃了天赋的思想,要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要么一叶障目,鼠目寸光;要么蝇营狗苟,投机钻营。有几人运用这天赋的礼物让自己心灵澄澈,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呼唤人类的理性与良知呢?至于书、笔和本子,更是被多数人当作不得不用的谋生工具,或用来消遣的高级玩具而已,有几人用来滋养心灵,记录天地人生的感悟,警示芸芸众生的敬畏之心呢?
我不再担心麦麦提敏会放弃写诗,而是反思我自己如何对待上帝同样赋予我的礼物,不禁深感惭愧,冷汗涔涔。
人生有很多的相遇都是机缘巧合,我和麦麦提敏的相遇也是如此。我很感谢这次相遇——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我欣赏,一个孩子的执着让我感动,一个诗人的深刻让我震撼,还有一种精神让我反思。
既然上帝赋予所有人同样的礼物,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我们都来珍惜它,好好地对待它吧,你不必成为诗人,但你一定会成为博大的人。
“你去哪里找法宝?你也拥有它。
本来你也有法宝。然而由于你习惯把你的愿望向别人乞求,你就把你的法宝丢给了别人。
你要去乞求法宝?难道你不惭愧吗?
你没有理由抱怨命运。你自己就是你所有不幸的罪魁祸首。”(麦麦提敏《微风私语》)
2011.1.31.
诗人麦麦提敏
马合省(诗人)
天底下空气并不缺少,但要看到一柱旋风并不容易。我们在人群里看到了麦麦提敏。我们不能不欣喜。
之于文学,之于艺术,讲的是才气,讲的是天才。像一柱旋风一样拔地而起,直达天空,那是怎样的一种壮观的景象啊。
第一次知道麦麦提敏,是通过潞河中学的张丽君老师,这个富有文学才华的爱才的人,喜形于色地讲述着她的学生。
两个厚厚的大本子,上面是麦麦提敏以工工整整的汉字誊写的诗歌,又由他的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入电脑,打印了出来。
我们用灯驱赶黑暗,却把黑暗赶到了我们心中。——麦麦提敏如是说。
如果没有路,我们可以走出许多路来。如果路太多了,我们就不知道该走哪一条。——麦麦提敏如是说。
黑可以玷污白,而白却不能。——麦麦提敏如是又说。
我被震撼了。这是一颗怎样的心灵啊,这颗天生的诗人的心灵承载在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的身上。
麦麦提敏真正接触汉语才四年时间,用汉语写作也不过两年时间,却能把诗的语言使用得如此自在甚至有些出神入化,不能不让人称奇。
我们常说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炼意不如炼气。麦麦提敏都炼到了,或许就是在他不经意间。
单这些文字、这些作品透露和显现的,已不只是气息,已是气韵,已是气象,是被认定和看好的气象。
哦,少年麦麦提敏。哦,诗人麦麦提敏。
第一次见到麦麦提敏,是在潞河中学文学社的活动室里。他安静地坐在我的对面,如同答记者问,简洁而诚恳地回答着我的问话。
这个来自天山深处的乡间的孩子,他的浑身都是淳朴与自在,是未经支配与漂染的生命的本来的颜色。
这个用文字的才华显示了他的诗歌创作前景的少年,身上全然无有自得与嚣张,全无那些有可能毁坏人类美妙天分的后天的毛病。
对麦麦提敏,看人看诗,都有很大的忧郁成分。让人生出一种关怀的愿望,同时又想到这个需要我们关怀的人却正关怀着整个天下,我们怎么能不欣慰!
忘了是哪位哲人曾经说过:艺术产生于忧郁。我说:忧郁产生于文明的高级的灵魂。只有不是出于一己私利的关怀世界和人类进步的忧思才配称得上忧郁。
忧而不怨,忧而不伤。麦麦提敏的忧郁是积极的,是贵重的。
多年前,我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写道:忧郁不是能够参加比赛的东西,为什么会在六月里想念一场雪,天真的草地,请骑着马回去。今天我想说:诗人麦麦提敏啊,无论你是那片草地还是那匹马,你都是这个世界的关怀!
在麦麦提敏的作品里,洋溢或闪动着的是我们人类健康美好的感情和深刻高远的思考。一个少年的口吻,一个少年的目光。他或者拣拾起我们许多成年人匆匆走出好远之后早已丢失的上路的原意,让我们惊叹;或者出其不意地托举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司空见惯却不以为意的鲜艳的道理,让我们惊喜。
诗集中有一首诗叫《返回》,诗集的名字也叫《返回》。诗人对世界和人类的热切关怀,也便深深地含在其中了。
我已经不怎么再写作。不是不能,是不敢。手低,眼还高。我的眼睛看到了麦麦提敏。他在高处。
尽管麦麦提敏的这些作品还显得不那么整齐,有的篇什还露着稚气,但这并没什么要紧,并没有抵消和掩掉作者的可贵的才华。
天才不是捧出来的。天才的高度也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手臂能够企及的。此刻弥漫在我心中的除了欣喜,还是欣喜。为诗坛有才俊,为人间有好诗。
还要说我的另一种感动。我为北京潞河中学感动,我为潞河中学的张丽君老师感动,更为徐华校长感动。做到爱才,仅仅自身富有才华还不够,还要有眼光,有胸襟,有情怀。我要向真正的园丁、真正的伯乐致敬!一个优秀的诗人,将经由他们走向诗坛,走向世界!
麦麦提敏是幸运的。诗人是幸运的。生命是幸运的。生活是幸运的。
让幸运进行到底!诗人麦麦提敏,祝福你!
以青春的名义绽放
张丽君
会议由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民族文学》主编叶梅主持。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白烨、尹汉胤、李掖平、李鲁平、石一宁、梁鸿鹰、李建军、冯秋子、李美皆、郭艳、兴安、李东华、肖惊鸿、杨庆祥、周建军、艾克拜尔·吾拉木、陈冲、杨玉梅等文学界专家。
铁凝代表中国作协向与会各位青年作家、各位评论家表示欢迎,向全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表示诚挚问候,勉励青年作家们要为民族立言,为时代立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以更加丰硕的成果走向中国文学更加繁荣的明天。她说,今天将被研讨的十位少数民族青年写作者,有的来自遥远的新疆,有的来自辽阔的内蒙古草原,还有的来自美丽的南国……他们思想敏锐,个性鲜明,有较为充分的知识准备,在各自的创作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才华和潜力。这些年轻的作家继承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呼应着时代的变化,认真研讨他们的创作,对于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对于认识和拓展中国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徐华校长外,诗刊副主编冯秋子老师,山东作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掖平教授都对麦麦提敏的诗歌作品给予了点评,高度评价了麦麦提敏诗歌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李掖平教授说:“麦麦提敏的诗歌,大都是大海、天空、风、太阳、月亮、河水、苹果等常见意象,如何能将这样一些极为寻常的物象建构成富有审美个性特色的诗象,从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是考验一个诗人灵性与天赋的最重要的标尺。我们看到,麦麦提敏对日常事物的对象化过程很自然很轻松,对意象的陌生化处理效果非常到位,以诗意的眼光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意元素,以敏感的心灵感受加工,并施以平淡的语言,最终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发散着不可思议的诗趣。”“麦麦提敏的很多诗,一方面批判着现代文明以及浸淫其中的人群,一方面又以自我为牺牲进行着“返回”的尝试。在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他还没有成功地到达,一系列集束式的问句突显了他长途跋涉的艰难。即便如此,一个年轻诗人,在自如的抒情同时,将整个人类的迷失纳入诗中,以自我的冥思与深刻在荒芜的世界中寻找返回自然与野性的路线和出口,这种担当,使他的诗歌内力磅礴,这种追求,亦使他的诗歌郁结着亲切的野性之美。”
会后,麦麦提敏向铁凝、冯秋子、李掖平等几位前辈敬献了自己的诗集,几位前辈欣然接受,并鼓励他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写出更多优秀的诗篇。麦麦提敏深受鼓舞,决心将本民族的文学传统与汉文化的精髓以及西方的文学思想相融合,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不仅要成为本民族的诗人,还要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诗人。
《返回》:一个少年归隐者正在路上
——评麦麦提敏诗集《返回》
李掖平
很难想象,一个从美丽的天山深处走出来的十几岁的学生诗人,在他业已繁多的诗歌创作中,一举抛弃了民族、民间、边地、童心和自然,转而对现代文明、都市生活、庸人精神世界以及主体形而上的孤独倾注了几乎所有的诗情。的确,这种远距离想象的难度会在无意识中转变为一种对其诗歌精神的质疑:这样的一个诗人究竟应该写什么?他是不是在舍近求远故作高深?然而乍看这本诗集,这种质疑的声音会更加强烈:名曰《返回》,那么一个身处青春期末期的孩子究竟要返回到哪里?于是慢慢滋生出一种猜测:一个如此年轻诗人具有如此执着的归隐情怀,他的成熟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他是否真诚?我想,几乎每一个初读麦麦提敏诗歌的人都会有这种猜测,可以说,读者对麦麦提敏的阅读是从质疑开始的。然而,疏离文本的批评是不道德和不真诚的,或许这也正是《返回》所特有的天然的阅读策略,于是我只能带着“质疑”去负责任地完成阅读过程,并如实写下真切的阅读感受。
天然性:天教歌唱者的眼与心
诗人是什么人?诗人从何处来?诗人要做什么?诗人混迹凡人之中,他们与凡人的区别很小,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是凡人的一种。他们不是太阳,但是毫无疑问,他们是知道哪里有光的一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庸人的本事,诗人可以看到的更多或者更少,他们要做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他们看到了什么。自古无法解释这些人从何而来,也许只有上帝能够解释,因为这部分人正是他一手选定的。
如前所言,读麦麦提敏的诗歌,很难抛开他的独特性做到纯粹阅读,因为一个惯用维族语言的高中生用汉语写作诗集,这太难得了,更何况,他的诗相当精彩:这是不多见的。米兰·昆德拉常标榜诗人兰波的一句诗:“生活在别处”,甚至当做小说名字来高度概括一名诗人的成长历程。但是,诗人的生活还必须在生活之中,一个诗人必须高度地参与生活,才能诗意地栖居。然而反观麦麦提敏,作为90后年轻人,他的生活还没有完全的展开,看到的山水世界以及参与的生活仅就数量而言,尚不能与他的诗歌等量齐观。但是,一本厚厚的诗集已经作为事实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于是我们只好说,这是麦麦提敏的天赋使然。
阅读《返回》,首先令人感到惊讶的便是诗人发现与捕捉诗意的才力。麦麦提敏在他有限的实在世界中伸展着太多的诗性触角,面对着自然万物极其普通平常的一面,他很容易就能提炼出潜隐其中的诗意,并能够快速地转译为传神的诗的语言。如“夜幕将临/就像一群乌鸦降落在树上”(《当夜幕降临时》),“夜幕降临”这一微弱难辨的动态过程,在诗人眼中,变为“一群乌鸦降落在树上”这一具体可感的意象群的流动过程,不仅增加了“黑夜”降临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有效深化了黑夜的真实感。这种凡中见奇的比喻在麦麦提敏的诗歌中比比皆是。如《啊,身边的陌生人》中,“苦不堪言的太阳/燃烧自己/光是太阳的血/泪不堪流的星星/痛哭自己/光是星星的泪”,太阳、阳光、星星、星光本是诗人诗歌中唯美动人的意象,但是在麦麦提敏这里,它们带上了丰富难言的表情和痛苦。阳光变成太阳痛苦地自燃之后灿烂的血迹,星光变成星星痛哭之后的泪痕,这无疑是沾上了诗人满溢的情愫。在《啊,身边的陌生人》中,诗人以意象的畸变所展示的这种酷烈,传神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我远远地看着身边的你/彼此之间/是无形无重的空气/隔绝着我们”这种被制造出来的人心的距离的恐慌。《妈妈,我想念你》这首小诗中,“我望着新月/两个小时以后/你也将会看到我望过的新月/妈妈,我想念你”,寥寥数语,除了一弯新月,没有什么新奇的意象,语言亦是平淡如水,但读来却能感受到思念远方母亲的浓浓情意。正是这一弯“新月”,时间(两小时后)与空间(远方)的距离在其中消弭,“新月”在具象上成为遥寄思念的载体(小船),配以清新的语言,轻松地表达出了浓重的真情,举重若轻,可谓精彩。再如《我们走吧》:“路面被树影弄湿了/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路面被树影弄湿,一个“湿”字,意境全出,突如其来的语言感觉使诗人面对着满地树叶,视觉意象被成功地置换为触觉意象,又新又奇又令人舒服。
麦麦提敏的诗歌,大都是大海、天空、风、太阳、月亮、河水、苹果等常见意象,如何能将这样一些极为寻常的物象建构成富有审美个性特色的诗象,从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是考验一个诗人灵性与天赋的最重要的标尺。我们看到,麦麦提敏对日常事物的对象化过程很自然很轻松,对意象的陌生化处理效果非常到位,以诗意的眼光发现其中蕴含的诗意元素,以敏感的心灵感受加工,并施以平淡的语言,最终这些意象在诗歌中发散着不可思议的诗趣。读读这些诗句吧:“一座能走的山,一条能站的河∕一棵能说话的树,一片能睡觉的沙漠∕一尊风的雕像,一场不燃烧的火∕一块热不融的冰,一块冻不裂的石头”“最初的爱恋∕你比空气轻∕却比整个世界都重∕你给了风重量∕你给了我重量”“苦不堪言的太阳∕燃烧自己∕光是太阳的血∕泪不堪流的星星∕痛哭自己∕光是星星的泪”,且不说语言文字的处理,单能拥有这样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和感受诗意的心灵,这种天赋便是惊人的。
内敛性:回归自我的冲动与焦虑
当然可以对“诗歌”进行本体论意义上的追溯,但是这个过程是充满争议的,即使是“诗到语言为止”也无法道尽诗歌本身究竟是什么。从蛮昧的原始人到文明的现代人,无一例外地发现了诗歌,尽管所运用的语言与方式不同,但是都到达了诗歌的中心地带:抒情。诗言志,从古希腊的荷马时代到发达的资本主义时代的天才诗人,从以屈原为代表的上古三代到众声喧哗的今天,莫不如此。
作为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诗歌为人们所有无以尽述的混沌情绪提供了一种宣泄的方式和可能,从而建构起诗之所以为诗的抒情特质。麦麦提敏的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强。多愁善感本是他这个年龄的特征,从他众多温吞吞的情诗中可见一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另一类的诗,主要为卷一的大部分诗歌如《我是什么》、《我是一条虫子》、《出浴美人》、《我怎么能够静下心来》等,总体有一种表达自我的巨大冲动,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之下,他的抒情呈现出个人化、甚至是拒绝被理解的姿态。他果断将灵性的眼光望向了自身,以充满神秘感的诗句(诸如大量以“黑夜”为意象的诗歌),准确地击中了自身孤独、忧伤以及不可知的一面。正如麦麦提敏在后记中的自述:“在潞河的四年,我基本上在孤独中度过。我同时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主观存在的灵魂世界。我的灵魂世界是充满光明与黑暗、幸福与痛苦、星辰和花朵……的世界。”他该部分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诗的语言穿越物质世界抵达灵魂世界的杰作。
麦麦提敏很多诗以感受和语言的准确表达出自我瞬间的感思,虽朦胧晦涩,但意境优雅,颇有韵味。如“我们下车了/汽车抛下我们/走远/我们通过地下通道/一起一落/天高地远”(《茫》),在这首简短的小诗中,前四句是毫无诗意的叙事,剩下两句则是诗意满满的想象性意象,无法具体可感。但是,整首诗合在一起,单调平淡的前四句便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一起一落”(能指)便是前四句中我们下车走过通道的过程(所指),而“天高地远”四字到达抒情的中心。如此结构使整首诗从叙事的一端走向抒情的一端,而这种瞬间的“天高地远”的感兴是非常具体化个人化的,虽对读者来说不知所云,但是读来饶有余味。再如《风的故事》中,“风的故事/天天都在更新/风的故事,我知道/我的故事,风却不知道”,“风”与“我”在诗意中看似实现了神性的相通,但是一句“我的故事,风却不知道”在抒情的意义上便将诗人的孤独凸显了出来。这种抒情如羽毛落地一般,清新自由。《树木也恐惧孤独一身》一诗,单看怵目惊心的名字,足以窥看诗人的内心世界渐渐沙漠化的痕迹。麦麦提敏相当多的诗歌,在做着从他所谓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主观存在的灵魂世界”的投影的努力,在自然事物中寻找灵魂的寄主。如《假如我是风》,“假如我是风/我会汲取清澈的江/水以我的湿润把阳光吻湿/把纯净湿润的阳光吹到/它沿直线传播时照不到的地方/然后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宁静的夜晚/悄悄地融入茫茫大海的沉默”以湿漉漉的感性的语言道出了自我的精神旨归,即传递爱与美,自己却不占有——这是一种中国古代隐者素有的情怀,在这个年轻的当代诗人这里成为一种人生追求,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怀正是其诗歌的精神所在。麦麦提敏更多的诗歌是对自身存在的拷问,以语言的尖锐突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呈现出存在主义的意味。如《我是什么》,“天天靠近死亡/承认所有的路最终都通向死亡/从沙漠平安走出/在海边渴死……”,作者在进行自我的本体论的诉求之后,淡定地发现了死亡的无处不在。但在他的这首诗中,并没有将死亡灾难化,而是“承认”,即使“从沙漠平安走出/在海边渴死”的悲凉,也不过化作结尾的一串省略号而已。诗人在这首诗中对自己的生命旅程进行了一次想象性的追索和冒险,“我是什么”的问题依然失去答案,但是他成功地提炼出了隶属生命的一种达观。
诚如上所言,麦麦提敏对自我的谛视和刻写,拨开孤独与忧伤的外纱,总体有一种归隐味道。这与诗集的名字《返回》在内在的精神上是统一的。返回何处呢?返回内心的澄澈与安静。在麦麦提敏的大量诗歌中,我们看不到他的家乡、民族和异域风光,因为这个介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但是极为敏感的诗人一进入这个世界便被物质的乱象困住了,因而其诗歌中充满了对现实幻象的剥离,伴随着这个过程的就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深度回归,在《我怎么能够静下心来》这首诗中,诗人反复问自己“我怎么能够静下心来?”诗中的意象错乱纷杂,“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累了”,“睡着了”,“迷醉的”,这种“我”与世界,想象与现实的分裂恰好说明了诗人无法把握外部世界,只能选择退居内心世界的焦虑和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种“返回”的姿态,诗人并没有搬弄超级个人化的奇崛意象,也没有故意造成语言的奇观以示高深。相反,这些诗歌大都是灵光一现的短诗,将平常语言信手拈来,流过诗心便赋得真情,有一种相当自然的内敛性。诗人的这种表达自我深层感知的能力是自如自由的,难能可贵。
思想性:哲思气氛与野性呼唤
毫无疑问,抒情是诗歌的第一本质,凡是优秀诗人皆以表达的自由和自然为荣,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他们的诗就像是从野地里长出来的,接地气,但是无处不带有诗人的体温。然而,在诗歌这个精致的语言容器中,除了竭尽所能的抒情之外,还存在着其他要素,思想性是不可忽视的大块。那么,对同一首诗歌而言,如何在保持自然野性的抒情的同时实现思想性的诉求?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会不会折煞诗歌的野性之美?
显然,在麦麦提敏的诗歌中,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他的诗歌以哲思内容的独特性较好地缝合了这种思想性与抒情性的潜在分裂。他的大多数诗歌弥漫着无处不在的超越年龄的哲思气氛。在对他并不熟稔的客观世界的主观描述和想象中,充满了这个年轻人对世界真相的渴求,总体呈现一种超越年龄的成熟和深刻。与那些兴奋地表达初遇世界的欣喜之情的年轻诗人不同,麦麦提敏的这些诗歌展示了他思想性的一面。而他的这种思想性,正如诗集名字《返回》,是返璞归真的诉求。在正值年轻的时候遭遇到光怪陆离的客观世界,这个敏感的诗人终于发现自身与之无法握手言和,于是在追问和批判现代文明的同时,他且战且退,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创作退回到一个相对安逸的场域之中。这个场域就是他思想性的策源地,但是在他的诗歌中,它是暧昧的存在,或者只有一个“返回”——空洞能指而已。整个过程使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麦麦提敏进退失据的创作焦虑,反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其诗歌的思想性以“返回”、返璞归真、原始情感的回溯的内容,实现了与抒情的自然野性之美的统一。
如《路》一诗中,“如果没有路/我们可以走出许多路/如果路多了/我们却不知道走哪一条”,麦麦提敏戏仿鲁迅关于“路”的经典表达,但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生发:“如果路多了/我们却不知道走哪一条”。在这个充满机遇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被金光闪闪的机遇所累,朝三暮四,最终失去自身的定力,歧路亡羊。这里他毫不客气地揭示了这种可笑的现实悖论,但语言又是如此简洁和冷静。《我的老爸是个农夫》一诗,把农夫老爸与博士摆上擂台,最终发现了农夫老爸的伟大:“一旦博士失去工作,他就/像掉进水里的哲学家/养不了自己的命,更不用说/养活他的家人。而我老爸/老了,白发苍苍,也不会/退休。土地也不会/遗弃老爸,我们一家六口人同样/活得挺好的。”极为平淡素味的语言,表达出的是诗人对满腹经纶者的被动和失败的思考、对辛勤劳动者的光荣与梦想的赞叹,流露出的是对土地、生活、劳动的渴望。再如《现代人》一诗,“在海里游泳时/我们几乎脱光衣服/而平常生活时/我们却把自己裹得厚厚的/一点儿也不透气”,又是通过“海里游泳”与“平常生活”的对比,揭露了我们在凡俗生活中处处防守和虚伪的一面。麦麦提敏的很多诗歌就是通过种种对比,发现了原始的真善美流失的真相,隐藏其中的野性呼唤呼之欲出。在同名诗歌《返回》中,诗人的这种呼唤终于暴露出来:“黑夜/滴答着水/在悬浮的城中/黑夜/低矮的人/在床上被留给了自己//水滴落在心头/躺在床上/从眼前熟悉的我/返回了远方陌生的自己”。在诗人钟情的黑夜中,随着滴滴答答催眠的水声,他却无法入睡,他眼前出现了幻想,所有人类包括他自己变成了“低矮的人”,一滴水使他的心惊醒,在心的驱使之下“返回了远方陌生的自己”。这次“返回”,是“我”代表人类的返回,返回到“远方陌生的自己”,“陌生”一词,直接道出了“我们”对自我本质和纯粹一面的可怕的遗忘。
麦麦提敏的很多诗,一方面批判着现代文明以及浸淫其中的人群,一方面又以自我为牺牲进行着“返回”的尝试。在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看到他还没有成功地到达,一系列集束式的问句突显了他长途跋涉的艰难。即便如此,一个年轻诗人,在自如的抒情同时,将整个人类的迷失纳入诗中,以自我的冥思与深刻在荒芜的世界中寻找返回自然与野性的路线和出口,这种担当,使他的诗歌内力磅礴,这种追求,亦使他的诗歌郁结着亲切的野性之美。
当然,除上述感觉之外,我还在麦麦提敏的诗集中看到了某些情思意蕴的稚嫩清浅、某些借喻和化用的粗粝生硬、甚至某些为赋新诗强说愁的牵强附会,另外,我还因没有阅读到期待中缠绕异域风情的诗行而遗憾,我更期待能读到麦麦提敏笔下天山的雪莲、维疆的少女、以及博尔达峰下那苍翠的云杉。但我有足够的信心期待麦麦提敏诗艺的纯熟。却我谨向这位天教歌唱者投注以感激的目光,感谢他从自己的诗歌世界里分享给我诗意与感动,更感谢他用这些或许并不完全成熟的诗歌,代替人们思考,代替人们愠怒,代替人们追问。我知道,他唯一不能代替人们的便是返回,但年轻的麦麦提敏已经手举着一个诗人的光芒走在领行的路上了!
(李掖平,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我的文学梦——山东省艺术学院曹敬辉
下一篇:清华园不是梦——清华大学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