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刊出版 > 校园文丛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北京潞河中学《潞园文丛》出版 2013-04-25 15:53:07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具有145周年历史的北京潞河中学,以其深厚的校园文化享誉海内外。研究其校园文学的历史可以说始终承载着学校文化的发展,春风化雨,岁月流传,沧海桑田,使潞河中学的优秀的教育传统精神历久弥新。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作家刘绍棠在高二创作的小说《青枝绿叶》被选入高二语文教材,至今传为美谈。而今,潞河中学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弘扬优秀文化传统,挖掘校本教育资源,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健康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特别是通过校园文学活动,构建文学校园实施文化强校,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潞园文学社,在短短时间内培养出了新诗人麦麦提敏,在2012年4期《诗刊》头版头条推出诗歌佳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费胜轩50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之轮》分上下卷出版发行,还有一批文学新苗正茁壮成长。为了展示潞园文学社的最新成果,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特与潞河中学合作,编选《潞园文丛》。《潞园文丛》由文学社负责老师张丽君主编,分三册,张丽君编选诗歌卷《背包里的太阳》,指导老师邵坤编选散文集《火红的梦》,胡蔓妮编选小说集《梦想不曾消失》,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潞河清流润无声  诗风文韵花有丛

——《潞园文丛》总序
 
  徐 华

 
    潞河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北运河通州段的别称,康熙皇帝曾作诗吟咏潞河风光: “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苹初叶麦初歧。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鲔时。”桃花流水滋润着潞河两岸的每一寸土地,养育着一代又一代通州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又赋予水陆通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拥有八百年漕运的光荣历史,还有随之而来的经济文化的繁荣——潞河之滨豪商巨贾云集,文人墨客荟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带来了各类学校教育的兴旺。潞河中学的前身——潞河书院,便在大约一个半世纪前落户于此。
   145年可谓历尽沧桑,但百余年风雨的洗礼浸润与大运河水的涵养,把潞河中学积淀成一片钟灵毓秀的沃土,为国家培养出一代代栋梁之才。回顾百余年潞河教育的发展历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一所有特质的学校必须要有鲜明的办学指导思想。几年来我和学校领导班子的全体同志一起带领全校教职工坚持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坚持多元开放的发展方向,在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体系,不断推进潞河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我们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育学生社团组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通过完善评价内容、改进评价方式、改革评价标准,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用心做教育,让潞河教育成为有思想的教育,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潞河中学2011—2020发展规划》中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愿景: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强化人人成才观念,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坚持“三个面向”,注重内涵发展,让学校成为各类人才成长的摇篮;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提升教育品位,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首善之地。
    如今,我们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发展多元化特色办学的新途径而着力构建的具有潞河特色的新课程体系,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全力打造精品课堂,引导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之外,又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及学校的文化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发展课外学生社团,使学有专长的学生得到展示、发展的空间和专业教师的指点,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我校的模拟联合国,机器人设计制作,太阳雨合唱团,潞园文学社等学生社团,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潞园文学社最近又取得“全国中学百强文学社”的称号,刚刚毕业的内高班学生麦麦提敏由文学社指导教师推荐不仅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还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文学社学生费圣轩的长篇小说《命运之轮》已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新的长篇《月影传说》也已经脱稿;文学社工作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激情,现在,凝聚着学生才华和指导教师心血的《潞园诗歌选》、《潞园散文选》、《潞园小说选》三本学生作品集又将与广大师生见面了……
    为了拓宽文学社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给他们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清流,作为建校145周年校庆年的文化教育活动之一,学校又组织文学社学生利用暑期赴大运河沿岸的几个重点城市采风,孩子们一路走来,收获非凡。一个孩子这样说道:
    “我漫步于运河沿岸的古镇,每一丝百转千回,每一缕风花雪月,每一段有关水的气息与旋律,都在无意间惊起灵魂深处千年的记忆与印象。水城绍兴的台门旧居,黑瓦白墙,处处彰显水的风韵。人们濒水而居,彼此在水中望穿彼此的心绪,因而家家相处和睦。水融解了城市的纷争与繁华,水净化了居民心底的物欲和憎恨。水给予人信仰,让人摆脱了勾心斗角巧取豪夺,让人远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
    人亦水,水亦人。在人诞生之前,水已存在,人离去之后,水仍将流淌。水永远是水,与世无争,朴素优雅,平静而安然地走过人的离合聚散、爱恨悲欢,无言而无意地流过文明的荣枯迭替、昼夜轮回。水的今天即是人类的明天,人对于水的思考,从未停止,也永不会停止。”
这是比任何书本知识都直观的教育,是比多么详尽细致的讲解都生动的教育,也是比所有深刻的说教都有力的教育。它的作用将不止在这几天,这几年,它将会贯穿孩子整个的人生,启迪他的慧心,引领他的目标,指点他的行为——让我们教育者无比欣慰。
    别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我们从事着伟大的事业,我们的使命是创造和培养能为他人造福的人,也是创造人类未来的幸福。鲜活的生命,崭新的青春,等待着我们引来幸福的甘泉,我们岂能不俯仰思之,尽心竭力呢?
愿潞河之水滔滔不尽天光永照,潞园文丛争奇斗艳郁郁葱葱。我们的教育也会像滚滚长河,历久弥新,永远向前。
                                                                                                    2012年8月29日于潞园红楼
 
 
潞园,生长诗歌的沃土
——《潞园文丛》诗歌选集序
王世龙
 
    最早知道潞河中学,是因为已故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他在潞河中学读高一时创作了短篇小说《青枝绿叶》,被编入1953年的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一个高一孩子写的文章编入高二课本,轰动了当时的文坛,被人们称为“神童才子”,至今传为美谈。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开始跟随那里的老师们开展校园文学活动而有幸认识了刘绍棠先生。那时先生虽然已是病魔缠身,但对校园文学情有独钟。每次开展活动,他都会应邀参加。从他的每次讲话中,我知道了先生对潞河中学那种深厚的眷恋之情。
    我慕名走进潞河中学,却是到了2009年3月。在校长徐华的支持下,潞河中学语文组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立项了子课题“刘绍棠现象与新时期校园文学研究”,邀请我参加开题会。在会议的交流中,我与徐华校长对教育的发展观点有诸多共鸣之处,特别是他对学校文化建设及校园文学价值的重视,使我们达成了共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走进了应试教学的死胡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现在国家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观念,也不乏许多有识之士的探索,但至今实际的教学及其评价方式还没有改变。作为教学来说,人文精神的缺失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学教育的缺失,也就导致了人格教育的缺失。徐华校长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百年老校潞河中学,必须继承前辈优秀的办学经验,与时俱进,敢于开拓,把校园文学作为学校文化的途径,作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发展潞河中学的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思想。他提出要让“潞园盛开文学之花”,将校园文学与校本教研紧密结合,充分开发、利用通州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出“运河·潞园文化”校本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打造文学课堂,融文学教育于每一节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通过文学对心灵的滋养,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的目的。
    徐华校长不仅在本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学教学实践活动,而且对我们全国的校园文学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潞河中学作为校园文学研究的基地学校,而且多次协助我们开展全国性的校园文学研究活动。可以说,我与潞河中学的缘分,是生命里注定的——这又是多么富有诗意啊!每每走进潞园,那古色古香、浓厚祥和的文化氛围,都能给我一种心灵上的宁静,诗意即在胸中荡漾。
    徐华校长以自己的人文情怀,把办学理念付诸于实践。支持语文组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尝试扩大潞园文学社的教学功能,办好文学校刊《潞园》杂志,评价教学效果,短短时间内,校园里形成了浓厚的文学读写氛围。这种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文学才情和表达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新疆高中班的学生麦麦提敏,在文学社指导老师张丽君的悉心指导下,诗歌创作天赋如同蓓蕾遇到了春风甘露,盛开了灿烂的文学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不仅出版了诗集《返回》,而且被《诗刊》头版头条大篇幅刊登,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亮相诗坛,一鸣惊人,不久又参加了由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第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被评为全国“十佳”小作家第一名。谁不为这样的人才而感动而自豪啊!假如没有潞园的文学氛围,麦麦提敏们也许只能在题海里作战,直至疲劳了情感与思维,何谈诗歌天赋?
    今天,在潞河中学迎来145周年华诞之际,三卷本《潞园文丛》作品的问世,就是对徐华校长们、老师们以及“潞园”文学社勇于实践、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如何办好教育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当我翻阅这本诗歌选集《背包里的太阳》时,不禁为这些潞园的诗人们而感叹——感叹他们的朝气、正气、才气,感叹他们对生活、对人生价值观的积极思考……
“二十七岁,三十七岁……/我畅想/那时的我丢弃了懈怠与轻狂/我的肩上沉甸甸的/我的背包里/装进了爱情、家庭、责任/打开她/满满的/那是我一路的成长”(陈彦霓《背包》)。“背包”这个对于学生熟悉的用品,在这里成为抒情言志的意象,作者依托它,把对学习生活的希望装进来,想象到“二十七岁,三十七岁……”,赋予了厚实的内涵,富有诗歌的哲理性。
     “湖水刚刚解冻/风儿便调皮地将它摆弄/一圈又一圈的涟漪/搅乱了我们的倒影/接着,风便和着我们的笑声/呼呼地宣布/春天来了”(戢默涵《四季之歌·春》;“清凉的微风/明丽的花朵/些许泛黄的树叶/依然清翠的碧草/潞园照样生机勃勃∥湖水的波光粼粼荡漾/天光云影在此梳妆/成群的鱼儿像游动的彩云/纷纷向我亲切致意/欢迎你回来/走进高二的秋天多么漂亮”(戢默涵《四季之歌·秋》。这组诗是写给校园的,作者体察潞园的四季景色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绘,这些描绘不是表层的描写,而是以高度的概括把“湖水”、“风儿”、“倒影”、“笑声”、“花朵”、“树叶”、“碧草”、“鱼儿”等这些具体形象转化为诗的意象、意境,诗句精炼、确切,充满韵律,富于节奏美,“走进高二的秋天多么漂亮”,对潞园的爱和喜悦之情,以及潞园对学子的无限魅力充分表现出来,令人向往。在这样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人们说,诗是属于青春的。诗对青少年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校园文学的繁荣,恰恰是从诗歌开始的。青少年时期,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热情向上,富有理想,喜欢想象、幻想,好奇好动,敢于追求,有冒险精神。即使不写诗,诗情诗意也始终牵动着年轻的心。因此,当中学生们认识文学并舞文弄墨时,首先被诗歌吸引了,诗歌成为成长中最美丽的花环。他们写诗,其特点是纯真、清新,思想与形式上的不成熟性又体现出创造性与新颖美。
     “很多时候/哭到眼睛肿却不知为何而哭/很多时候/写下苦涩的诗歌/却不知道在讲谁的故事/很多时候/看着看着别人的悲剧/就把自己装了进去/很多时候/唱着唱着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就为自己编出了一个悲伤的理由”(魏兰《为何我们那么忧伤》);“我将生命所有的纯真留在了这里/我将梦想的起点也系在了风筝的脚踝/从这里放飞/飞向更高的天空里/我将奋笔疾书最单纯的岁月渗进了泥土/我将关于这个地方所有的眼泪今天一次撒尽/我将关于这个地方所有的感激投入大海/我将关于这个地方所有的情丝深埋心底”(魏兰《老地方》)。在诗集“明媚的忧伤”这一辑里的诗作,体现了青少年成长时期,随着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或者对爱情的朦胧意识,而增添了烦恼的“苦涩”与忧伤的“眼泪”的青春特点。而这些忧伤是明媚的,是积极心态的,是从“这里放飞/飞向更高的天空里”的。诗句自然流畅,缠绵悱恻,真实可感,动人心弦。这些诗是属于魏兰们的,是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永远歌唱的主题。
     “母亲没有时间去欣赏明月/而明月去欣赏母亲/明月是朗朗的明镜/映着一片赤子之情”,“会化妆的是春天/春天真美/从不化妆的是母亲/而母亲更美”(麦麦提敏《献给母亲的诗》);“风吹得进/光照不到的地方/水滴得透/剑刺不穿的石头/也唯一有您的爱/温暖了我/没有火焰燃烧的心脏”(祖力胡玛尔《唯一》)。麦麦提敏和祖力胡玛尔是新疆班的学生,他俩都为母亲写了诗,都写得很成功。虽然他们有幸来到北京学习,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但远离家乡、远离母亲的情愫永远也不会改变。可想而知,他们那种对母亲的想念会是怎样的梦魂牵绕。于是,诗歌成为他们倾诉的最好方式,于是就有了这属于他们的诗歌。
    我们说,写诗首先要求诗人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的人,有了感情的喷发,才会有诗句的产生和表达技巧的组合。从这些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们那种阳光般的激情,和诗意的创造。
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还缺乏必要的创作经验和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往往具有模仿的痕迹。但是,这些不足正表现出校园文学的特色,他们不受技巧的约束,不循规蹈矩,全凭真情流露而写出活生生的新鲜味。文学作品重在创新,而青少年的思想最活跃、最真纯,不伪装,不保守,最富于敏感想象与激情,这正是创新的内驱力。他们在创作时,尽管构思不是那么全面严密,但写其已经认识的部分,就毫无顾忌地倾吐心意,尽情挥洒。成长着的枝叶是新嫩可爱的,成长着的思想是需要呵护的。
    “为了唱雨水的欢歌/我融入天空的哭泣/为了哭天空的悲泣/我跟随雨水的歌唱”(麦麦提敏《黑夜的交响曲·回归》);“我在眼睛的大海上漂浮/我在血脉的江河里流淌/我在身体的沙漠上飘散/我在手掌的草原上漂泊/我把太阳送走/我把黑夜迎来”(麦麦提敏《黑夜的交响曲·歌或哭》)。麦麦提敏新奇的诗句和表达的思想,在诗意上开拓出了无限空间,在思想感情上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充满了忧患意识,让人感觉到那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如新春蓓蕾,充满着开放的力量。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一句话,要想真正听取时代的脉搏,那就去贴近中学生的胸口。诗集中的许多诗篇,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这些诗里,我们听到他们率真而又急切的呼唤,虽然有困惑、有抑郁、有彷徨不安,但背后透露出一种磨炼的力量,是为理想而产生的内驱力。是内驱力磨掉着消极,战胜自我,使青春旋律在奋进中完成了主题曲,表现出青春校园的诗歌特点。限于篇幅,恕不一一例举,请读者去鉴赏。
    我要和同学们说,中外许多杰出人物,许多卓著的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就是从青少年时代开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立志定向,从而决定了他们一生光辉的道路和所取得的惊人成就的。例如,毛泽东从8岁起在旧式私塾小学念书,在枯燥无味的经书中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13岁时被父亲所迫开始整天在地里劳动,他继续不断地阅读各种书,终于在16岁那年,不顾父亲的反对,进入了东山高等小学堂(湖南湘乡)、开始接受“共和”的一些新思潮。1911年初他闯进长沙求学,第一次看到报纸——孙中山的机关报,此正值辛亥革命,革命浪潮不断高涨,毛泽东读了报纸非常激动,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发表了自己的思想。1913年春他考进了省立第四师范,接触《新青年》,投身于“五四”运动,开始了他卓越的一生,写下了灿烂的诗篇。
    翻开中外文学史,许多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无不是从中学时代就喜爱诗歌,喜爱文学,创作出了青少年时代的作品。例如,鲁迅17岁告别家乡到南京求学读书,带着强烈的愿望,以自强自给的精神迈上了人生之途。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东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21岁那年鲁迅跨海东渡日本,掀开了他跋涉前途的新一页。1918年他27岁写出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再如,普希金七八岁就写诗,十二三岁在皇村学校已小有名气;莱蒙托夫15岁写《土耳其人的哀怨》,在当时流传很广;泰戈尔8岁写诗,17岁发表有影响的叙事诗《诗人的故事》;裴多菲15岁开始写诗,21岁时出版两本诗集和一本散文集,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诗之王”;契诃夫19岁开始发表小说,20多岁就写出了世界杰作《变色龙》;拜论,19岁出版诗集,他的代表作《唐璜》发表时,年仅25岁……
    “青少年时代,确是一种神秘莫测的时代。那时的感情确像一江春水、一树桃花、一朵朝霞、一声云雀。它的胸怀,向一切事物敞开着,但谁也不知道,是哪一件事物或哪一个人,首先闯进来与它接触。”这是著名作家,“荷花淀派”大师孙犁先生的话,热情礼赞了我们青少年时代——人生的金色年华的美好情感和宽阔无私的胸怀。亲爱的同学们,你正处在这个时代,你们将成为未来的佼佼者。面对花季充满幻想和希冀的黄金时代,你将选择什么呢?无论你走向哪里,都爱着诗歌吧,它将带领你走进文学殿堂,带给你理想、带给你美丽、带给你走向成功的力量!
    谨以以上文字作为《潞园诗歌选》一书之序,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之情。感谢徐华校长和《潞园文丛》主编张丽君老师对我的信任,邀请作序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如文字中有不当之处,敬请潞园师生及广大读者指正。
    衷心祝愿潞河中学的“文学校园”源远流长,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成为率先垂范的“文化强校”,以崭新的素质教育姿态展现在大运河源头。
    衷心祝愿祝潞园的老师、同学——“乘文学方舟,荡创造兰桨,扬潞河清波,成青春梦想”,扎根这片沃土,创作出更美好的诗篇!
                                                                                                  2012年9月26日通州大运河岸
 
(王世龙,诗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青青潞园,文韵悠悠
——《潞园散文选》序
张宝玺
 
    “潋滟春波散碧漪,白苹初叶麦初歧。潞河三月桃花水,正是乘舟荐鲔时。”这是康熙皇帝咏潞河风光的一首诗。虽说潞河也像许多河流一样,在漫长的岁月流逝中悄然隐匿了芳踪,但那潋滟春波的灵光,桃花流水的神韵却深深地融进她曾经流淌过的每一寸土地——潞河中学便是集那灵光与神韵为一体的钟灵毓秀的沃土。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辉映着运河之畔的长桥塔影。
    “大哉通郡,教育日新,唯我潞河,咀华含芬。睹外观之雄伟兮,谁曾媲美。叹内容之严整兮,人才蔚出。洒函丈之化雨兮,桃李成荫。望潞河之蜿蜒兮,钟灵毓秀。揽燕云之形胜兮,震古烁今。渊源深长兮,蕴藏不尽。前途远大兮,希望无垠。神为之畅兮,气为之旺。莘莘青年之聪慧兮,皆后来之主人!”——这是潞河中学的《校赞》,出自本校1928年年刊,署名为岳璞。区区一百二十四言的篇幅,涵盖了对学校地理位置、外观内涵、教育成就的赞美和对学校未来的美好祝愿,洋溢着对母校的挚爱和身为潞河学子的自豪之情。
    是啊,潞河中学,历经一百四十余年风雨变幻,具有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也积淀了沉实丰厚的文化资源——这里走出过为国捐躯的烈士周文彬,走出过在遥远的地方歌唱的西部歌王王洛宾,走出过在物理学殿堂大显身手的科学院院士黄昆,还涵育出以赤子之心描绘着大运河桨声灯影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如今,又走出了一位璞玉般清新夺目的维族诗人——麦麦提敏……怎不值得潞河学子们骄傲、自豪?
    走进潞河中学的校园——潞园,春有媚柳轻娑,芳菲遍地;夏有碧草茵茵,翠色满园;秋有枫叶如火,绚彩盈眸;冬有疏条交映,情韵漫天。还有方塘如鉴,映照天光云影;山如虎盘,踞守庠府圣地。更有红楼钟声,传承悠悠古韵;满园墨香,弥散着浓浓诗情。
    潞园,有着生长诗意的土地;潞园,有着创造诗意的人群。145年的沉淀涵养,曾经成就无限辉煌——“人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格教育”的成果光耀华夏,使得这块有着光荣历史的土地,蕴蓄着太多诗意的美丽和诗性精神。在这块土地上,民主自由的精神熏陶过,民主先驱的热血浸润过,抗战救亡的壮举发生过,神童作家的美誉震响过……充满诗意的灵魂在这里栖居。
    在这样的地方,这样的人群里,从来就不缺少文学的身影。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潞河的校园里,就曾经有过层出不穷的刊物——旬刊,半月刊,校刊,后来又有年刊。1988年,乡土作家刘绍棠为母校文学社题写了刊名“潞园”,新一代的文学社也因此得名。如今,文学社社刊《潞园》,又以丰富的内涵,崭新的姿态,绽放在潞园永远苍翠的苗圃中。2007年,我以通州区文联主席的身份,被聘请为潞园文学社顾问,亲眼见证潞园文学社一路走来,在积极探索中不断成长、壮大,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当今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消费时代,人们普遍表现的社会心理是急功近利和及时行乐,甚至导致了人生观的混乱。所以有人说,文学已经被时代所遗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享乐的追求是现实的,而文学却恰恰相反,它最终是个性的、心灵的,它需要一个广阔宁静的创作空间,摆脱日常琐屑的纠缠,有平静的心灵来做梦,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高远的胸怀去追梦。而在潞园,却有着这样的空间和土壤。在这里,以徐华校长为领导的学校领导集体真正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使“人本位”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人格教育”的成果日益辉煌,使得这块有着光荣历史的土地,蕴蓄着太多诗意的美丽和诗性精神——
    文学社的社刊《潞园》是文学季刊,《春之歌》、《夏之舞》、《秋之光》、《冬之韵》,每一期的名字都使人充满诗意的联想和捧读的欲望,也能给人以视听触感的全方位享受。刊物中的文字更犹如一场精神盛宴——自然清新,朴实敦厚,朝气蓬勃,丰富多彩——这里是青春的园地,诗风文韵流淌着春意盎然!真正是“诗风拂绿心中柳,文韵浸开眼底春。含英咀华品佳酿,肺腑生香气自纯!”
    今年,恰逢潞河中学145年华诞,潞园文学社要以社员一年的文学创作作为给母校的献礼,既是表达寸草春晖的感恩,又是对一年来创作过程的总结,这对文学社社员的成长和文学社的发展都有很好的作用。我还要说一句,则是张丽君老师对潞园文学的苦心经营与奉献,虽然离不开学校领导对发展校园文学的大力支持,但我还是要说,正是因为有张老师这样的众多老师,才有潞河校园文学的春天。谨以以上文字作为《潞园散文选》之序,来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和欣慰。
    祝潞园文学社社员读好书,做好人;辨是非,写好文。正像你们文学社宗旨所言:乘文学方舟,荡创造兰桨,扬潞河清波,成青春梦想!
                                                                                                                          2012.5.20.
 
(张宝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通州区文联主席)
 
 
《潞园小说选》序
 
刘  祥
 
    先睹为快《潞园小说选》,首先想到刘绍棠。因为这部小说选出自潞河中学,这里曾经出了神童作家刘绍棠。潞河中学是一个生长作家的地方。
上世纪五十年代,通州不仅潞河中学出作家,通县师范也出作家:从维熙、房树民。他们都是新中国的宠儿,且沾了孙犁《荷花淀》的水色灵气。只不过刘绍棠名气更大,课堂上自己学自己写的课文《青枝绿叶》嘛!
    潞河中学是名校。检验一所学校的知名度,不仅看学生的高考分数,关键在校及毕业后学子中是否出了人才,出对社会贡献大的高精尖人才。
    潞河中学百年来文脉不断,人才辈出。学生施展文学才华有园地《潞园》;成果有一部部公开出版发行的文学集成;更可喜的是,今年她又出了一位学生诗人麦麦提敏——潞河中学新疆班高三学生,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返回》,并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与《民族文学》杂志社协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上,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
    这部《潞园小说选》是潞河中学的又一文学成果,作者全部为在校学生,集短、中篇小说之大成,凡三十余篇(部),既具规模又富有艺术水准,堪称佳作。
   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今日的潞河中学文学现象有几点不同。首先是当时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人们文化水平较低,人才匮乏,一颗新星闪亮,万众举目灿然。而今,蔚蓝色的夜空下已然是群星璀璨了,整体亮度增强了,反倒感觉不那么夺目了,这不过是人的视觉的原因吧?
其次,文学作品的题材更加广阔宽泛了。五十年代刘绍棠的小说大多为田园牧歌、新人新事,清新流畅,味道当然很浓;但今日新生代作家更多了校园深处、社会广角,甚至不乏哲学家般的深沉与史学家般的厚重。
    再则,艺术手法多样化了。现实主义依然为坚实的大地,浪漫主义辉映在高远的上空,什么穿越、悬疑、科幻、武侠、荒诞、后现代……不一而足。
    我叹服学生们写自己生活、自己感受的校园小说。它已不只是写个人物、讲个故事的述说,笔触早已深入心底,给同龄人以共鸣,予非同龄人以震撼。他们对现有应试教育制度以分数定身份定前途的无奈与无助,对学校和家庭与社会扼杀青少年创造性、天然个性的黯然与失望,“像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里自己游走于一条又深又长的走廊,远处涌动的黑色慢慢袭来,包裹住她,带走了她的青春,她的梦想……”“向日葵永远追逐阳光!那到了晚上怎么办?它会沉睡,为第二天的追逐积蓄能量!”然而,“太阳在一座座墓碑后面隐下了地平线。”(参考《别忘了我们的梦想》、《沉睡的向日葵》、《琴路》)
   《潞园小说选》打破了传统中学校园小说的禁区,出现了少男少女之间朦胧的爱情的描写。这些描写无疑都是心底流出的,是阳光下的行云流水,纯洁、恬淡、细腻、委婉。无论是《红线结》里一个红线编织的腕带引发的对异性的绵绵遐想,《没有长大的那些日子》里的几位男女学生曲折而小小的心理纠结及对“棉花糖”的诗意理解,都为我们展示了一片鲜为人知的大森林之内的草坪,盛开着一朵朵淡雅的小花……
    社会生活是学生作者涉猎的重头戏。《丢了》通过自己不同年龄段送钥匙、送钱包、送雨中跌伤老人去医院三件助人为乐好事,与受助者不同的、越来越不理解甚至是不公正的待遇,揭露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化,批判了被金钱异化的社会人际现实。《海子的海》、《黑暗中的灵舞》都是对老少边穷地区失学少年的同情与哀婉;《地下通道》和《血球》则以荒诞或刀抹油彩的手法,凸显着对底层人及失意者的巨大人文关怀。
    “光,可以移动影子,风,可以摇撼枝叶,意志却深埋在地下。”(摘自《文艺报》)《潞园小说选》里有几篇对真善美与人的自尊、自强意识喷贲张扬的小说,《借我一张通往家的车票》、《莫小米的夏天》、《心诚》、《樱花祭》等,亲情在这里温馨地放大,意志由小草长成大树,树冠上高扬着永不言败的旗帜!阳光穿透层层夜幕,现出希望的一线曙光!
   自然还有些并非现实题材的小说,《凤凰祭》、《狼皮琥珀》、《呼唤》……战栗着远去的刀光剑影,或侠肝义胆在残破的斗笠阴影下跳动,伸张着公平正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跌宕,氛围神秘灵异,真不敢相信它们竟出自初涉世事的少男少女之手。
    总之,《潞园小说选》是潞河中学文学传统的产物,是潞河中学上层设计者匠心独具的特色展示,它继承了刘绍棠作品的“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又平添了时代风云变幻下的多角度多色调的生活底色。
    愿潞河中学出现更多个刘绍棠,祝通州成为闪亮全国的文学之乡!
 
                                                      2012年7月7日于运河新城核心区中上园
   (刘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通州区作家协会主席) 

 

上一篇:曲阜实验中学北辰文丛隆重出版
下一篇:深圳红岭中学《创意红岭丛书》出版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