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刊出版 > 校园文丛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张彦龙《花蹊上的思索》 2013-04-25 09:59:48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谁在为文学而坚守(代序)
 
——读张彦龙《花蹊上的思索》
 
◇王世龙
 
彦龙老师要结集出版一本自己的书——是他多年来文学创作和教学随笔的处女专集,要我为之写序。我在电话里说:“你认识不少名家,还是请一位给你写吧,那样会有门面的。”可他说:“我就认定你了,谁让我们是老朋友呢?”说到朋友,我自认不好推托,只好答应了。
说起来,与彦龙相识已经有十多年了,皆因文学的缘故。那时,我在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参与主持一个全国校园文学社团的研究组织,在石家庄市第十六中学任教的彦龙参加了。刚开始认识他,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因为他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总是在倾听别人说话,所以常常被人忽略。后来,我读了他创办的《海潮》文学社社刊,读了他的作品,读了他指导评点的学生习作,读了他每次赠送样刊时所写的虚心请教的书信,我便对他重视起来,于是就有了交流,渐渐的就成了良朋师友。并且一起为开展校园文学活动而不断合作。我记得那是2000年,我刚到《中学生》杂志社工作不久,他们学校举行“海潮”文学社3周年文学活动,邀请我前往参加。这样我们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虽然他们学校不是什么重点学校,但他们的校长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很支持彦龙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在彦龙的带动下,许多老师都热心参加文学社团的工作,并且积极和教学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吟诗作文,使校园充满一种了活力。我在学校中亲身感受到文学活动的生机,老师们是那样生动活泼,自然,学生们更是充满了一种学习的情趣。从这里,我再次验证了文学给教育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绩效。
十六中良好的校园文学氛围,离不开彦龙的无私奉献。可想而知,文学兴趣与追求目标给了他动力,也给了他压力。它除了做好正常的教学工作,业余时间几乎都在苦心孤诣地为《海潮》文学社奔忙,开展文学写作培训,修改指导学生习作,带领学生从选稿编稿到排版校对、设计印刷,这其中的劳动不少于正规期刊的工作量。同时,彦龙不仅仅是埋头于自己的案头,而是走出校园,扩大视野,积极参加全国性的交流活动,参与校园文学课题研究。这些,对于他来说总是乐此不惫,他感到那不仅给教学平添了生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在忙碌的教书中保留着那份对文学的痴情与追求。
彦龙从中学时代就喜欢文学,到考入大学后才开始真正的文学创作,在大学时期发表了不少作品。大学毕业当了教师,对文学痴心未改,教书之余坚持阅读与写作。由于职业的关系,他的文学兴趣渐渐和教学结合起来了,把那份对文学的激情化作了对教育的热爱,带领学生搞起文学社,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我相信,像彦龙这样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一定会充满了文学味,——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我想做他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
如今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花蹊上的思索》是他任教十年以来对文学创作以及语文教学的一个小结。由于版面的关系,书中只是选了部分作品,但已经展示了他的思想与文采。都说文如其人,在“诗意点笔”中,读这些散文篇章,你会感受到彦龙的豪情、人格与责任感。他的文风极具阳刚之气,读来无不使人感到一种震动而产生共鸣。特别是《谁在为文学而坚守》一文,作者直抒胸臆,观点鲜明,铿锵有力,表现了在物欲横流的变革时期面对文学精神的消解趋势而发出的急切的呼唤。这篇文章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作为卷首语转载,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文学在文学界有些过度泛滥,在金钱面前变得媚俗,正如彦龙所说“整个文学界笼罩着浓浓的市侩气与及其低级的庸俗化的写作倾向”,而在我们的讲台上,文学仍是那么高贵,——也必须是高贵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新一代。谁在为文学而坚守?透过彦龙犀利的文笔,我们可以响亮的回答:是我们站在讲台上的文化传承者。
我们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血肉。彦龙的文学作品首先体现出的是思想,是有感而发的真写作。无论是学生时代的习作,还是近年来的佳作;无论是抒情散文,还是杂文随笔;他的文学创作都是诚实健康的。他的作品没有停留在反映事物的表层上,而是有着积极向上的思考,于是读他的篇章就感受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就语言而言,其特色是明朗的,他没有玩语言,而是扎扎实实地运用母语,鲜明的表达自己燃烧的思想,书写自己阳光的情感。像《夜过黄河》《感受沧桑》《点笔扬州》《生命断想》等,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感受中表现出自己的一种责任心,给读者传递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使命信息。这与时下许多“小资情结”的玩文学,陷入“小我”中发泄颓废情绪,读其作品让人感受到的生活是一片迷茫与苍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许是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它所具有的文学创作品质。
这本书稿还选收了作者的一些教学论文,从中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教师,并没有潜心于去当一位作家,而是展开文学的翅膀做好一位语文教师,发挥文学给他的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写作能力,积极研究教学,这样的老师应当才是能够达到最高境界的老师。
另外,书稿中还插了彦龙的几幅画和书法作品,我才知道他原来还有这方面的才能。看来,一个有艺术造诣的人,诗琴书画都是相通的。新形势下对教师的要求是复合型的,当前束缚新课改的最大瓶颈其实就是教师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水平。我想,如果每位教师都像彦龙那样具备一些艺术特长,我敢说我们的文学或者教育,都会以新的历史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在这里,对彦龙的作品我没有一一评说,只是借此机会说了一些他文学创作的理由,好像没有抓住主题,但我想,还是请读者评判为好。
近几年来,我提倡教师的文学创作,因为我也有与彦龙一样的教学经历。有自身的深刻体验,才有说话的权利。倡导教师的文学创作,就是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陶冶教师的才情。因此,教师的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定位。
像彦龙把自己的文学志趣嫁接到培养学生们的身上,“海潮”文学社和他的学生们成了他另外一种形式的文学创作。他以一种点燃星火的力量打造文学精神,坚守着文学阵地,传承着民族文化。在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张彦龙们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员,在讲台上插上文学的翅膀,带领莘莘学子飞翔起来,成为教师文学的领头雁。
2007年6月9日于北京通州自然佳境寓所
 
(王世龙,笔名海生、海川,男,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编委,“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主持人。近几年来倡导教师文学创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组长、中国教育文学网总编等。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著有诗集《乡土恋情》《山庄》《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等。主编校园文学读物数十种。)
 
 
目  录
 
01总序
03谁在为文学而坚守(代序)/王世龙
 
上编·十年杏坛作品选
 
·诗意点笔·
 
03谁在为文学而坚守
05寻悟文化之根
16夜过黄河
20观照北陵
24感受沧桑
26点笔扬州
31瘦西湖漫笔
35流动的心语(三章)
38以书为伴,走好人生路
39老师,别忘了您的节日
41野三坡两记
43默读阳光
44从“眼馋”到“嘴馋”
45关东一路风雨情
48涟漪消失
50生命断想
52诗歌三首
55校园纪实四则
63“绿荫”下成长
 
·灯下文论·
 
66一份关于设立“寒门学子助学金”的倡议
69“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结题报告
75人教版高中语文一册文本失误及商榷
79开启学生的写作动力系统
83给学生一双慧眼
86200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阅卷评述
93多而似滥,浅而欠严
96试述教师威信树立的必备条件
98怎样答好主观性阅读题
101我于否定之管见
104放手学生,提高作文批改效率
106自我减压授人以渔
109“百日硬笔字速成”实验计划
 
下编·学生时代作品选
 
115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高等教育
117由《香魂女》透视当前的影视界
119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明显问题及其改进的几条思路
122科技时代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面向科技
126咬文嚼字二题
127拉响开往荒原的汽笛
128在失恋的日子里享受悲哀
130关于《青春之歌》点滴之我见
136关于《沉沦》性苦闷之我见
138山上道人家,云中神仙府
140《近邻》主题之我见
142幽咽沉绿湖
145有罪的感觉
147也算一种诗话
149静夜的思绪
152给沈老师的信
156学习语文的点滴体会
159中山湖的诗(组诗)
161风筝二题
162啊,我爱的女郎
163组诗六首
168观《雷雨》
169山庄正月
171逝者泪
174浪淘沙·迎龙年
175忆秦娥·再咏平山
 
176一段心路的历程(后记)
 
 
一段心路的历程
 
 
这本小书主要收录的是我十年来的文稿,它们涉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学与教学上。其实其中的一些稿子,是无法区分它是属于文学还是属于教学的。但或许是因为我是语文老师的缘故,才使得这些文稿无法划清归属的吧,我把文学与语文教学常常混为一谈了。文稿按文学创作(主要是散文与诗歌)和教学论文两个栏目分类,各栏基本上以时间的由近及远排列,这样就组成了上编。
下编收录的是参加工作以前的少许文字。由于少,也就没有再分文体类别,仅以时间排了序。这部分文字,说实话,价值不大,本没有打算收录,后来考虑到自己文字生活记录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眷恋,于是就保留了其中自己认为还能说得过去的一部分。
我自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首先是读别人的文章。初中一直读《中学生》杂志,也就是今天王世龙老师他们编辑的这本杂志,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现在自己能与《中学生》的编辑老师们认识,并成为朋友。初三时又加订了一本《中学生读写》,好像四川出版的。第一本记得是在供销社买的,一看就丢不开了,于是就订了一年的。对了,那几幅画中的“游”“望”“憩”“飞”,就是临摹《中学生读写》封面后加工而成的。高中期间,我改订了《少年文艺》,并参加了《少年文艺》举办的“新芽”写作培训班,沈逸编辑是我的辅导老师。现在想想,应该说,正是这三本杂志给予了我文学的启蒙和创作兴趣的引导。
其次写自己的文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初三时给原石家庄地区的《建设日报》投稿,由于当时投稿不用自己贴邮票,仅需把信封右上角剪下一个小三角,注明“报社邮资总付”就行了。所以一周一封是我的频率,虽然一篇也没有被采用。直到高中时,我们创办了“绿荫”文学社,有了自己的园地《绿荫地》,才得以“发表”习作,尽管是手刻油印的小报刊,但当时已经很兴奋了。再后来,哈尔滨出版社的《中学生锦言大世界》收录了我的文字,特别是在全国中学生文学夏令营选拔营员赛获奖之后,“成言”的名号在全校就众所周知了。“成言”,其实是我在初三时就启用的笔名,当时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谦虚,“言”,语言,话也。就是说自己写出的文字能成话了,还不敢说能“成文”“成章”;二是对自己的鼓励,将来写出来的东西要独成一家之言。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是相距很远的。那就还让它继续鼓励我写下去吧。
自己的文字有真正意义上的发表,那是上大学之后的事了。《幽咽沉绿湖》发表于1993年的《石家庄日报》文艺副刊上,紧接着《有罪的感觉》(发表时题为《回家》)、《山上道人家,云中神仙府》《感受沧桑》《拉响开往荒原的汽笛》《父亲》等陆续刊登在了《石家庄日报》《河北文学报》《新闻文学导报》上;同时,非文学类文章也开始见报,如《咬文嚼字二题》(《中国教育报》语言文字版)、《适应市场经济,改革高等教育》(《石家庄日报》理论探索版)等。这一时期的文章都是用“成言”署名的。
1995年参加工作后,文字方向开始关注教育和教学方面。在《中学语文之友》(河北廊坊)、《语文天地》(黑龙江)、《校园与文学》(湖南)、《中学语文教学》(北京)、《语文世界》(北京)、《特级教师》(山西)、《中学生》(北京)、《初中生》(湖南)等杂志,及《学习报》(山西)、《作文辅导报》(内蒙古)、《阅读与写作》(吉林)、《语文周报》(河北)、《读写天地》(河北)、《初中生周报》(河北)等报纸上,零零散散,陆陆续续,长长短短,发表了这类文字200多篇。其间,多家报刊聘我做他们的特约编辑,或特约撰稿人,有时我竟还背负起了稿债,说起来也真叫我惊讶的。
2000年前后,社会性的职务也多了起来。先是石家庄市校园文学社团联谊会会长,接着是河北省校园文学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再是全国中小学文学社总社常务理事,现在又加上了一个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的常务理事。组织会议、主持会议、学习考察成了寒暑假里主要忙碌的内容。今年在山东召开的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师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交流会上,自己还被课题组领导王世龙老师当作校园文学活动教学的专家,点名对当地的校园文学大课堂观摩课进行了评课。说来惭愧,近来穷于应酬的多了,踏实学习,丰富提高得实在还很不够。今后,我将在这方面做出检讨,以求自新。
再次提一下我的书画。对书画的爱好也自童稚始,虽然勤奋,但进步甚微。高中时还曾一度考虑学习美术专业。大家看到本书中插的几幅画都是我上中学时学做的,只不过现在略作了点加工罢了。书法没有专门承过师,见好字就临摹,故现在写成了“四不像”。可由于爱好的缘故,去年我印了一本自己的硬笔小帖。自赏把玩尚觉不足,给学生学习亦觉惭愧,因此这批字帖除了送熟人,大都捐赠了乡下的学校。为了存照,本书中添加了两幅。软笔字是新近刚写的,凑凑热闹而已。
总之,本书的价值有限,仅是我自己的一段心路的历程记录而已。希望读者笑读之,慎取之,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
最后,谨表对“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组,及王世龙老师的真切谢意。
张彦龙于苦乐斋
2006年9月 

上一篇:林红晖《漂泊情怀》介绍
下一篇:施向军《诗的故事》介绍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