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课题工作报告
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组长 王世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
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以及重庆市教科院、九龙坡区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的领导和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届“中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学术报告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如期召开了!今天,大家欢聚一堂,倾听专家的指导报告,开展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会议,对于探讨语文新课程改革和研究素质教育发展途径,具有特殊意义,是又一次全国中语界关于教师文学的特色盛会!在此,我谨代表“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向出席会议的重庆市有关领导,向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领导以及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热情参加课题研究的各实验学校成员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就有关工作向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作一简要汇报,请予以指导。
一、课题立项以及开展研究工作回顾
(一)课题确立的背景与意义、研究价值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由过去单一的“工具性”逐步与“人文性”相统一,开始注重 “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被传统“应试”观念忽视的个性化素质教育。然而,如何进行这些新观念的语文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中还停留在表面上,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建构一种多元化的、开放灵活的语文教育方式,是目前一个急切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其中,文学教育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部分。文学教学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以文学活动为突破口、切入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语文大课堂”,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这种教学方式,对我们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承传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而当今的教坛中,教师文学创作却很薄弱,真正具有实际写作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据调查,语文教师能拿起笔来写点文章者,不足20%),即使有些教师喜欢写作,但因教学条件所限,又缺乏交流的平台与文学的气氛,而使才情难以得到完美地发挥,也影响了教学生活的情趣及创新能力等。而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素质中如果缺少文学修养,其语文教学就会苍白无味。特别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课改的形势下,教师作为文化、科学知识传播的使者,其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写作技能和文学精神。
于是,我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全国中语会共同确立了“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这个课题,把教师文学修养这个制约语文教育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二)筹备建立“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创办《中国教师文学》和中国教育文学网站,为课题取得研究成果搭建平台
2004年7月29日,由“十五”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课题组发出倡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写作学会、全国中语会等单位共同组织了部分具有一定写作实力且有教研成果的教师同仁,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研讨会,同时筹备成立了“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宋志明教授从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谈了自己对于搞好教师写作研究课题的看法,指出没有文学修养的教师是苍白的,特别是语文教师,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好写作,或者根本写不出文章,那怎能教出好学生?事实上,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的素质问题。他说,人大资料中心确立这个课题,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多出成果,从而起到骨干带头作用。被大家一致推选的教师文学领路人、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理事长、著名作家毛志成教授从自己的教书经历与写作经验,向大家发出倡议,开创教师文学阵营,搭建写作与研究的平台,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明天的语文教师成为生动的教师、充满诗情富有灵气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健康地走上素质教育快车道。著名诗人林莽从普及新诗教育的角度,从新教材入选当代诗人的作品谈到新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及其所取得优秀成果,对诗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从一线来的各地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介绍了许多经验感受,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有的学校领导观念保守等等。这次研讨会探讨了语文教育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认识到开展教师文学课题研究活动,是从根本上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的文学修养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学教育,影响到语文教学。因而提高教师文学修养,应是当前语文课改的重要一环。
2004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批准立项了“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组建了专题组。由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部设立专题组办公室,制定了专题组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管理条例(见中国教育文学网“课题研究”频道)。先后聘请陈金明、陈建功、毛志成、吴思敬、宋志明、高自龙、刘堂江、梁晓声、周正逵、林莽等著名专家、作家组成权威性的学术顾问组。
2005年6月,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在河北省祖冲之中学和北京文心雕龙文化发展公司的赞助下,开通了“中国教师文学网”(后改为中国教育文学网http://www.eduwx.com),凭借网络的优势,开创一个独具特色的网站。网站开通后,吸引了许多教师、学生、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投稿,成为一个互动的教学研究与文学交流的平台,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曾有网友评价说:“在泥沙俱下的网络横流中,这真是一眼至清至纯的泉水!”现在,网站正在改版,扩大频道与栏目,欢迎大家参与。
2006年3月创办了《中国教师文学》。开卷号由课题组首席顾问毛志成教授和全国中陈金明教授分别作序,主要栏目有“我们的声音”“我们的作家”“我们的诗人”“我们的文学部落”“杏坛实力方阵”“八面来风”“文学大课堂”“我这样指导作文”“课下随笔”“文学教育自由谈”“写作指南”等,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新课改形势下教师文学风采,入选作者是全国各地身为省级以上作家协会会员或特、高级教师以及青年新锐教师的优秀作品,同时较好的体现了语文教育“教”与“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对于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7年6月我们编选了第一套《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5册,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这5册分别是广东潮阳一中赵钦宣老师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在学与政的边缘》,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施向军老师的诗歌集《诗的故事》,福建厦门集美中学林红晖老师的散文随笔集《漂泊情怀》,原石家庄市十六中张彦龙老师的教学随笔集《花蹊上的思索》,王世龙的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在文学图书出版艰难的情况下,这套丛书出版却顺利出版,并有较好的发行量。
我们通过一些实际行动,倡导教师文学创作与研究,进一步发展“教师文学”,为提升教师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搭建一个美丽的平台,为开展好课题研究并取得更大成果开辟交流的园地,为教师同仁创建一个语文教育的最富有、最人性化的精神家园。
(三)通过试点实验学校调查研究,为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寻求经验与途径,并已初步取得成果。
“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确立后,为使课题研究有的放矢,扎扎实实,我们本着严谨求学的态度,先行向有关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对本课题有认识的同仁设立试点实验基地和试点实验学校,先后有山东莒县实验基地、重庆九龙坡区实验基地、浙江平湖实验基地和28家实验学校参与。
1.敢于领先的山东省莒县实验基地
莒县教研室王琼老师带领语文老师们,率先申报了实验基地,设立了10所实验学校,每校承担一个字课题研究,从2005年9月即作为试点展开实践研究工作。他们鼓励教师进行文学阅读与创作,出台了一些首创性的管理政策,如教师的文学作品发表了,享受和论文一样评优晋级的条件,这可谓破规之举。莒县教研室于2006年3月创办了全县专门为教师文学创作操练与展示才华的平台——《文心流翠》,使教师的文学阅读与创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同时,各实验学校也纷纷创办文学社及其社刊,积极构建自己的“语文大课堂”,开展大课堂教研活动。2006年4月22日,他们承办了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经验交流会——那是一次教师文学创作与教学实践活动相交融的科研盛会。试点实验学校莒县三中作了“语文大课堂”多课型现场展示,交流课题研究经验,探讨发展方向,进一步宣传了提升教师文学修养对于语文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标志着教师文学修养研究进入发展轨道。
2.开创理论研究新局面的重庆九龙坡区实验基地
由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申请立项的“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子课题“教师文学修养的提高与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同属重庆市教育学会2006年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于2006年10月28日在重庆市高新区竹林实验学校隆重召开了开题会。这个研究基地的特色是,实验学校不仅有中学,而且有小学;参与教师不仅有文科教师,而且也有理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文学修养的提高对各科教学均有所体现。他们结合来多学科、多单位、多层面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在近一年的研究实践中,注重将课题的选题分解为四个主题:教师文学修养的理解与科学认识问题、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途径与影响因素的问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人文教育的联系问题和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问题。结合四个主题,“教师文学修养的提高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组课题研究“三个结合”: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结合,课题研究内外相结合,课题研究成果形成与推广相结合。他们围绕课题研究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实践活动,采取“以会带训,以网络课题资源整理自学与学习心得交流,以论文撰写参与评奖,文学走进校园专题活动,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实施新思路论坛汇报”等研究的措施,认真收集相关的过程性的资料,加强资料的分析与提炼,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较高层次的评奖认可与发表。特别是课题带头人、九龙坡区中小学教研室张世平先生,不仅身先士卒带领大家热情而又真诚地开展研究活动,而且他个人已经写出了具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如《浅谈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文学修养的认识与思考》等,并且他代表课题组正着手起草撰写《教师文学修养论》书稿。
九龙坡实验基地的研究成果将对我们课题研究从理论层面上得到提升,有着重要价值。今天,我们在重庆召开这次学术报告会,除了聆听课题组顾问专家的指导报告外,就是主要学习九龙坡实验基地的经验与科研成果。
3.颇具教师文学特色的浙江平湖实验基地
浙江省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申报立项的子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学素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于2006年12月9日举行了开题会。该课题主要由平湖中学和当湖高级中学两所省级重点中学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共同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浓厚文学特色的语文名师和优秀教师群体,恢复语文教师的文人本色;让语文课堂回归诗性,让文学气息充满校园,以此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使语文的人文性得到宏扬,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人格得到提升。这是他们的目标。
立项以来,在子课题组组长平又亮的带领下,他们积极开展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培训学习和校本研修活动,所有全市性的高中语文教研活动均和本课题研究整合起来,让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成为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一次专题培训活动。通过创设各种教研载体,举办教师文学创作竞赛活动,读书活动,为提高教师文学修养搭建平台。
如实验学校平湖中学,创办“语文楼阁” 教研网站,和语文特级教师“梁种玉工作室网站”、邓巧洪老师的“邓子读写院”、朱永明老师的“柳岸语文网”、芦苇岸(省作协会员、青年诗人)的“中国诗文网”,组成了一个相互链接,相互补充,共享资源的多姿多彩的语文网络。2006年5月,学校教师文学刊物《江南风》创刊,成为学校语文教师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平台。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的青苹果文学社刊《青苹果》和学校读书杂志《家园》。另外,《平湖中学报》也主要由语文组教师负责编辑。
实验学校当湖高级中学早在2000年10月就创办了教师文学刊物《垄上行》,参加课题研究有了较为深厚的资源,语文组教师人人参与文学创作,组内经常性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另有学生文学社刊《踏浪》,校报《当湖潮》。
他们已有22名教师加入浙江省作家协会、嘉兴市作家协会、平湖市作家协会,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教师作家队伍的壮大是教师文学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既扩大了教师的影响,提高了教师的社会知名度,也使学生更加崇敬自己的老师,并由此热爱语文,热爱文学。
4.其他实验学校都通过课题研究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山东济宁市长沟镇中学王亚桥主持的子课题研究成果引起关注 。王亚桥本人喜欢文学创作,是一位非常有文才的乡镇教师。他申报立项的子课题是“教师文学修养与课程资源开发”。由他编创,经课题组指导编写的研究成果——校本教材《长沟乡土文化》正式出版后,引起语文界专家的关注。该书把他的家乡长沟的历史、经济、文化、风土人情,通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学反映出来,按单元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图文并茂,编写体例完整,系统科学,具有开创性,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反映了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此外,浙江永嘉碧莲中学、江苏省华罗庚中学、湖北省黄冈市蕲春一中、江苏省常州市横林中学、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等实验学校,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此不一一介绍。各实验基地学校的中期汇报材料将在中国教育文学网发表交流。
希望以这次报告会为起点,大家互相学习,进一步整合研究成果并转化到教育工作中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即“教学相长”的教育结构,为其他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待下一次会议召开之时,为大家提供更大的科研成果。在此,我代表专题组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各实验基地的领导和成员老师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的主要工作计划
通过本届会议,总结各实验基地的做法,特别是重庆九龙坡实验基地的经验,我们进一步探讨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与实施计划,继续建立新的实验基地与实验学校,在“十一五”期间,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目标并取得更大成果,使实验学校成为独具教师文化品位的特色学校,使实验教师成为独具文学风采的新型教学专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专题组以“提升教师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适应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建构一种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式,为语文教育发展增添新活力”为宗旨,探讨新形势下加强教师文学修养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以提高教师文学修养为切入点总结整合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案例),力争完成双重目标:既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有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包括专著、论文及优秀案例等),又发现培养一批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高品位语文教师(敢于创新的语文教改先锋);既为推动新课改而构建一种具有文学独特魅力的教学模式,又为繁荣校园文化作贡献。
(二)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子课题研究。
研究内容从理论(即子课题论文)与“语文大课堂”课型实践(案例与设计)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进行,最终落实到教学实际之中。
拟设主要子课题有:
(1)新课改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加强教师文学修养的成功经验与问题、对策研究);
(2)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
(3)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新教材的使用研究;
(4)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5)教师文学修养与阅读教学研究;
(6)教师文学修养与作文教学研究;
(7)教师文学修养与课堂教学研究;
(8)教师文学修养与人文教育研究;
(9)教师文学修养与文学教育研究;
(10)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实践课研究(校园文学社团实践活动研究);
(11)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研究;
(12)教师文学修养与口语交际教学研究;
……
(申报单位或个人根据实际需要与特长,也可自行设立与之相关的课题,由专题组研究确定列入子课题)
2、关于“校园文学大课堂—文学大课堂—语文大课堂”
“校园文学大课堂”的教学思路是“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必须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所以现引入本专题继续实践探索(参见王世龙《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结题论文)。其主要理论是:
“校园文学大课堂”,本质上还是要从“文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但不拘泥于“文学”,而最后又要落脚于“文学”。之所以从“文学”作为切入点去构建“语文大课堂”,是因为“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凭借艺术的魅力,美的感染力,把真、善、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娱乐、审美感染着人。文学阅读与写作是诉诸心灵的,是人的情感需要。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富于幻想、天真烂漫、好奇好动、渴望求知等成长的心理特点,最容易喜欢文学。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学会自我表达、宣泄自我而完善了自我,使心灵得到升华——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复杂过程,从积累到构思以至成文,需要运用观察、体验、想象、分析、比较、概括等智力技能,需要语言的储备与表达,在语言的探寻中得到了精神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进而提升了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因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学习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育之中的,这就是说,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点,语文教学才会成功。写作需要语言,语言需要阅读,阅读给人愉悦,愉悦给人以生活情趣,情趣给人以感悟,感悟又促使人写作,这个过程是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通过“校园文学大课堂”建构知识框架,以文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学习的最佳情境,真正使学生被动的学语文变为主动地追求,使封闭的小课堂变为开放的大课堂,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在“校园文学大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策划、导演、组织者,要打破教师所教班级的独立性教学方式,而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同一年级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同一年级教师要集体备课,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共同策划设计教学方案,做好活动准备,主导实施步骤,做好组织、管理与参谋,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动态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使语文学习充满无穷的乐趣。
这种“语文大课堂”对教师的文学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会写,而重要的是会“教”——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提升文学修养,同时又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一篇文章来写,让文学的独特魅力吸引孩子的心灵。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学修养,能写一手好文章,就能机智地把握课堂,组织教学,使课堂充满诗意,充满情趣,充满灵气,有人情味,有文学味。
爱文学吧,愿每一位教师都具备文学修养,富有文化品位,具有高尚的人格,深刻的思想,闪烁的个性,优美的语言,仁爱的情愫,深深地去感染每一位学生,“言传身教”“有教无类”,使我们的学生天生喜欢文学,喜欢语言,喜欢语文,喜欢学习。如此,我们的教学能不生动吗?能不得“高分”吗?
(三)研究方法、措施与途径
理论研究:
依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新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提升教师文学修养对于驾驭语文教学能力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语文大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主要采取调查、归纳、借鉴、分析、探讨、总结等方法开展理论研究。
措施与途径:
1.选取具备科研条件的学校或县地教研室合作,设立“实验学校”和“实验基地”(子课题项目申报另拟),通过个例对比、调查分析等,总结研究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实验基地”起到示范与带头作用。
2.由各实验基地与实验学校负责人组成核心成员组,完善专题组工作管理条例,
明确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研究工作的开展。
3.引导那些具有一定文学创作成果的教师个人成为专题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
不要只埋头于个人创作,而是把自己的创作热情与经验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文学特色的语文骨干教师。
4.充分发挥中语会、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等专家资源优势,积极为“实验学校”或“实验基地”服务。
5.围绕课题研究,探索如何提高教师文学修养的途径,开展理论研讨与教学实践并重的交流活动:定时举办研讨交流会、“文学大课堂”观摩课、教师读写竞赛、文学创作笔会(教师作家与培训)、论文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文学独特的魅力开启语文教育之门。
6.依托中国教育文学网,或与有关报刊合作开辟栏目,推介评价发表作品;编辑
出版《中国教师文学》和《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书刊,或联系出版社编选出版成果丛书等。
7.组织成员在国内外采风、考察,写考察报告等。
在开展研究活动过程中不断吸收新方法,研究新思路,力争取得更大成果。
(四)课题研究时间安排:
各实验学校申报子课题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研究时间,但一般不少于3年,须在规划期内,最后一年即2010年不再设立实验学校与审批子课题。2010年最后一年总结评审:实验报告、成果展示、成果鉴定等。
(五)报名条件与办法:(请参见《工作管理条例》)
凡热心于文学教育(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指导研究)、喜欢写作的个人均可填表报名,成为专题组成员(详见个人成员启事);(二)成员所在单位(教研机构、学校)具备一定科研条件且自愿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均可申报子课题,经专题组评审通过并上报中语会同意后颁发立项证书。(个人成员登记表、实验学校(基地)及子课题申报表等材料均可登陆中国教育文学网“教师文学修养研究”栏下载)
专题组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事业心,竭力为大家搭建好这个平台,同时有我们承担“十五”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有广大同仁的积极配合,在“十一五”期间,我们的课题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
各位老师,课题组各位成员,各位专家,以上向大家提纲携领地汇报了专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可以看到,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还需要各位的指导与帮助,更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师来参与!愿我们携手并肩,与时俱进,辛勤耕耘,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愿我们的教育盛开绚丽多彩的文学花朵,愿我们的文学花朵结出灿烂的果实!愿这次山清水秀的重庆之行留下我们教师文学盛会的童话!
祝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谢谢!
(2007年12月22日)
附一:《中国教师文学》开卷号的序言
●毛志成教授的序言
文学园林中的特殊嘉木
千百年来,中国教师对写作(尤其是文学)取拒绝态度的传统曾很久远。大多数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很少阅读教材之外的多种文学作品,尤其很少自己动笔写些情出于衷式的文学作品。只有极少的优秀者突破了这种封地,自己动笔写出了既有较高学识含量又有洋洋文采的传世之作。但那样的作家毕竟是教师界的例外。是大多数教师没有写作愿望的写作才气么?不是。而是封建科举制度和谋生的艰难,压抑了他们的写作愿望和写作才气。一旦给了他们必备的条件,他们的种种文学能量便会释放出来。
这样的例子是有的。
七十年代中后期,粉碎了“四人帮”,人们的思想获得了解放,文学顿时活跃起来,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和作家。而这些作家中,教师的比例很大。而且,他们的作品无论是思想深度、文化含量还是语言能力、笔墨功夫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那时当成了作家的也毕竟是少数。而大多数有文学才气的教师,却被应试教育及其带来的种种重负压迫掉了原有的才气。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观,使很多有文学兴趣的教师得以展示出自己的情采、文采、辞采。
《中国教师文学》的启动,必将使教师的文学创作活动和文学创作成果日益活跃化,日益优质化。教师文学之所以有其独特的个性,之所以有其不俗的质量,首先在于教师是道德和智慧的双重宣讲者和演示者。
《中国教师文学》的创建,功德无量!我由衷地祝愿这片文化园林既能日益繁花似锦,又不断挺立出参天耸立式的嘉木。
●陈金明教授的序言
提升教师文学修养 推动语文课程改革
近些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人们对语文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理念,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还偏重于理性培养,而忽视感性发展,这既影响学生的情绪,也影响了个人的兴趣。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关注审美育人,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发展,而文学艺术就是促进学生感性发展的很好内容。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情感和理智的和谐。文学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读者从文学作品里接触到的,不是抽象的概念、定义、规则、定理,而是人物、事物、环境、生活等感性的东西。这就是文学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美育是以体验为核心的情感教育,其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审美发展。审美发展主要是指人的感性能力和观念意识的发展。这些能力和意识主要是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多年来,各地校园文学社团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为培养学生的感性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正是通过对瞬间的人情事理的感受与体验,来充实自己的情感经验,引起心灵的共鸣,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底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孔子十分强调从陶冶性情入手来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这是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思想。更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人类创造力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艺术教育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人的感性能力在创造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许多西方国家把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课程来看待。需知,文学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教师文学课题研究活动,是从根本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为教师的文学修养问题直接影响到文学教育,影响到语文教学。因此,提高教师文学修养,是当前语文课改的重要一环。对《中国教师文学》的创办,我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她为教师开拓文学的新天地,为语文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附二:《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总序
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作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三尺讲台上向莘莘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作品,承传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比如在20世纪“五四”文化运动时期,不说北京大学等高校那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现代作家,单说浙江的一个“白马湖”现象,就令人感慨不已。当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李叔同等离开都市定居荒村兴办一所春晖中学,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的仁人志士如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等来此讲学,一时间那里英才荟萃。区区白马湖畔,容纳着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学者作家,创造了“白马湖”教育文化,千古流芳。
而如今的教坛中,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却是教师的文学修养普遍偏低,具有写作能力的教师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喜欢写作,但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及其种种重负,使他们穷于应付死板教条、急功近利的所谓教学“常规”,压抑了写作愿望与文学才气,也丧失了教学生活的情趣及创造力。而实践证明,教师自身素质中如果缺少文学修养,其教学过程就会苍白无味。不管是文科教师,还是理科教师,都要具备写作技能,具备人文精神。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努力成为文学创作或其他写作的行家里手。可以这样说,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不称职的语文教师。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文学感悟能力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出精彩。写作是一种自我丰富与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对人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训练。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就应该注意提高写作水平。不仅要会写下水作文、教学论文,还要会写散文、诗歌甚至小说。只有当自己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才会有的放矢去指导学生,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正如著名作家毛志成所说:“为师者,口中有言,笔下无文,一味地穷经皓首,临卷经年,口里虽有千言,笔下实无一采,这是教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为师,就要有见识、有感情、有表述能力,非此便不足以为师;……能用艺术性的语言文字来演示教师的工作、生活、情感的教师,才是生动的教师、有魅力的教师。”(摘自1999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绿太阳文学系列丛书》代序《喜读为师者文》)
从学校来讲,要建设为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就是要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教师的文化素质最关键。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最好的渠道就是让他们学会写作。这不仅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而且会使教师的教书生活感到富有,使他们成为富有文学味的生动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教师,我们的学校就会健康地走上素质教育快车道。
在落实新课标课改的大背景下,开始有不少身为教师的作家、诗人浮出水面,他们勇敢地摆脱应试教育中的一些束缚,以文学的形象打造自己,在校园里“挥斥方遒”,“激扬文字”。他们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善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学活动,以文学独特的魅力开启语文教育之门,成为敢于创新的教改先锋。为了推举教师作家,促进教师文学创作,提高教师文学修养,我们中国写作学会教师写作研究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特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合作,陆续编选《中国教师作家系列》丛书,积极为同仁创作及发表作品提供平台,展现当今教师的情采、文采和风采,共同壮大教师文学阵营。欢迎更多的同仁参与和支持。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著名作家、教授毛志成,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语文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陈金明,著名作家、教授梁晓声,著名诗评家、博士生导师吴思敬,著名诗人林莽,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等名家的关心与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愿我们的文学花朵结出灿烂的果实!
编 者
2007年6月·北京
附三:王世龙为平湖中学《江南风》所写序言
“教师文学”的先锋
——与《江南风》同仁共勉
知道平湖有一个“教师作家群”,是在去年春上筹备山东莒县“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交流会”前,我主编《中国教师文学》开卷号,平湖教师进修学校的平优良老师给我推荐来一些文学作品。会议召开时,应邀出席会议的金中老师带了几种他们学校自办的校园文化刊物,其中有第一期教师文学刊物《江南风》,我不禁感到欣喜。因为我十几年来关注教师文学创作,还是第一次看到一个学校能为自己的教师创办一份文学杂志,并且办刊质量能与国家正式刊物相媲美。到了12月份,他们召开“教师文学修养”课题研究开题会,我于是有幸来到了平湖,参观了平湖中学,见到了以副校长邓中肯为首的“教师作家”们。如今,他们又要出版第二期了,要我写点文字,我怎能不受之一命?当我深夜伏案,读之诗文篇目,不禁心潮澎湃,深深为他们敏锐的思想、精美的文字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所打动,并为之振奋。我感到与时下文学界的创作相比,“江南风”已有了自己“教师文学”独立的风格与品质。他们是教师,拥有丰富的语言功力,把教育的良知与责任,通过一草一木一物一情,本土化、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其作品毫无装腔作势之状,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又闪烁着道义与智慧之光。我一时感慨万千,却不知如何写这篇短文,脑子先冒出一句韵诗:“倾听江南风,平湖开卷涌;忽做杏坛梦,学子踏歌声。”
我原本是一个乡村中学教师,并且很喜欢做一个语文老师,带着我的学生在乡野里搞文学社,舞文弄墨,觉得那种“恰同学少年,激扬文字”的豪情可以在三尺讲台上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引发学生们热爱学习和生活的情感。可是由于当时的教育环境不允许我类张扬自己的文学色彩,备感压抑,因而一步闯入京都,当了编辑。如果我有平湖中学的《江南风》如此条件,我想我最愿意当一辈子教师的。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大环境有所变化,虽然高考变得很白热化,但这是在新课程改革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虚伪的对抗。我想这是黎明前的黑暗,终究需要一个痛苦艰难的分娩。而许多好的学校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机遇,在机智的应对高考之时,转变教育观念,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家都知道,一个有特色的学校,就是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而校园文化的形成,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是最关键的。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我始终认为最好的渠道就是要他们学会文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能促进教师素质的发展,而且会使教师的教书生活感到富有,从而促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学味的生动的教师。
平湖中学的老师们在繁忙的教书之余,吟诗作文,畅抒胸怀,坚持办《江南风》,这让人想起了20世纪初“五四”文化运动时期的“白马湖畔”现象。当时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及弘一法师等离开都市定居荒村兴办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当时的仁人志士如蔡元培、黄炎培、胡愈之、何香凝、俞平伯、柳亚子、陈望道、叶圣陶等来此讲学,创造了“白马湖文化”。看来历史真是有它相似的轮回,同样是在浙江,在经历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平湖教师作家群”又初浮水面。我真希望这里的教师们再创造一个“白马湖”,使平湖成为引领素质教育形势下“教师文学”发展的大旗!
(王世龙,笔名海生,男, 1965年11月生于山东莒县,现居北京。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责任编辑。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教师写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全国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专题组组长、中国教育文学网总编等。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著有诗集《乡土恋情》《山庄》《99首诗》,散文诗集《日照东方》,理论集《校园文学与创作》等。主编校园文学读物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