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历年课题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校园文学创作研究”开题报告 2013-05-29 09:51:3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子课题
“校园文学创作研究”开题报告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课题组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总 课题组日前已批准我校申报的子课题“校园文学创作研究”正式立项,批准号为XYWX5101001;经总课题组审定,同时确定宜宾市一中为该课题的“实验学校”。我校再次进入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这无疑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总课题组部署,现拟出本课题组的开题报告。
  一、 本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阵地,正面临“与时俱进”这一时代命题的急切拷问。国家综合发展规划中,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处于战略要位。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首要关注点就是“新课程改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因此应运而生。把“校园文学”作为教育部的全国科研规划课题项目尚属首次,这说明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校园文学已取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在校园文学研究的大板块中,值得具体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我们认为, 校园文学研究当然离不开 “校园文学创作”这一主题,因此我们将子课题确定为“校园文学创作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展现,同时对信息传播起着巨大的基础作用。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不仅使我们语文教师感到困惑,也令一些专家学者感到担忧。在困惑中我们思索:一个高中学生,为什么三年中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的作文训练收效甚微?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本课题与“新课程改革”近距离对接,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新途径,又可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科研新风气的形成,提高我校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办学品位,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新课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述,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开展“校园文学创作研究”课题研究,探索校园文学在大语文视野中的实施途径与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校园文明,是一种特长教育,又是一种“苗圃文学”“希望文学”。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让他们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实行开放式的校园文学大课堂活动,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并完善自我的自由世界,满足他们作文心理上的需求。它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和轻松的作文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同时,它能够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单一、单调的状况,使学生焕发满腔的作文激情,能够把在体验生活中聚合起来的认知激情裂变成发散思维的创新“核能源”,能够把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 本课题的界说
  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作者的校园题材及其他题材创作活动与成果;二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文学欣赏、文学教育、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活动;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切与文学相关联的阅读、研究、创造和养成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参与体验自己所在的生活过程,通过阅读等信息获知途径认知社会人生,并用语言文字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感受认识表达出来写成文章,这就是“校园文学创作”。
  “校园文学创作”,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作文教学。而“构建写作背景”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写作过程是在一定的个人生活阅历和历史文化氛围影响下进行的生活再现,这些个体的阅历以及社会群体的历史就是我们通常称的写作背景,专业作家在写作以前有一个专门的构建写作背景的过程,中学生同样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构建。
  开展校园文学创作进行生活历史的积累历练,就是在构建学生写作的背景,因此“校园文学创作”是途径,“构建写作背景”是关键,“改革作文教学”是落脚点。
  三、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过程缘于主体的社会实践,先有实践后有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也应该符合哲学的认识规律,并受之支配制约。
  2、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所以要有文学的表现,就先得有生活的经历。任何一个作家,他要用文学反映生活,他得先有对生活的历练认识,不论这些“历练”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学生的写作虽然没有作家那样的专业化,但其写作过程遵循的原理应该是一致的。
  3、实践性学习理论。从根本上讲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因此人们学习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现代社会的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认识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获知,可对前代社会的认识,就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再实践,而是学习借鉴前代人积累的知识即可,总之,社会越往后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小部分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大部分则是通过间接经验获得。人们对所接触的间接经验,不是直接接受,还有一个实践性体验内化的过程。学生写作时要了解认识生活,一方面要通过特别重视对社会人生的直接体验,一方面要通过阅读访谈获取大量的间接人生感受。
  (二)遵循的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必须以此为宗旨,否则就会陷于唯心主义的泥坑,导致对自然社会的错误认识。同样人们去观察认识社会,在方法上也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此为指导,才能少走弯路,尽快达到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学生写作之前的观察认识生活,作为人类整个认识活动的一部分,自然受这些原则的制约。
  2、实践性原则。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无论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还是我们课题研究的进程,都要始终接受我们写作实践的检验。我们探索的有关指导学生认识积累生活的经验做法是否可行,都要接受写作教学的实践检验。
  3、个性化原则。每个人进行写作依靠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文生活背景都是有差异的,开展实践研究时需要在哲学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指导下,以跟踪个体的特殊生活背景在个体表达与交流中的作用为切入点,通过一定数量的个案研究,再运用哲学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总结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可操作性的原则。
  四、研究目标
  该课题的提出,是我们许多老师的共同心愿。我们力图从观念上,然后从方法上改革作文教学,以期望取得成效。具体地说,我们有如下几个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老师。”(爱因斯坦语),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那种强烈的写作愿望,比任何方法、任何技巧更有效。写作本是人最具有创造力的劳动之一,作文教学若是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2、落实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
  过去的作文教学其程式大致如下:教师出题,教师辅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数评语。教师的观点主宰了作文教学过程,学生也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从写作教学角度看,这是极端有害的。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应有发表不同见解的权利,应有评改作文的权利,归结到一点,必须落实学生作文的主体意识。
  3、全面拓展作文教学的方式
  作文教学不仅是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它涉及到学生和老师生活的全部。新的作文教学应全面拓展作文教学方式,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再出色的教师,很难在课堂上,在短短的时间内,使自己的教学触及每个学生的心灵。我们力争在作文辅导的方式、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等方面作深入探究,在评与改上注重方法成效,在文学活动中加强与生活联系。
  4、初步形成作文教学训练的科学系统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教学的经验教训,初步形成作文教学训练系统。它包含作前准备系列,命名系列,辅导系列,作文评与改的系列,语文活动系列。这些系统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力争成为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系统。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作文教学的辅导方式
  一般的辅导方式是命题后,教师在学生写作前先辅导,其缺点显而易见:束缚学生思维,容易使写作教学僵化。在这方面,我们有以下几点设想。
  ①提高作前辅导的实效。
  作前辅导不当,容易束缚学生思维;放弃作前辅导也是不够恰当的。关键是用什么方法辅导,怎样辅导。设想作前辅导的时间和空间可以拓展,课堂辅导力求简化头绪,力求着重指向学生的思维活动。
  ②探索作文辅导其他有效方式。
  A、辅导与评价相结合。评价其实是对辅导和学生写作结果的定性认识,在评价中,可以补以辅导,这也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B、辅导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学习一篇优美文章,结合文章适时进行作文辅导,不仅可能节省作文辅导时间,效果也一定不错。
  C、辅导与社会生活、社会活动相结合。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活动,作文的辅导也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在适时自然的辅导中,加强了作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品质和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以学校的文学社团为重要阵地,构建语文活动的网络。
  六、课题研究方法、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方法
  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写作应该是自发的一种心理需求,应该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一种创造,应鼓励学生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其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在“听、看、想”上做文章。
  学生把从电视、家庭、社会听到、看到的新鲜事情记录下来,把听到、看到后的感想写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以外的社会百态、国内外大事,奇闻轶事都有选择地进入自己的作文,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深入体察和洞悉其本盾的认识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又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观察和思考。在他们有限的生活空间内掘一口生活的深井,让他们自己去解读人生、剖析人生,为自己的写作打开思路,积累更多的素材。
  2、吸收多元文化,引入名著及时文选读。
  以人为本,吸收多元文化,把阅读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广泛阅读,增强语感,丰富文化底蕴,积累素材,建立知识储备仓库。充分利用课余和假期,落实每个学生至少读两部名著的任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各种报刊杂志上精选一些文章,编成《时文选读》,供大家阅读。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亲身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和文化内涵的深厚,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3、搞好文学社团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校园文学社团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主要目的,它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多功能的群众组织。文学社开展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编辑印刷社刊、小报,给学生提供耕耘的园地;举行优秀作文展览,组织参加“语文报”杯、“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乐趣;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引导学生的创作兴趣;组织学生上街打扫“文字垃圾”,收集街面用语,让学生体验“凡是有生活就有语文”的真谛。
  4、走出课堂小天地,融入社会大课堂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或脱离生活,以知识代替生活;或对生活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许多学生或囿于书山题海,或迷恋网络世界,很难呼吸到社会生活的新鲜空气,也很少直面人生的真、善、美,假、恶、丑,加之阅读面狭窄,所以,人文素养自然缺乏,理性思考自然空白。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生活,走进生活。有人说,上了高中,就是被圈进了封闭的象牙塔。其实,封闭是相对的,校园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校园以外,更有广阔的生活空间。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并恰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让他们于塔中见乾坤,有限中见无限。
  (二)课题实施的大体步骤
  1、第一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申报与立项阶段。搞好前期宣传工作,学习相关理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总结文学社团以前的活动和校园文学期刊的办刊经验,分析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确定校园文学与创作研究的切入点,确定研究目标,确定研究班级和对比班级。批准立项后即开题研究,做好课题相关工作安排。
  2、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学习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落实实验班和对比班,全面实施研究方案;组织文学社团的活动,办好校园文学期刊,举办讲座、采风、笔会、作品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的写作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撰写实验论文和阶段性实验报告:整合资源,根据教本体系开发并编撰校本作文教程。
  3、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6月):评估、总结阶段,整理各种资料,收集相关论文,阶段总结报告,结题报告和反馈教材使用信息。
  (三)预期成果
  1、主要阶段性成果
  ① 更新教育观念。作文由传统的封闭状态进入“开放”状态,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教室,迈出校园,融入社会,实现学校的“小课堂”同当地社会“大课堂”的链接,这不只是形式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
  ② 提高创新能力。校园文学大课堂“开放”模式,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它为作文教学实现突破旧思想、旧观念和旧规则对心灵的紧箍,为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
  ③ 加强人格修养。作文即做人,作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先做健全的人,再作健康的文。校园文学大课堂“开放”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这种“开放”模式从课内到课外,使学生聆听窗外世界,了解社会的进步,感受时代气息,加深了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积累与体验。既锻炼了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真正使学生在文学活动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成立文学社、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外出采风到编写课本剧;从搜集材料、提炼主题到构思成文,这一切是为学生有和谐、积极的人际关系作保障。
  ⑤ 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作文课只有向生活“开放”,才能使学生笔下的文章,更富有人文底蕴,更具人格的力量。只有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写作实践的空间和成功的机遇,尤其是组织学生向外投稿,参加各类征文比赛,那都是获得巨大“成功”的最好方式。学生能有几枚“闪光的火箭”升空,对他们的写作将是极大的鼓励。
  2、最终研究成果
  ① 课题组主研人员课题研究论文及课题案例;
  ②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研究报告;
  ③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系列成果(理论研究论述、教学设计与案例、校本课程教材、学生文学创作等);
  ④ 把科研成果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教育同行中推广,推进我校作文教学教研改革进程,争取在宜宾市各中学推广。
  七、课题研究组织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周晓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宜宾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课题组主要成员:
  曾传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杜晋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严巨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蒋润萍: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张义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黄高琴: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曹 毅: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许 静: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陈 飞: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二)课题研究管理
  1、经费管理:经费以自筹为主,争取学校单位支持。统筹规划,节约开支,创造性开展工作,把所有经费用于研究活动。
  2、教研管理:在课题小组的领导下,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研究内容落实到实处,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形成文字资料,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
  3、课题组自我管理:课题组所有成员保证一切服从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组长的安排,积极参与研究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保证
  1、学校对教学科研非常重视,积极支持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无条件为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搭设平台 。
  2、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探索学生校园生活实践之路,探索学生作文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文学社,指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潜心体验生活,获得生活真切感受;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获得一定的文学积淀;指导学生真情写作,表情达意,通过文学活动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经过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学生逐渐形成了读书学习的好风气,班级组织的读名著、读好书活动,年级间的读书演讲活动,全校的提高“我的文学品位”的活动,为语文教学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我校语文科目中高考成绩在全校所有的科目中成绩最为突出,语文科目成为我校的优势科目。 在2006年第四届“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和2007年第五届“叶圣陶杯”全国新作文大赛中,我校学生作品多篇获一等、二等、三等及优胜奖,有多名教师获得作文教学成果奖。
  3、近几年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课题组成员在作文教学和校园文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热情,这是我们开展本课题重要基础。我们已开展的“十五”规划课题国家级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已圆满结题并获奖,对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经验和思维启迪。
  

上一篇:举课程改革之旗,襄文学教育大业
下一篇:课题组深入实验学校调研——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