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历年课题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四(毛志成) 2013-05-02 16:34:03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培养生动的新一代
 

   毛志成在点评中肯定“新课程改革”和“校园文学活动”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这两个如果结合得好,说明我们立项是准确的。他认为当前的语文问题已成为一个国家问题,几千年以来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要有目标来解决这个问题。语文问题,不是“语”和“文”的问题,是一个“人”的问题,中国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他分析了中国社会演变和文学变迁的历史,阐述了人性与文学的关系。
    以前中华民族的文明是叫农业文明,严格地说叫小农文明,有点儿小气,但是小农文明有它的可爱度,于是我们产生了好多非常生动的原始性的文学作品,现在又多了一个“小”,叫“小市民”,这两个“小”加在一起——小农和小市民,演变成了我们很多的当代人的人性。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人性善、人性恶争论了几千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句话:“与其说人性善,不如说人性恶更加接近于唯物主义。”文学的功能就是因为看清了人性的“丑”,去改善人性,净化人性。
   他指出,希望在于我们青年,要把新一代搞好。文学要干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文学要培养生动的人,生动的高品位是感动。要培养出生动的新一代,不是轰动、震动、惊动、耸动。他批评说现在教育是智育的代名词,没有德育,至少是德育缺席、德育空白、德育残疾,完整的德育是没有的,而且也不会做。一个国家能把德育做好是真本领。在文学的所有功能中最高的功能是德育功能。现在孩子的写作大部分都变成了才艺的表演场,里面的德育含量一天比一天低。他由《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仁爱联系到现在中国的有些人不懂得爱,母爱都脆弱了,什么仁爱、博爱、慈爱都没了,文学要强化德育功能,使人由衷地向善。
    写的内容要分泌出让人向善的激素。这是我们中国当代文学最急切需要的。如果我们年轻一代不强化这种功能,让他玩作秀,让他两条腿一条腿特长,一条腿很短,那么这一代文学没有前途,没有希望。所以文学,不是校园文学,还是社会文学,包括课本里的文学,都要强化德育含量。但是,无智也不行。我们中国讲语文的,包括语文课本、语文教材、语文教法、语文教师,我们说这个缺点那个缺点,就是因为我们太笨,智能恐慌。我们的教材已经尽量努力选好的,还得有一个好的权力让你这样选,还得有你一双好的眼睛,你选得确实好,这个做不到就不行。
    我们的教材现在好多了。过去的教材曾经很笨,我们的教师也很笨。教中学语文的教师——我那个时候,除了教材之外,一本课外名著没看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看那一小段,连《红楼梦》都没看过,我过去在莒县时跟教育局长说,什么人看书最少,不看书?教师。真是这样,也有时间就看教材啊。现在好多了,有不少教师看书量大了,阅读量大了,而且写作欲望强了,写作量大了,这是中国语文的大进步,中国教育的了不得的一个进步。
    我原来写东西还得偷着写,现在写东西还鼓励,像杨镇一中的校长鼓励教师出书,说教师不出书你就没资格讲课,他第二句话好:“钱我出,地方我跟你找,你写不出来那是你的事。”这最好。现在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改革,一个是校园文学,都在朝着解决努力。我们没有成功,正像孙中山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把大方向摆正了,再细化研究,别使我们教学返回去,便又不能伪化、伪先进,洋化了也不对,土化也不对。怎么把它变成一个现实?包括操作本身和内容所针对对象以及受控面学生都把它生动起来,使世界生动起来,使文学生动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使文字生动起来,使教师生动起来,使中国人生动起来,这才是功德无量。
(根据录音整理摘录,未经本人审阅) 

上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三(陈金明)
下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五(肖远骑)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