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三(陈金明)
2013-05-02 16:32:26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关注情感教育 促进和谐发展
近些年来,在我国语文教学的改革中,文学教育有了长足的进展。表现在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比重增加,校园文学空前活跃,文学社团方兴未艾,这些变化,使我们产生了一些认识。想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当时的高中的教材,几乎都是文学作品,但搞了两年就收场了。它跟我们这些年的校园文学教育活动,无论从广泛性还是持久性都是不能相比的。
为什么这几年这么关注文学教育?我们可以摆出好多理由:比如说,学习语言的需要,增长文化知识的需要。而最重要的是“关注情感教育,强化和谐发展”。
我们讲的“和谐发展”,是指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当然承载着学生理性发展的任务,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现代的青少年学生,光有理性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感性方面也有所发展。而艺术形象对于人的感染力、情感的渗透力,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在80年代,有人曾对大学生做过调查:你最喜欢的中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哪些?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前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最受欢迎,他和我国各条战线先后涌现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一道,成为青少年人生的路标,学习的榜样。当前,物质的进步与民族精神之间的极大不平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膨胀的物质及其文化挤压着人们的心灵。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粗鄙了,不少人除了金钱和时尚,对别的都没有兴趣,甚至对那些令人心动的美好事物也毫无感觉。我们重视文学教育,不是要求人人成为文学家,而是希望人人都接受文学教育,这是时代的一个强烈的呼唤!
一部受人喜爱的文学作品,是由书画同体的优美汉字组成的,当中倾吐着作者认识世界、感悟人生的思想、情感、智慧,可说是文质兼美,相辅相成,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写作文章的凭借、样本,需认真解读、品味、体悟。而学生从文学作品当中直接接触到的是人物、事件、环境、生活等感性的东西,并不是抽象的规则、定义、定理。这是文学和其他数理学科很不同的地方。我们所说的文学教育,就是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领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人的生存感受主要是情感体验的结果。你是否愉快,是否幸福,不完全靠你的理性和逻辑判断,而是依赖你的体验。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参与校园文学的实践活动,正是通过对瞬间人事情理的感受与体验,引起心灵的共鸣,体验到某种人生情感的极致,从而更好地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构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底蕴。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思维,一般可以分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文学乃是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是借助感性的形象思维。而联想、想象,又可说是形象思维的细胞。作家的开放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加上读者的丰富想象力,两个想象力的撞击往往可产生创造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因此文学作品最足以唤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苹果落在地上,引起牛顿海阔天空的想象,进而产生万有引力学说;瓦特看到水壶喷气,又是海阔天空的联想,从而发明了蒸汽机。文学有助于发展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一点至关重要。实践表明,人的感性能力在创造力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把中小学艺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程来看待,它从另一个侧面说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需知,文学意味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最鲜活的智慧。从这一个层面上说,无论怎样强化文学教育,促进新一代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发展都不为过。
(根据录音整理摘录,未经本人审阅)
上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二(傅国亮)
下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四(毛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