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历年课题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开题报告(提纲) 2013-05-02 16:23:19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一、研究的背景
  (一)校园是文学的摇篮
  一方面,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到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文学,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
  (二)“应试教育”束缚校园文学
  另一方面,1977年高考恢复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校园文学创作及其学术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之间基本上处于游离、隔膜状态,没有形成二者互相融合、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新课改”解放校园文学
  1997年,《北京文学》发表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邹静之《女儿的作业》和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三篇文章,掀起了全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大讨论。
  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开始,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校园文学社团异常活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文学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优秀人才。
  (四)校园文学繁荣与校园文学理论研究不足的矛盾
  与当前校园文学较为繁荣相比,校园文学的理论研究十分不足。目前能零星看到为数不多小论文。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看,1979年至今约有80余篇文章论及校园文学,但真正谈校园文学的只有30来篇。这些论文大多不成系统,篇幅短,理论性不强。
  可喜的是,在“十五”国家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子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中,有100余所学校参与研究与实践,其研究成果——《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王世龙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可成为我们继续研究校园文学的一个阶梯,为进入“十一五”本课题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五)课题研究促进校园文学建设
  申请立项本课题,目的是建立校园文学理论体系,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探究一条适应“新课改” 的语文教学之路。
  二、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校园文学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校园文学活动,发挥文学艺术特殊的“育人功能” ,发展学生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和情感道德意识,从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通过“校园文学” 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培养一批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和勇于进行教学研究的新型骨干教师。
  (三)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通过“校园文学” 课题研究活动,促进校园文学繁荣,积淀、发展校园文化,从而建设有独具文化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学校。
  (四)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创语文教育新局面
  通过“校园文学” 课题研究活动,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辟一种符合教育规律的、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具有文学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学大课堂”,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研究问题和创新之处
  (一)校园文学的广义性
  狭义的校园文学指在中小学里活跃的文学社团成员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作者大部分是在校的中小学生。广义的校园文学不仅指中小学生的文学创作,泛指反映校园的文学作品及任何人在校园创作文学作品。
  (二)校园文学活动的广泛性
  校园文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发表多少作品、培养多少作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教师本身)的教学活动。
  校园文学活动要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融校园文学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艺术教育(美育)、人文教育等活动之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
  (三)“校园文学大课堂”的创新性
  面对学生年级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根据目标、内容的不同,构思生动的富有文学色彩的教学策略,从而构建一种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具有全息思维的大语文教育方式——“校园文学大课堂”模式。
  (四)校园文学研究的深入性
  本课题主要深入探讨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校园文学与“新课程改革”、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校园文学与学生成长、校园文学与教师素养等问题。建立校园文学理论体系,出版《校园文学概论》,弥补我国校园文学理论研究之空白。
  四、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 理念为指导,总结、整合、优化校园文学已取得的成功经验,探讨其规律,开辟语文教育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校园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包括校园文学的含义、历史渊源,国内外现状,内容、形式,性质、特点与地位,现实意义,实施策略;校园文学社团的建立,社团活动的开展,班刊和校报的编辑,书籍出版等。
  拟设子课题举例:
  1.校园文学的性质、特点与定位研究
  2.从中外文学史看校园文学的发展研究
  3.当代校园文学(大学、中学、小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4.新课改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研究
  5.校园文学创作研究
  6.现代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学研究
  (二)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
  包括中小学文学教育及校园文学现状调查,影响校园文学发展的因素分析,影响学生文学写作的因素分析,构建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提高教师文学教育效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探究等等。
  拟设子课题举例:
  1. “校园文学大课堂”实践案例研究
  2. 校园文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策略研究
  3. 校园文学与语文素养研究
  4. 校园文学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校园文学与地方、校本课程资源及教材开发研究)
  5. 校园文学与文学教育研究
  6. 校园文学与文章教学研究
  7. 校园文学与语言教学研究
  8. 校园文学与阅读(文学鉴赏)教学研究
  9. 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研究
  10. 校园文学与口语交际(口头作文、演讲艺术)研究
  11. 校园文学与必读书目科学结构研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科学安排必读书目)
  (三)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研究
  包括校园文学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各个侧面的关系,如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学校制度、校园精神文化的关系等。
  拟设子课题举例:
  1. 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 校园文学与校园环境文化研究
  3. 校园文学与学校制度文化研究
  4. 校园文学与校园精神文明的关系研究
  5.校园文学与校长素质研究
  6.校园文学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7.校园文学与特色办学研究
  (四) 校园文学与人的发展研究
  包括校园文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发展、价值观的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关系等。
  拟设子课题举例:
  1.校园文学与人文教育研究
  2.校园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3.校园文学与生命教育研究
  4.校园文学与情感教育研究
  5.校园文学与德育研究
  6.校园文学与美育研究
  7.校园文学与艺术教育研究
  8.校园文学与学生成长研究
  9.校园文学与“少年作家”研究
  10.校园文学与文学家、艺术家研究
  11.校园文学与人的思维发展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涉及校园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研究、校园文学与人的发展研究等四大领域。
  (二)研究的方法
  根据本课题具有综合性、活动性、实践应用性等方面的特点,依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论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采取调查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三)研究的步骤
  1.申报与立项阶段(2006年8月—12月)
  正式申报课题,等待批准;
  修改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
  准备子课题申报等材料。
  2.实施阶段(2007年1月—2009年12月)
  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研究培训会,确定审批子课题的立项与实施方案;
  开展理论研讨教学实践并重的研讨会、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专家现场指导;
  总课题组实验学校组织检查、督促。
  3.中期检查(2008年5月—10月)
  检查子课题进展情况;
  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
  接受上级“规划办” 中期检查。
  4.结题阶段(2009年7月—12月)
  收集、整理子课题结题实验报告,举办子课题及实验学校成果评奖活动;
  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上交“规划办”申请成果评估验收;
  总课题组结题大会,成果出版与展示。
  (四)课题组组织与管理
  1.聘任顾问。
  聘任教育专家、著名作家组成教育与文学“牵手” 的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学术指导组和顾问组。
  附:专家顾问组:(按邀请先后为序)
  田慧生(教育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央教科所副所长)
  毛志成(著名作家,教授)
  陈建功(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吴思敬(著名文学评论家,博士生导师)
  梁晓声(著名作家,教授)
  陈金明(语文研究专家,全国中语会会长)
  周正逵(语文教材研究专家,人教社编审)
  林 莽(著名诗人,编审)
  刘堂江(著名教育记者、作家,中国教师报总编,编审)
  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社总编辑,编审,国家督学)
  肖远骑(语文教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助理,特级教师)
  郑 浩(语文研究专家、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语文建设》执行主编)
  (其他待定)
  2.设立课题管理组
  总课题组下设子课题组。根据要求,课题组成员分为二级:总课题组成员,子课题组成员;各子课题主要负责人为总课题组主要成员,由各子课题组组长组成总课题核心小组。
  附:课题组主要成员
  课题组组长:彭小明(浙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副组长:王世龙(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责任编辑,高级教师,青年作家)
  秘书长:钟湘麟(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核心组成员:黄 伟(浙江省宁波大学课程论教授)
  林陈微(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邓 虹(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高级教师)
  王 岱(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何 郁(北京朝阳区教研中心高级教师)
  黄莉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高级教师)
  卞东华(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特级教师)
  曾宪安(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特级教师)
  陈友中(浙江省乐清市虹桥中学高级教师)
  周泽华(江苏省常州市横林中学高级教师)
  周卓敏(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
  罗先慧(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文编辑)
  (其他待定)
  3.设立办公室
  由温州大学、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设立总课题组办公室,专人负责,组织日常联系与研究工作。
  办公地址:北京朝阳区慈云寺邮政局116信箱 邮编:100025
  电子信箱:jywx2007@163.com
  官方网站:http://www.eduwx.com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报告:“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研究报告 ;
  (二)论文与丛书:“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系列成果论文与丛书(各重点子课题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专集,主要包括理论研究论述、实验学校教学设计与案例、校本课程教材等);
  (三)论著:《校园文学概论》,由总课题组主要成员集体编写。


  

上一篇:“十一五”教育部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开题
下一篇:专家点评开题报告之一(田慧生)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