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推荐给各实验学校课题组成员这一篇充满诗意的写作教学案例,我想对于我们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应该有所启发。在这里我只想说两个意思:当好一位语文老师(当然不仅仅是语文老师),需要具备文学修养和自身的创作能力,需要具备一颗充满诗意的心灵,需要学会化解世俗的矛盾机智的应对困难而对工作和生活有一颗超然的浪漫的心情,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学生们打成一片,共同创造,实现“教学相长”。你看,像李芳老师这样的教学生活是多么幸福和富有啊!以自己诗的语言打开学生们的诗的语言,在打开学生们语言思维之门的过程中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这样互动和谐共振,就产生出了教育中最美丽的火花!这样的教学能不成功吗?第二个意思是要说,参加课题研究就是一个促进你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充满诗意的课题,希望催生出更多的像李芳这样的老师。和许多老师交流时,只是听到许多困惑与牢骚,其实都因为急功近利之心过重。有很多事,越是追逐名利越可能得不到,如果不能心静,就只能处于浮躁状态,那只好去平庸了?时间是不等你的,不用你等,转眼就老了。有志同道合的同仁走到一起来,如红杏闹起生命的春意,在校园留下绚丽的风采,那是多么美好。愿与同仁共勉!
王世龙
红杏枝头春意闹
——“四月随笔”创作综述
李 芳
这一组随笔让我更加贴近了生活,体味了自然的情趣。其实四月的天空很辽阔,能够包容的文字远远不止这些,我甚至感到遗憾!(陈娅妮)
我在别致的小院幻想一地杏花的春梦,我在清明的坟头品味空中的千行泪花,我在谷雨的竹林倾听惊雷笋的成长语录。朋友,趁着大好春光,打开心扉,不要成方那个姗姗来迟的陌路人。(王葭杭)
我从来不知道:四月的花朵开得如此娇艳可人,四月的月夜静得如此圣洁安详,四月的相思满得如此潸然泪下……默默地,渴望——再逢四月。(马稚颖)
这些文字是从学生的“四月随笔”小结中摘选下来的,从中可见学生对“四月随笔”的喜爱和感动。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写作为孩子所爱,是什么样的情感,让孩子泪流满面!我们的“四月随笔”是怎样的呢?
3月,面对新一季到来的春天,面对新一批接手的孩子,我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欣喜,生命蓬勃生长,如此美好,年轻的力量鼓舞着我更加勤奋工作。在一个鸟鸣山幽的清晨,我猛然想到应该把孩子们从四角方方的教室里拉出来,去看看春天嫩绿的草尖上晶莹的露珠,去呼吸春天野草花间萦绕的清香,于是我即兴在PPT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四月随笔”的前言:
亲爱的/四月的脚步已经近了/四月的气息已经浓了/四月的面容已经明晰了/四月的欢歌已经悦耳了。
你可以/聆听四月轻盈的足音/呼吸四月芬芳的体香/阅读四月亮丽的容颜/沉醉四月粲然的歌声
你可以/描摹四月的蛾眉/抒发四月的多情/开挖四月的宝藏/收获四月的智慧
你可以/做一个幸福的/四月的孩子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四月的旅程,发现了坚贞的矢车菊、多情的映山红、妖娆的罂粟花、飘飞如雾的柳絮、两小无猜的纸鸢……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四月的感悟,读懂了暴雨中的竹林为成长而挺立,读懂了四月的雨就如同大山般的父亲沉默而深邃,读懂了香樟的落叶为托起辉煌而选择落下的奉献精神,读懂了四月夜的韵律可以消解那青春的愁绪,读懂了与阳光相望中新集体的幸福;读懂了缤纷的四月可以种下诗的青春……
我要综述的是什么呢?应该还有更多思考吧。
一、投其所好
随笔是学生最喜欢的创作形式,一方面得益于我校优良的随笔创作传统,一方面得益于随笔自身的优势。我的学生说“随笔随笔,随意的笔记最能记录真实的情感”。随笔既不像命题作文一样在内容或立意上有束缚,也不像话题作文总有一个框在框着你。“应让孩子放胆去写”,“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1]。所以,以学生喜欢的创作形式——随笔来安排这次创作,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二、开挖宝藏
形式被学生喜爱,这是成功的第一要素,那么成功的第二要素呢?我以为是素材。四月的素材真是多得出奇。从时令上看,四月,正是仲春中后期和暮春初期,此时的春天姿态万千、缤纷烂漫。从节日方面看,四月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清明节,也有聪明人愚弄“四月傻瓜”的愚人节。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节日,又能生发多少悲悲喜喜的情感呢?从活动方面看,四月里,学校、社区、家庭往往都会组织一些活动,例如春游远足、民俗宣传、祭祖扫墓等,孩子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参与这些富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接触并亲近了自然,融入并感受了生活,必定能发现四月的宝藏。
三、奏响诗弦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2]。在组织学生写“四月随笔”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诗情。
1.以体验孕诗情
铁凝曾经说过:“我能够像农民对土地深深地弯下腰去那样,对生活深深地弯下腰去,以更宽广的胸襟营养心灵、体贴生活。”[3]成熟的作家尚且需要不断体验生活,何况我们?四月里,我和学生一起走出校园,走过西子湖畔,采到田野边,藏身竹海间,与自然有了许多亲密的接触。即便带着空空的行囊去,却总能沉甸甸地折返,观察、触动、生发,每一个瞬间都变得十分有价值,每一种情感都在滋养诗的心灵。
2.以诗情育诗情
我不是一个会写诗的老师,但我经常会把自己朴素的感动写下来,呈现给孩子。读完学生的第二次“四月随笔”后,我即兴提笔写道:
一定是四月的风把你呼唤去了,
要不然你怎能发现繁盛四月中飘落的香樟叶?
一定是四月的花把你诱惑去了,
要不然你怎么甘心去做那平凡但不庸俗的油菜花?
一定是四月的多情招惹了你的泪腺,
要不然你怎么喝着那蒲公英根熬成的药水就簌簌落泪?
一定是四月的桃灼热了你的心房,
要不然你怎么想和它一般在光明中笑靥如花?
一定是四月的粉铃教导了善良的孩子,
要不然你怎么会在它自由独立的花语中读懂那个像风一样的女孩?
一定是四月的种子牵引着我们回家的方向,
一定,来
感觉四月!
我用这样的小诗一点一点浸润孩子的心灵,告诉他们只要情有所动,就能自然倾泻。之后,同学们创作的体裁更加丰富,可供交流和欣赏的样本更加繁多,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创造、洋溢的诗情只能用陈娅妮同学的话来形容:四月的阳光甚好,四月的我们甚好!我也骄傲,似乎成了一个“种诗”的人。
四、阅读彼此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想和智慧,阅读彼此,永远充满了惊喜,永远不会疲倦。在总共三次的“四月随笔”写作中,我几乎每次都把全班同学的文章分门别类地制作到PPT中去,有前言或后记,但最隆重呈现的是每一位同学的构思、立意和表达。在作者或朴素或激动的介绍中,教师学生适时评点。在倾听中阅读对方,用掌声和笑声报以感动和震动,这样的学习真正称得上是“最本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4]了,因为它具备了“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共享”[5]的核心和根本。阅读彼此,不但使被阅读者获得了一种激励,而且能产生更多竞争性的努力,“这种效应就如领跑人的激励可以加快运动员跑步的速度”[6]。
五、名家映衬
于漪老师曾说:“我非常重视‘讲评’这一环节,制定了众多切合实际的讲评计划,将讲评和作文指导结合起来。”[7]我非常认同于老师的做法。同时,我还惊喜地发现了一种特别有效的讲评手法,就是把名家的作品拿过来,让他们“屈尊”来映衬学生的作品,以此激励学生。确实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同样写杜鹃,当代散文作家李华岚在《花圃的杜鹃》中这样写:
粗壮的枝干上,是一层翠绿的叶片;再往上,是上百朵五瓣的杜鹃花簇拥在一起,嫣红嫣红,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老远看到,眼睛一亮,心头一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啊,真美!
我的学生金圣榆在他的散文《为情而生》中这样写:
那植株红得像在燃烧躯干,像在滴血,鲜红的血。这火红的漩涡转动着,勾摄心神。
不知它为何被称为映山红,这样的花,何止映山成红,已能映红整片天空。
“像喷吐的火焰,像燃烧的云霞,像飘舞的红绸”和“像在燃烧躯干,像在滴血,鲜红的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昌龄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两位作者都把客观景物与自己的主观感情契合交融得天衣无缝了,李华岚,散文家;金圣榆,未来的散文家!这样的对照和评价,对一个孩子来说,该有多大的激励作用。
其他的,我还把冰心的《往事》和《樱花赞》、贾祖璋的《水仙》、朱自清的《看花》、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老舍的《微神》、俄国莱蒙托夫的《绝句》、法国于·列那尔的《草》、印度普列姆昌德的《戈丹》等作品中有关春景春情的语段拿来对照或映衬。我希望我的学生意识到:创作没有特权,只有专利。你可以我也可以!这种用名家名篇来映衬的评价手法,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质量。
结束语:
定格四月,“繁花”灿烂。“四月随笔”已经落下帷幕,就像我的学生对之留恋、感谢、期待一样,我的情感世界也因“四月随笔”而丰富,不但看到了学生的成长,也惊喜地发现,这一群带班不多久的学生与我之间有了一种亲昵的默契。
参考文献:
[1] 《“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选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 《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选自《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
[3] 《经典的,耐读》,选自《与名人一起读书》,夏立群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4][5] 《分享思想》,选自《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问题分析》,傅国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6] 《课堂集体的动力》,选自《教育心理学》,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7]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 作者:李芳 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 原载《语文学习》(沪),2007.11.70~72
上一篇:第四套《中国教师文学系列丛书》出版
下一篇:校园文学研究首次列入教育部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