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曾经说过,近十多年勤摇笔杆,回想事实不然;不是摇笔杆,而是“打键盘”,用电脑打稿。
念书的时候要交毕业论文,为了多印几份,伏在桌灯下,以工整的硬笔楷书在蜡纸上誊写,当时有一个强烈的幻想,中文若能像英文一样,可用打字机打稿,那多完美。没想到很快的二十年过去了,幻想成真。
说自己勤于写稿,不如说自己更大的乐趣是“打电脑”。将平日所思所见,输入电脑,在电脑荧屏上删词汇,补词组,上下段落的推前挪后,不用树胶擦,不多费纸张,不管在篇章上怎样的大动手脚,整篇文稿始终工整如新,随心所欲。电脑打稿很快上手,也很快上瘾。
哪一种输入法最好,我的答案是熟能生巧,你所熟悉的输入法就是你最好的输入法。我惯用拼音输入法,困扰不在电脑,而在自己的读音不准,常为一个字读偏了,或读错了,上下寻索,煞费周章。比如说“膝(xi)盖”,一路来是念“膝(qi)盖”,如果没有电脑的训导,到今天还是念“膝(qi)盖”。普通库存文字有限,写古代论文常遇古字,字库找不到,得另造新词,这一阻隔冲淡了不少钻研的情趣。
周围的老友有不少“畏忌”纤巧的机械,电脑也好手机也好,始终不敢动手试试。孰不知,电脑的功能发展到今天,涵天盖地,改变的是全人类整个世代思维的方式,在于考量的基点,不再困囿于一角;通过电脑的搜索引擎,资料深广厚实,细心翻读资料就像走遍天涯海角,什么没见过,什么没听过,考量的基点自然厚实而多面。老友不用担忧语文的问题,中文的搜索引擎已通用多时。
早年曾写过一篇论文《天地一沙鸥》,大题小作,从杜甫诗中沙鸥的形象变化,解读诗人起伏多难的一生。若无当年燕京学社编印的《全唐诗》附录的《杜诗引得》,从引得中翻查出十数首诗中有“鸥”字的杜诗,那就得通读千多首杜诗,自己查找去。一首一首的查找有其融通杜诗的好处,但太耗时间了。
现在有了电脑,要取得相同的资料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简便快捷。现代人作学问的轻便和三十年前的手法比较,真有天壤之别。
再过一二十年,“摇笔杆”可能成为人们陌生的词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