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年年开讲,今年停讲也快”。如果不是若干媒体与海报宣扬,相信谁也想不到常年的“讲华语运动”那一天鸣锣开道;没经旁人点醒,你我也觉察不到这场“运动”那一天锣暗人散。所谓“来也悄悄,去也悄悄”,如此这般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来去之际,想要掀起丁点涟漪,似乎只能俟诸奇迹出现了。
在今天的岛国,华语成了湿巴刹与老人通用语这个事实,已无需质疑;只要湿巴刹还不曾为“超市”取代,“老土”阿公阿婆还不曾绝迹,华语的“市场”也应照样存在,可能规模逐渐缩小而已。岛民不再应用华语思考,冲口而出的心声,又怎有可能带着丁点华语的调调儿呢?
不过,主事者逆流而上的执著,任你怎么冷漠也无法视之为无物。尤其难得的是:为了激起时下年轻人学讲、多讲华语的兴趣,主事者更煞费心机,找出点子投其所好;——年轻人这一阵子倾心于酷(Cool),就管两者合二为一,标明“华语·Cool”,而且中西合璧,正合时下岛国年轻人的实情。
成为时尚的酷,究竟是怎么一种模样儿,或许也跟一般抽象事物一样,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但通过形形色色的相关表现,局外人大致不难揣摩得到那是怎样的型款。只是不管表现者从衣着、动作、气质到表情等等如何严密配合,透出怎样一种不着边际的洒脱、冷漠、傲岸神态,似乎总和有规范的语言、文字牵扯不上什么关系;——如此榫不对铆又得勉强磨合,已先自失掉了制胜的优势,接下来的运作又怎能步步顺畅呢?
年轻人追逐时尚唯恐落后于人,对酷的体会当然最敏锐、最贴切,也最“务实”。如果讲华语能像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人士在社交场合交谈时,不时插进几句法语以炫耀出身非凡那种阵势,则讲华语还有可能被当成酷的一种因素。可惜岛国一向不把华语视为一种典雅的语言,华语不断“沦落”下来,终于成了今天的湿巴刹与老人通用语。那些“醒目仔”的选项多多,又怎么舍得退而求其次呢?
时尚往往来去两匆匆,这一波转眼又被那一波覆盖。仿佛没有几年,盛极一时的追酷风气,果然由Cool演变为Cold。讲华语运动攀搭“顺风车”,阁下不稍多时也就发觉:原来那竟然是一趟“末班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