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投稿登录

今天是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金阁 > 现代精品 > 散文 >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  文学滋养心灵,教育培养智慧
献宝需知 2013-04-22 14:22:04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易一

  岁末大扫除,照例将那些多余的赘物扫地出门。岛国的存活空间太小,每个人佔地二立方米,确实再也容不了常年累积的赘物,不定时清除难免就有反遭赘物逼出家门,自己转身成了垃圾之虞。

  说来也巧,就在这个时候读到早报的一篇特写,综述包括这一年来流出国门的多种“赘物”。有人当作“宝”,走失即“走宝”;有人看成“草”,失落即“落草”,珍惜与不屑两由之,赘物的命运似乎端在加不加上引号的弹指之间,轻盈稀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务实一点看来,也可能是“一时香火祭一时神”;——活在无形的鸟笼里,普遍“鸟儿”都在一定程度“身不由己”,得以“超脱”的毕竟少之又少。不错,“价值”照样存在,只是分成两种;一种是有“市值”的,名为“实用价值”,一种是抽象的,名为“历史(或文化)价值”。每个人心底各有斤两,字画与海报,盆栽与花草,民俗文物与日常用具,古瓮与水缸,珍本、善本与普通书刊,在价值观迥异的人眼里,大概也介于一线之隔,要么是“无印良品”,要么便是“无良印品”甚至“良印无品”。

  天下的务实者的脑筋同一个模式:对是“宝”不是“宝”本来一概茫然无知,唯一的判别依据就是:它能不能成为拍卖馆的拍卖项目?在拍卖进行中,它又能不能成为竞拍的对象,最高“身价”又是多少?如果连登堂“入馆”的基本条件也毫无头绪,任它有多古老,是何方神圣的精心杰作等等,也一概证明不了它有什么“价值”值得存在。

  不是建有若干主题博物馆吗?不是常年轮番展出一系列本土或各国的历史文物吗?惜乎场合有限,而可资展出的东西却相对无限;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库存的中国历朝文物数以百万计,定期选展的也只能万中挑一,其他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宝物,落得“窝在角落人不知”的地步,又何足为奇呢?

  “走宝”似乎又需另当别论。别人梦寐以求的稀世奇珍,与本土族群有关的“独家”典籍,本土社会治革衍生的生活实物……一一打从眼底淡出,不但使“本身”毁于无形,也一併带走一切相应的“背景”。诚如雕刻家罗丹所说:“天底下不是没有美的事物,而是缺少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宝物成了赘物,问题并不出在物体“本身”,而是错在那些睁眼瞎子。明乎此,列位有意“献宝”者要是问津无门,也就无需耿耿于怀了。

上一篇:迎春曲
下一篇:狗儿回来了

媒体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