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意写成。这是唐玄宗天宝三年作者辞官回乡时所作,共两首,这是第一首。(2)离家:一作“离乡”。老在:年老。贺知章八十多岁才返故乡,所以说“老大”。(3)无改:一作“难解”。鬃毛衰(cui崔):鬃发稀疏脱落。鬃毛,而颊两边靠近耳边的头发。衰,一作“催”。笑:一作“却”。
[简要评析] 这首诗问世以来,广泛传诵。本诗写得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不加雕饰,自然中见真意。内容反映了作者年老返乡时的感叹。由于诗人是长久客居在外,故可以感叹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并未在乡景乡情上着太多笔墨,而是另辟蹊径,从乡音不改,儿童不识上抒发了自己对似水流年的的感慨之情。首句只是提供了全诗情感抒发的典型环境,二句以“乡音无改”反衬“鬓毛衰”,是说虽然乡音一点儿也没有变化,但人之衰老却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呼应了首句的“老大”两字。有的评析文章在“乡音”二字上大做文章,其实无此必要。后两句则是从侧面写起,说家中后辈孩童不识得这位外来老叟,竟将他当成了远方来访的客人,还笑吟吟地向他问长问短。这对诗人来说,一方面感到这群后辈既天真活泼,又幼稚可爱,同时另一方面也感到自己十分可悲,若不是自己衰老之极,若不是自己久居在外,恐怕他们一个个争着叫自己“爷爷”或“祖爷爷”呢!所以这后两句依然是为二句中的“鬓毛衰”作延伸性的注释用的。这两点其实是一点,即前后两句中间究竟有没有联系。答案是,联系是有的。因为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多问,虽不相识也敢问敢笑。诗人写这几个孩童的天真无邪,正为了反衬他们不识得眼前这位“祖辈”,所以还不至于拘谨,也用不着装老实,只管任情言笑而已。如此便写出了儿童的反客为主和诗人的反主为客,这样便突出了诗人的久客和伤老的感叹。该诗以儿童的天真烂漫与无拘无束,来反衬出诗人的青春已逝与如今的年迈景象,陌生的儿童,陌生的老人,眼中心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故乡,一个陌生的故乡,应证出时光的流逝,令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诗人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武则天证圣时进士。曾由张说奏荐,入丽正殿修书,后迁太子宾客、秘书监,故称贺监。他性旷达,善谈笑,晚年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最后还隐镜湖。也善草隶书,为当时爱重。其诗今存十九首,绝句淡而有味,时出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