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上受降城闻笛
2013-04-22 11:36:10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受降城:唐中宗为了防御突劂的侵扰,于景龙二年(708)命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从本诗的首句来看,似是指西受降城。西受降城在灵州,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2)回乐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峰,一作“烽”。(3)月如霜:指月光洁白如霜。(4)芦管:芦笛。(5)征人:驻守边地的将士。尽:全。
[简要评析] 有诗评者把这首诗与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相提并论。本诗的主旨在诗的末句“望乡”两字,作者将一个深秋明月之夜,战士的思乡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写得感人至深。本诗是主题的“望乡”,中唐的边赛诗反映到诗作中,与盛唐不同,由豪迈而转向思乡情绪。关于本诗中提及的“受降城”及“回乐峰”,历来的诗论家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对“受降城”究竟指何处,历来有争议,但于诗意的解释并不产生重大影响,故而均可。倒是金性尧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说得更为透彻,他说:“此或是回乐山峰上曾置烽火台,故二字遂互用。”此说有一定的说服力。“回乐峰”、“受降城”这两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征战之苦和思乡之切。你看,前方的将士需要作出多大牺牲才能战胜敌人,到“受降城”中去接受敌人的投降啊!你看,那些辗战多年的将士们又是多么希望能高高兴兴地返回故乡啊(即“回乐”)!这就是诗人所以将“回乐峰”及“受降城”组织入诗的原因。但结合诗题考虑,诗人当时又确在受降城一带。因此,若把以上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大约便是作者当时写作本诗的心态所在了。最后,再想说的是末句的感染力很强,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诗中回荡。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高超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一夜”、“尽”这三个字用得好。所谓“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此从时间上说;所谓“尽”是指征人无人不在望乡,此从空间上说。诗作者落笔若能从时空角度下手,往往能造成大气魄,大容量,大力度,大效率,本诗亦然。全诗以萧瑟荒凉的景色,平添乡愁,再以最后一句“尽望乡”来传递军士征人久居边疆的深深思乡情怀,因此,此诗可贵在于景真情更真。
[诗人简介]李益(748-830),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家于郑州。大历进士。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竞作为供奉的歌词。北游河朔时,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唐宪宗闻其名,召为学士。但他自负才能,多所凌忽,故不众不容。他的七绝,在中唐诗人中是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和李白。又因亲历塞上,有不少表现边塞生活的佳作,语言也明净自然。本书中选的几首,或描人情,或写边声,都是十分精致的抒情诗。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受降城:唐中宗为了防御突劂的侵扰,于景龙二年(708)命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以北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从本诗的首句来看,似是指西受降城。西受降城在灵州,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2)回乐峰: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峰,一作“烽”。(3)月如霜:指月光洁白如霜。(4)芦管:芦笛。(5)征人:驻守边地的将士。尽:全。
[简要评析] 有诗评者把这首诗与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相提并论。本诗的主旨在诗的末句“望乡”两字,作者将一个深秋明月之夜,战士的思乡情绪真实地表现出来,写得感人至深。本诗是主题的“望乡”,中唐的边赛诗反映到诗作中,与盛唐不同,由豪迈而转向思乡情绪。关于本诗中提及的“受降城”及“回乐峰”,历来的诗论家发表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对“受降城”究竟指何处,历来有争议,但于诗意的解释并不产生重大影响,故而均可。倒是金性尧先生在《唐诗三百首新注》中说得更为透彻,他说:“此或是回乐山峰上曾置烽火台,故二字遂互用。”此说有一定的说服力。“回乐峰”、“受降城”这两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名,而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征战之苦和思乡之切。你看,前方的将士需要作出多大牺牲才能战胜敌人,到“受降城”中去接受敌人的投降啊!你看,那些辗战多年的将士们又是多么希望能高高兴兴地返回故乡啊(即“回乐”)!这就是诗人所以将“回乐峰”及“受降城”组织入诗的原因。但结合诗题考虑,诗人当时又确在受降城一带。因此,若把以上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大约便是作者当时写作本诗的心态所在了。最后,再想说的是末句的感染力很强,似乎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诗中回荡。之所以能产生如此高超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一夜”、“尽”这三个字用得好。所谓“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此从时间上说;所谓“尽”是指征人无人不在望乡,此从空间上说。诗作者落笔若能从时空角度下手,往往能造成大气魄,大容量,大力度,大效率,本诗亦然。全诗以萧瑟荒凉的景色,平添乡愁,再以最后一句“尽望乡”来传递军士征人久居边疆的深深思乡情怀,因此,此诗可贵在于景真情更真。
[诗人简介]李益(748-830),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家于郑州。大历进士。每作一诗,教坊乐人竞作为供奉的歌词。北游河朔时,幽州节度使刘济召为从事。唐宪宗闻其名,召为学士。但他自负才能,多所凌忽,故不众不容。他的七绝,在中唐诗人中是一绝,音节神韵,不减王昌龄和李白。又因亲历塞上,有不少表现边塞生活的佳作,语言也明净自然。本书中选的几首,或描人情,或写边声,都是十分精致的抒情诗。


本站视点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