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2013-04-19 10:18:25 发布者:phpcms 来源:本站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1)诗题一作《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地处长江南岸,耸立江边,山岩呈赭红色,所以称“赤壁”。(2)戟: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销:毁坏。(3)将:拿起。认前朝: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4)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这句所指的史实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攻吴,北方士兵不惯水战,于是用铁链将占船联结。周瑜部将黄盖以船载浸油枯柴,上盖帷幕,诈降曹操。当船靠近曹操兵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南风起,火势猛烈,曹操战船被烧毁,曹军大败。(5)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晚年享锭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这两句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其实这时尚未建台,这不过是诗人的想象联系而已
[简要评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可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其次,本诗另一个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颖。大凡写咏史诗,特别是同古迹有关的,诗人往往从形胜古垒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他的《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均为这类诗作中不朽的名篇。但既为高峰,后人便难以超越,总不能步趋于刘禹锡之后,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和句式的诗篇吧。杜牧在此诗中转移角度,另辟蹊径,尽抛前人窠臼,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从面落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议论在抒情中展开,这样论史的写法,又有新意,不落俗套.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1)诗题一作《赤壁怀古》。赤壁:赤壁山,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公社,地处长江南岸,耸立江边,山岩呈赭红色,所以称“赤壁”。(2)戟:古代兵器,上杆顶端有锐利枪尖,旁有月形利刃,能直刺横击。销:毁坏。(3)将:拿起。认前朝: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4)周郎:三国时吴国大将周瑜。这句所指的史实是: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领兵南下攻吴,北方士兵不惯水战,于是用铁链将占船联结。周瑜部将黄盖以船载浸油枯柴,上盖帷幕,诈降曹操。当船靠近曹操兵船时,吴兵纵火,恰值东南风起,火势猛烈,曹操战船被烧毁,曹军大败。(5)铜雀:即铜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建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为曹操晚年享锭之处。二乔:即大乔、小乔,江东乔公之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这两句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其实这时尚未建台,这不过是诗人的想象联系而已
[简要评析]这一首七绝,是诗人借遗物而感兴,引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议论。此诗是一首咏史诗,诗篇的重心在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法上纯属议论,对此古今评家均无异议。但诗人对历史故实的议论自有其特色,即用形象议论,而非为抽象评说,如此便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历史教训极具可视性可可感性,并能使读者深受其艺术力量的烘染,感到回味无穷。具体说,便是末句写得尤为匠心独运,作者以“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个生动场景告示读者,若东风不与周郎方便,那么将会是吴败魏胜,而不是吴胜魏败的结局了。如此下笔,便叫形象性议论,便叫以点带面,以具体写抽象,这是文艺创作的一般性规律,大凡稍有文学修养的创作家和文论家都深谙于此。其次,本诗另一个重要手法便是角度新颖。大凡写咏史诗,特别是同古迹有关的,诗人往往从形胜古垒入手,咏叹物是人非一番,这样的模式沿袭已久,至刘禹锡可谓到达顶峰。他的《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均为这类诗作中不朽的名篇。但既为高峰,后人便难以超越,总不能步趋于刘禹锡之后,再写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相同构思和句式的诗篇吧。杜牧在此诗中转移角度,另辟蹊径,尽抛前人窠臼,勇闯新路,以一把折断了的戟头为导引物,先将读者的视线与思维拉回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再去聆听他的一番高论。这便是杜牧的聪明之处,也是他咏史诗高人一筹之处。此诗开端也是独出心裁,与其它咏史诗相比,显得新颖别致。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诗人从面落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议论在抒情中展开,这样论史的写法,又有新意,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