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近年来敲起人口问题的警钟,原因是生育率下降,从上世纪60年代高峰期的6,一路下滑到现在的1.22,大大低于人口替代所需的2.1,其实新加坡也好不到哪里,我们目前的出生率也只有1.24。
相比于韩国因生活费高,民众负担过重导致不愿生养,岛国更关注的是人口的老化,尤其是到2030年,65岁以上老人的数目,将从如今的12分之1,上升到二成之多。
人口老化引发的问题,除开医疗、住宅与公共设施以外,老人的心理、生活费用等课题也接踵而来,并且无可避免影响到那一代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得直接间接面对这个“老”问题;
岛国独创的“乐龄”二字确有新意,然而上述与“老”有关的事项,若未能妥善解决,试问老人怎“乐”得起来?所幸当局与社会各界,都在绸缪未来,作高瞻远瞩的规划和准备。
老有所“栖”是基本,有的长者希望与子女就近居住,或者三代同堂享受天伦,有的倾向于离“青(年)”独居,最美不过夕阳红,他们选择同样具有丰富阅历的一群,住在同一个社区。
“住”的方面,不妨发挥“人性关怀”与“个性服务”,尽量照顾不同群体的需求。我说的是“不同群体”而非“个体”,整体的规划,最忌漠视差异性的存在,一厢情愿“一刀切”,然而,也不可能触及每一“点”,但可以从“面”,下延、细化到“线”。
老有所“医”是现实,一旦老迈,身体的“零部件”效率和功能,势必出现这个那个的毛病,医疗保健服务不可避免,这方面执政者和本身都有责任,说穿了,这既是自己的事,也是国家的事,有能力的多靠自己,能力差的多靠国家和社会,“天平”的中心灵活转移。
老有所“为“是关键。一方面是退休年龄的远景目标是67岁,政府鼓励老当益壮继续干活,一方面现实中却是人到中年,就已出现“职场危机”,不少就业单位“敬老”——“敬”老员工“而远之”,中年以上一旦失业,就与事业拜拜,找工都难,还谈啥退休后继续上岗?
提携后进、培养新人,是国家与企业新陈代谢所需,这点谁都没有异议,问题就在如何调动各年龄层员工的积极性,确保老有所为,有个发挥“余地”的平台和扮演的角色,这也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之道,老人的经验,是宝不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