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基
读书这么多年,发现:其实书的好坏,真是各花入各眼,难说得很,你的好不等于我的好,你的坏也不等于我的坏,实在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可言。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往往是:读得下去的,就是香书、好书;读不下去的,就是臭书、坏书。
可是,完全“政治化”和完全“道德化”的阅读者无法苟同我的看法,书的好坏,因此在他们手中成了专制、成了霸权。
比较令人担心的是:被专制、霸权“定罪”的书,往往是经典类的作家和作品,其中还包括中国四大奇书的《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不可读”和“不能读”的书,“我说了算数”,而且还用老少、男女来细分。作为读者,我们必须有所表示。
最近一组叫“水煮名著”的书说,上面这些书,都有“罪名”——《红楼梦》和《金瓶梅》诲淫、《三国演义》诲诈、《水浒传》诲盗、《西游记》“诲”玄“诲”空(原文只是‘玄空’两字,‘诲’是我加的,文责自负)。因此,全部应该归入“不读”的范畴。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作家韩石山在他的“大作”《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痛陈不读两位文豪作品的原因。
“少不读”是怕鲁迅的疾恶如仇及战斗精神有害青少年的身心?为什么“老不读”胡适,没有胡适,我们至今还在“之乎者也”的说文言、写文言,“老不读”是否是老人读不下他的白开水文章?
(可是,如果连这两位文豪的书都不能读了,中文书还有多少可读的?说这话的人,多少有点打倒权威又无法建立自己威信的嫌疑。最令人反感的是,等到两位先贤不在人间了,才来踢盘,绝对有损江湖道义)。
原来我们的猜测全错了,韩先生的用心是:鲁迅和胡适是两位被政治严重歪曲的作家,在中国毛泽东时代,鲁迅是被极度神化,胡适是被极度丑化。因此,两个人的书都属于“不读”。
在此之前,我们还可以看到:少不读什么、老不读什么;男不读什么、女不读什么的论调。
整理一下,“不读”的说法也因人而异,有人说:“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男不读金瓶,女不读西厢。”也有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女不读西厢,男不读红楼。”
另外的说法:“少不读西厢,壮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也有说:“少不读西游,老不读三国;男不读水浒,女不读红楼。”
更有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和“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最平常的说法是:“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至于这是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时间太久,也已经无从查考。比较可靠的,可能是:说书艺人或只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市井话,也和明代冯梦龙的《三言》及凌蒙初的《二拍》中人物所讲的话有点关系。也看得出,它不可能是殿堂文人的学术性看法,而是民间一种口耳相传的评价。
正如我前面所说,阅读是非常个人的事,要读什么、不读什么,甚至也无须让第二、第三者知道,我就没有看过有谁在读了什么书后,到处宣讲,唯恐人不知的事发生(有的话,只有写书话、书评的人)。现在有人忽然出面来告诉你“什么可读。什么不可读”,当然会有所反应。
自己年轻时,阅读的范围一直受到周围“可读”、“不可读”因素的左右(从小就失去阅读自由权)。
政治的理由是一种,还有,老师不喜欢的作家和书籍,也一律在禁止之列。
印象最深刻的是,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我们就不能读(读了也不敢出声)。后来知道,日本一印五百版,英文也出版了20版,我就无法再做一个听话的学生和读者了。
阅读之后才发现:真是闲来无事、小题大作太甚。本书是在谈华人的生活情趣及人生理念,对民间和他不信的宗教却充满偏见。过后多年才知道,他做了很多“对不起”华人的事。那么,明显可见的,那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了。一笑。